索 引 号: | 12220200749311353E/2011-10654 |
分 类: | 综合政务(其他) ; 其他 |
发文机关: | 吉林市地方志办 |
成文日期: | 2011年06月22日 |
标 题: | 2010年工作总结 |
发文字号: | 2010年工作总结 |
发布日期: | 2011年06月22日 |
索 引 号: | 12220200749311353E/2011-10654 | 分 类: | 综合政务(其他) ; 其他 |
发文机关: | 吉林市地方志办 | 成文日期: | 2011年06月22日 |
标 题: | 2010年工作总结 | ||
发文字号: | 2010年工作总结 | 发布日期: | 2011年06月22日 |
根据国务院、吉林省《地方志工作条例》和国家、省地方志工作精神,结合2010年吉林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动经济总量再翻番的发展目标,吉林市地方志办公室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继续构建市情先进文化的新格局。按照市政府主管市长批准和工作岗位责任制,超额完成了全年工作目标任务,工作取得历史性新突破。不仅编纂志鉴和地情书900万字以上,而且在国家、吉林省年鉴成果评奖活动中,《吉林市年鉴》(2009)荣获国家级奖、吉林省2项一等奖和1项特等奖。在今年市政府设立的第四次全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选中,由吉林市地方志办公室编纂的《吉林市地情》丛书荣获著作类惟一最高奖“特等奖”,王振夫主任成为市直机关中惟一再次被评选为吉林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带头人。今年8月,吉林市地方志办公室经过吉林市相关党组织推荐首次入选吉林省委组织部“全省基层先进党组织典型库”。今年12月,吉林市地方志办公室被推选为吉林省惟一受到国家人社部、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联合表彰的第二届全国地方志工作先进集体并赴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全国表彰先进会议。
一、关于续志工作
1、组织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和《吉林省地方志工作条例》。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务院、吉林省两个《地方志工作条例》,吉林市地方志办公室主要是通过组织人员深入县(市)、区和全市重点修志用志单位调查研究,召开研讨会、培训会,开展专题培训;在市级工作指导性刊物开辟6期培训专栏;对全市修志用志单位继续发放两个《条例》学习读本,促进依法修志用志的深入贯彻落实,创建依法修志用志、开发利用地情资源的氛围。这项工作取得了较好效果,进一步推动了第二轮修志工作质量的提高。
2、坚持改革创新精神,推动全市续志工作再上新台阶。一是市志办召开了《吉林市志》第二轮修志续志稿补遗、修改工作会议,对142个单位700多万字的续志稿进行修改、补遗,首批三分之一志稿(240万字)报省志委评审,根据省里评审意见,市志办组织业务人员对余下的三分之二志稿(约510万字)进行了认真修改及调整,完成了初稿修改任务。二是按照市政府修志工作的部署,组织修改、出版《吉林市志·教育志》,共56万字。这是新中建立以来吉林市第一部教育专业志,为推进全市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3、按照国家和吉林省修志工作统一部署,进一步丰富吉林市历史文化宝库,发挥“资政、存史、教化”作用,全面记述2010年吉林市抗洪抢险救灾的时代史实,市志办组织开展编纂《吉林市2010年抗洪救灾大事记》工作,并以市政府办公厅函[2010]73号文件对全市抗洪救灾大事记的编纂、出版、发行工作进行部署,年底前收集整理抗洪救灾实录文字30万字,不仅为防治松花江流域洪灾填补全省资政史料空白,还入选吉林省开发地情资源重点项目并获得专项开发资金。
4、大力推进修志用志工作取得新成果。针对《吉林市志》多卷体虽保存2000多万字的史料,但不利于阅读交流的弊端,在吉林市本级续志编写的同时,又开始实施编纂《吉林市简志》,近60万字,已进厂排版印刷。成为吉林省第一部市级《简志》,不仅再次调动了各承修单位的积极性,强化了基层修志机构的稳定性和修志工作连续性,也为吉林市历史文化填补了一项空白。
5、积极完善续志基础建设工作。一是坚持发挥省、市方志馆和市情网站和县(市)级网站的功能。二是在吉林省开展第二轮修志用志工作中进一步做好充实市情网地情专栏工作,加强了吉林省情网信息工作,做到地情信息反映及时,提供资料10多万字,扩大了宣传吉林市新成就新面貌的途径。三是结合读志用志和为社会各界服务的实情,深化了与全国重点省、市地情交流活动,继续充实省方志馆吉林市展阅室和市级地方志馆,保持在省内各市州中资料存库量领先优势。四是市志办今年创建市级基础建设工作,已组织各级培训地方志专业人员200余人次,向社会各界赠阅地情资料近5000册。在吉林省情网信息工作中,吉林市工作成果位居首位。
二、关于年鉴工作
1、为社会进步和经济总量再翻番服务,圆满完成市政府大型年刊《吉林市年鉴》(2009年版)的发行工作。该年鉴紧紧围绕全市经济总量再翻番和老工业基地振兴,共精选编辑彩图、照片近百幅,65万字,全面展示了吉林市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新成就和各行业的新成果,已成为吉林市的新名片和面向国内外宣传市情并促进经济发展的特殊载体。《吉林市年鉴》再次荣获吉林省综合年鉴评比成果奖一等奖、条目编写一等奖、编校质量特等奖,还在今年12月全国第二届地方志系统年鉴评奖活动中获国家级奖。
2、组织进行市年鉴工作改革。一是按照国家、省统一要求,进行市年鉴出版模式与国际文化模式接轨,改组年鉴版式结构,丰富专栏及地情内容,新增文字15万字以上及百幅图片。二是征集、编辑《吉林市年鉴》(2010年版)市情资料,并以市政府办公厅函[2010] 5号文件对全市年鉴工作进行部署,紧紧围绕全市经济总量再翻番和老工业基地振兴,科学征集、编纂,改革创新栏目,突出年度工作的主线、全貌、亮点、热点、新事、要事、特事等内容,突出为现实服务特色,在征集初审年鉴资料70万字、彩色插图近200幅基础上,完成编辑、总纂《吉林市年鉴》文字资料60多万字,彩页100多幅。年末公开出版。
3、加强对全市年鉴工作指导,坚持全市年鉴基础程序化建设。指导县(市)、区开展编纂出版本级年鉴工作,组织指导5个县(市)编纂出版出2010年版年鉴近200万字,区编辑年鉴资料130余万字。并针对年鉴编纂工作、编纂方法、编纂质量对县(市)、区编鉴单位领导和主笔进行专题指导和业务培训,还派送市、县级年鉴副主编参加省重点培训,收到良好效果。今年由吉林市地方志办公室组织、指导、审定的《舒兰市年鉴》、《桦甸市年鉴》、《蛟河市年鉴》分别荣获吉林省综合年鉴一、二、三等奖。《舒兰市年鉴》(2008年)还被吉林省推荐参加国家第二届年鉴评奖活动。此项工作进度及县、区年鉴成果成为全市年鉴工作新突破的亮点。
4、搞好读鉴用鉴工作。一是为市政府《网站》组织编写70多万字地情资料,丰富专栏读志用志活动。二是为了各级领导部门了解市情实施科学决策和扩大社会咨询服务渠道,我办组织向国内外相关机构赠阅、交换交流《吉林市年鉴》(2009年版)700余册,开展读鉴、用鉴活动,不仅多部被相关省、市级博物馆、图书馆展阅存藏,成为国内外交流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要史料。同时继续与清华大学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合作,将《吉林市年鉴》(2009版)录入中国年鉴全文数据库,面向国内外宣传吉林市。
三、关于开发地情用志工作
1、注重为现实服务,突出地情用志特色。为了全市经济总量再翻番提供历史文化支撑,市地方志办公室结合修志用志实际,深入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2010年又先后编撰出版了《中国·吉林市》、《警醒历史的行者》等地情系列丛书,计23万字。最新版的《中国·吉林市》是中英文对照版,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吉林省历史上第一部以中英文对照版的市级地情书,在中国·吉林第十五届雾凇冰雪节期间,馈赠给参加开幕式的500多位中外来宾,成为吉林市对外宣传和交流的流动“窗口”和“名片”。为了总结宣传全市开发史志资源百年史实和群体典型,推动全市用志工作,我办撰写出版吉林市修志用志长篇传记《警醒历史的行者》,不仅填补了中国文学界和历史文化宝库尚无修志人业绩长篇传记空白,而且丰富了吉林市历史底蕴,为提高城市文明品位服务。此项工作受到国家、省地方志领导的好评,吉林省、市新闻媒体进行了报道,在社会产生良好反响。
2、创新为全市经济总量再翻番做好咨询服务和地情宣传工作。一是咨询服务方面。仅吉林市地方志办公室就参加各类会议、咨询答复、国内外招商地情咨询近百人(次),全市近千人次。至今全市各类经济活动中都有各类各级地情资料“资政”,如市雾凇冰雪节、红叶节、白桦节、开江鱼节等,并有9000多万字地情书问世并走向世界,地情资源的开发利用,为经济总量再翻番服务发挥越来越广泛的作用。现已总结地情咨询服务培训公务员、军转干部、城市规划等全市读志用志开发地情资源先进典型事例近200个,择优成册全面推广。二是组织各县(市)、区编纂出版《吉林市百景》地情书。为扩大吉林市在国内外知名度和为现实经济发展服务,由市志办组织编纂《吉林市百景》地情书,共24万字,这部吉林市历史第一部择景最多的地情书,系统地介绍吉林地区自然景观和众多的人文景观,以全方位地展示吉林市地方风貌,促进吉林市走向世界,发挥积极促进作用。三是坚持开发地情资源,深化续志用志工作。市地方志办公室组织编纂出版了向外推介吉林市的地情丛书《中国吉林市》,分别设“市情简介、城区简介、县(市)简介”等3辑,共19万字。该书不仅是《吉林市地情》丛书重要的组织部分,而且是修志用志和开发地情资源的新实践,成为地方历史文化在新时期结出的新硕果。
3、探索为全市经济总量翻番服务的新途径。一是在创建东北地区第一个市级名人研究会基础上,2010年9月,吉林市地方志办公室与市社科联、市社会科学院联合创办了吉林市地方文史研究所。充分发挥地方志历史人物和地方文史研究在吉林市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名人研究和地方文史研究活动促进名市建设,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自从名人研究会、文史研究所及《地方人物》增刊(11万字)创办后,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二是逐步建立健全志鉴工作产业化初期建设工作体系。市、县、镇(街道、乡)基本完成志鉴信息沟通交流工作体系,为宣传地情服务于招商引资工作做好智力资源服务,仅市、县两级地方志系统就咨询服务达400多人次。吸引了各界有识之士前来咨询、出谋划策,也增强了历史文化为吉林市经济发展的推进作用。三是立足长远为市级规划项目服务。我办组织专家和本职专业人才先后参加国家、省、市联合召开的《吉林市历史文化名城遗产保护规划》、《吉林市城市地名总体规划(2010-2022年)》等,受到国内专家及领导好评。组织我办专家参加吉林市政府公务员长年培训工作,进行开发地情培训班系列讲座等。
4、不断强化志鉴地情资料基础建设工作。一是进一步加强地方志系统资料基础建设和信息征集工作,对全市地方志系统资料基础建设和信息资料征集工作进行了重点部署,做好修志(鉴)用志(鉴)信息资料基础建设工作。二是在吉林省方志馆中设建吉林市地情展阅室基础上进行资料征集补充,现已馆藏文字、音像地情资料千余册。三是进一步充实完善市方志馆资料藏书工作,交流省市级志鉴和地情书籍千余册。指导各县区建立了资料室(馆),专项基础工作更加稳固。
5、坚持利用市情资源优势,促进服务现实的市场化运作新方式。一是协助开发地域民俗历史传统建筑“五龙庙”、城隍庙(仿古一条街)等,初步协助引资近2亿元。二是继续组织招商引资,筹备创建东北三省第一个市级吉林市历史爱国名人馆。三是进一步开发吉林市志鉴信息产业化建设基础工作,如市情加盟国家级清华网站、城市研究会网站等。专项工作名列全省先进行列。
四、关于理论学术研究工作
1、坚持创新理论学术研究工作。一是吉林市地方志办公室面向全市各级修志人员编纂出版《续志工作指南》丛书之八《修志编鉴用志读本》等培训教材共30万字,成为全省第一部开发史志资源实用教材,积极推动全市修志、编鉴、用志工作深入发展。二是组织撰写高质量志鉴论文。我办撰写的8篇学术论文被国家、省地方志学会和年鉴学会采用发表。三是组织业务理论研究。全市各级修志单位积极撰写理论文章,仅在市级理论刊物上发表理论文章就有10篇以上。全市深入探索理论学术研究活动规模及成果,继续位居全省系统首位。
2、注重发挥吉林市地方志学会、吉林名人研究会、吉林市地方文史研究所作用。一是积极组织开展参与吉林市地方志学会、吉林名人研究会、吉林市地方文史研究所、市社科联、省地方志学会等学术活动。组织召开专题理论研讨会。二是深入开展理论学术研究,为地情开发和经济建设服务,组织全市撰写发表志鉴学术理论文章20多篇,发表地方志宣传信息资料和专题文章20余篇。在2010年12月吉林省方志理论成果评奖中,我市有11篇论文获奖,无论是奖级及数量都名列全省第一。三是培养专业理论人才,仅2010年全市就有11人当选吉林省地方志学会副会长、理事等。
3、坚持开展专题交流活动。一是吉林市地方志办公室赴宁夏自治区参加全国年鉴工作研讨会并交流专题工作经验,还有2篇论文入选《论文集》。二是组织市考察组赴国内先进省市学习交流经验,回吉林后召开专题座谈会并发表论文等。三是首次与长春市地志委联合召开“吉长经济一体化”、长吉图经济带开发情资源研讨会,两市专家、专职人员40多人参加会议,初步制订出两市联合开发地情立项计划。
4、组织编纂发行指导刊物《吉林市志鉴通讯》双月刊6期,15万字以上;市《业务参阅资料》12期,6万字以上。刊物读者不仅涵盖了吉林市各局级单位和各县市区主管领导、修志单位,而且成为吉林市160多个修志单位的“案头期刊” ,并于全国70多个修志机构长期保持着交流,成为扩大社会影响的主要渠道之一。
五、关于其他工作
1、认真做好文明机关管理和绩效评估、政府信息公开、普法教育、信访工作。完善保密安全制度、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制度,整理修缮告示牌(板)。在省、市级公示政府信息信20多项和70多万字资料。加强防火安全措施,完善相关设备防火防盗工作制度及应急预案内容。信访工作全年无差错。上述各项已通过市级专题检查。
2、进一步做好财务(统计)管理、节能降耗、档案管理、资料室管理,全年未发现问题。加强人事干部与劳资统计、机关事业单位年度检查考核,实现年度合格验收。吉林市市地方志办公室档案工作获市档案工作先进单位。
六、关于机关党务及职工队伍建设工作
相关内容详见机关党组织工作总结材料。
吉林市地方志办公室在2010年度,市地方志办公室领导班子和队伍建设、业务工作都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同时,也存在着需要解决的新问题、新课题,主要是对照国务院、吉林省两个《地方志工作条例》精神,在全市修志用志工作中存在主要问题:一是全市修志机构需要健全完善并进行依公职责改革;二是面对新形势全市修志队伍综合素质需要全面提高;三是有的县、区年鉴编修质量不平衡。这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破解,需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继续保持在省内工作领先优势,推动全市地方志工作进入新阶段,为实现吉林市经济总量再翻番做出新贡献。 2010年12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