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政府信息公开专栏 >> 吉林市体育局 >> 政府信息公开基础平台

索  引 号: /2015-06491
分  类: 竞技体育 ; 其他
发文机关: 吉林市体育局
成文日期: 2015年09月04日
标      题: 吉林市冰雪奥运冠军培育计划和冰雪运动发展情况
发文字号:
发布日期: 2015年09月04日
索  引 号: /2015-06491 分  类: 竞技体育 ; 其他
发文机关: 吉林市体育局 成文日期: 2015年09月04日
标      题: 吉林市冰雪奥运冠军培育计划和冰雪运动发展情况
发文字号: 发布日期: 2015年09月04日
吉林市冰雪奥运冠军培育计划和冰雪运动发展情况 
  2015年,为抢抓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新机遇,大力发展冰雪运动,推动冰雪强市建设,提高吉林市冰雪运动的影响力,促进“白雪”变成“白银”,我们制定了吉林市冰雪奥运冠军培育计划如下,现将发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发挥比较优势,科学设置冰雪运动项目 
  1.巩固传统冰雪运动优势项目。立足参加2022年北京冬奥会,确定短道速度滑冰、速度滑冰作为我市竞技体育拳头项目,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重点倾斜,巩固两个项目在全国的优势地位,力争从事两个项目的运动员占我市全部专业运动员的35%,我市运动员参加2022年冬奥会短道速度滑冰、速度滑冰赛事不少于4人(次),并获得奖牌。 
  2.大力发展冰雪运动潜优势项目。借助2022年北京冬奥会东道主优势,充分利用我市雪场条件,大力发展滑雪技巧打分类项目,确定单板滑雪、自由式U型场地、雪上技巧、冬季两项、北欧两项等作为冲击奖牌的潜优势项目,集中力量攻关,合理调整配置运动员,力争在冬奥会上滑雪项目奖牌实现历史性突破。 
  二、加强冰雪体育设施建设,为冰雪运动提供硬件支撑 
  3.建设吉林市东山体育核心圈。用足用好国家、省政策支持、资金扶持,重点加快推进吉林体育馆(万人体育馆)配套设施建设,完善训练赛事功能。主要包括:(1)体育训练赛事接待综合体,主要作为东北虎篮球俱乐部特别是冰球、短道速度滑冰、速度滑冰、花样滑冰等来吉国内外顶级运动队、俱乐部日常训练、赛前训练场及主场赛事接待场地。(2)大型综合体育场,该项目为国家体育设施“五个一”工程资金支持项目,更是我市承(举)办大型综合体育赛事(活动)的需要,同时作为国家、省级冰雪运动队冬季训练、夏季训练基地。(3)吉林市奥林匹克体育公园,不仅可满足群众户外运动需求,还可作为冰雪运动队夏季训练基地。(4)吉林市速滑馆,解决我市无速度滑冰训练、比赛场地的历史。建设以上冰雪体育基础设施,既可以承办洲际以上级别的冰上体育训练赛事,更可以大大改善目前我市涵盖速度滑冰、短道速度滑冰、花样滑冰、冰球等4个冰上项目13支训练队伍的训练条件,满足竞技体育长远发展需求。 
  4.建设国家冬奥会雪上训练基地。依托松花湖滑雪场,建设15公里越野竞技滑雪道、5公里越野竞技场地油渣道、空中技巧场地、雪上技巧场地、平行U型池场地、K90滑雪跳台等专业运动训练比赛场地及附属设施。同时打造绿色生态农业,解决专业运动员饮食问题。积极与国家体育总局沟通协调,力争将松花湖滑雪场申报为国家冬奥会雪上训练基地。 
  5.完善大众冰雪场地设施。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市体育局每年在全市城区浇筑不少于10块冰场,免费向社会开放;每个县(市)区政府,高新区、经开区管委会在所辖区学校每年浇筑免费滑冰场不少于1处;市教育局在市直属学校浇筑冰场不少于4处,对全市中小学生免费开放;在北大壶、松花湖滑雪场及城区周边滑雪场,建设青少年滑雪冬令营基地,为广大群众参与冰雪运动和活动提供场地保障。 
  三、积极参加和承(举)办冰雪体育赛事,以赛代训提高冰雪体育竞技水平 
  6.积极参加顶级专业冰雪体育赛事。发挥竞赛的杠杆作用,组织我市冰雪运动员参加国际级、国家级、省级冰雪专业体育赛事,以赛代训、以赛促训,增加大赛经验,提高运动水平。每年我市冰雪运动员参加国际级赛事不少于15项(次),获得奖牌不少于15块;参加国家级赛事不少于20项(次),获得奖牌不少于30块;参加省级赛事不少于40项(次),获得奖牌不少于150块。 
  7.积极承(举)办高层次、高水准的冰雪专业体育赛事。加强与国家体育总局、国际雪联、国际滑联、中国雪联、中国滑联及省体育局的联系合作,积极承(举)办世界杯空中技巧、世界花样滑冰大奖赛、世界杯短道速度滑冰联赛、冰球等国际、国家、省级以上冰雪项目专业体育赛事,力争每年承接省级以上专业冰雪比赛不少于8项(次),以高水平的冰雪专业赛事为载体,提高我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推动城市软实力建设。 
  四、广泛开展群众性冰雪体育运动(活动),拓宽冰雪运动育才选才渠道 
  8.举办吉林市冬季运动会。依托吉林市冰雪资源,每两年举办一次冬季运动会,在项目设置上,既包括速度滑冰、短道速度滑冰、花样滑冰、冰球、高山滑雪、单板滑雪、跳台滑雪、越野滑雪、自由式滑雪等竞技运动项目,也设置雪地足球、雪地拔河、滑冰车、抽陀螺等群众冰雪活动项目,吸引全市各界广泛参与冰雪运动和活动。 
  9.创新开展“全民上冰雪”系列活动。结合举办中国·吉林国际雾凇冰雪节,开展“全民上冰雪”系列活动,重点举办“谁是球王”5人制雪地足球联赛、冬季户外拓展、冬泳、大众冰球表演赛、大众滑冰表演赛、青少年冰雪冬令营、大众高山滑雪赛等冰雪体育活动和赛事,展示冰雪运动魅力,普及冬季体育知识,传播奥林匹克精神,促进我市冰雪体育健身文化、体育旅游和体育产业融合发展。 
  10.大力普及校园冰雪运动。进一步推动教体结合,重点组织广大青少年参与“三亿人上冰雪”活动,以普及校园冰雪运动辐射带动全民参与。举办校园冰雪训练营,以学代训、重点选拔,主动让中小学生参与其中,体验冰雪运动乐趣。加大资金支持力度,鼓励学校浇筑冰场,组织优秀运动员、教练员、体育科技工作者、体育教师和社会热心人士,面向学校和学生积极开展冰雪运动志愿者服务,逐步实现中小学冰雪运动全覆盖。更加注重发挥我市冰雪退役转业运动员作用,出台相关政策,将冰雪退役优秀运动员纳入全市学校公开招录岗位,确定一定数量的员额管理和公益岗位,吸纳冰雪运动员退役后进入学校和社区以社会体育志愿者身份从事专业服务。 
  五、努力争创国家级冰雪训练比赛基地,增强我市冰雪运动后发动力 
  11.努力争创国家级冰雪训练比赛基地。依托吉林体育馆、冰上训练馆,争取国家冰球训练基地、国家短道速度滑冰训练基地落户;充分利用松花湖滑雪场、北大壶滑雪场等优势资源,建设国家、吉林省奥运训练基地,争取中国青少年冰雪校外活动中心、中国全民健身户外活动营地、青少年雪上运动训练基地等国家级训练比赛基地挂牌。通过争创国家级冰雪训练比赛基地,使我市冰雪运动融入国家冰雪运动发展全局,为我市冰雪教练员、运动员搭建更高层次的观摩学习、训练竞赛平台,为我市运动员选拔进入更高水平运动队创造条件,全面提升我市短道速度滑冰、冰球、跳台滑雪、自由式U型场地、雪上技巧、越野滑雪等项目的整体实力,增强我市冰雪运动的后发动力。 
  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市冰雪运动良性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12.加强教练员、运动员专业能力建设。“走出去”培养冰雪运动人才。积极沟通协调,选派和输送我市优秀冰雪教练员、运动员到国家队、八一队、吉林省队等专业运动队训练和比赛,保证我市冰雪运动员技战术水准和备战冬奥会的优势。每年力争选派和输送优秀教练员、运动员不少于10人。“请进来”提升科学训练水平。邀请国际、国内、省内冰雪运动领域的领导、专家学者、知名教练员和运动员等来吉开展冰雪运动训练康复培训指导,每年不少于2次,开展培训指导不少于8天,提升我市冰雪运动科学训练康复能力。 
  13.加强教练员、运动员队伍建设。优化教练员、运动员队伍结构。引进高素质退役运动员进入教练员队伍,建立和完善教练员竞争上岗、评聘分离、全员聘任等机制,定期组织业务竞赛、研讨交流,促进教练员、运动员执教训练从经验型向知识型、粗放式向科学化转变。提高教练员、运动员文化底蕴。健全不同学历层次教学体系,确保每个运动员依法接受文化教育;合理配备文化课教师,推动体校与优质中小学共建、联办,整合优质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建立运动队文化课测试制度,不断改革和完善我市青少年运动员参赛、入队、入校体系,对文化课考试不合格的运动员不予以招录到专业队,为文化教育和训练竞赛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提供保障,全面提升教练员、运动员整体素质。加强教练员、运动员思想政治工作和道德作风建设。深入持久地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教练员、运动员无私奉献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意志、顽强拼搏的作风,把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使教练员、运动员队伍成为政治合格、作风顽强、技术过硬的优秀群体。 
  14.加强冰雪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将基地校纳入我市冰雪运动三线梯队建设,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小学到中学到更高水平运动人才培养模式,使发现、选拔、培养形成链条式体系,逐步扩大业余训练项目布局,大力培养冰雪体育后备力量,不断拓宽选材渠道。从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支持冰雪体育俱乐部发展运营,以开放式、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广泛吸收社会资产资本资源进入冰雪体育运动领域,形成以俱乐部、县(市)区体校、三线训练队为核心的后备人才梯队,确保我市冰雪运动后备人才梯队始终保持在200人以上,并力争每年增长不低于20%。充分发挥“坚柔奥运冠军冰雪俱乐部”作用,开展专业冰雪运动教学,推广普及青少年儿童冰雪运动,力争未来3年内,让我市所有中小学生都有机会接受专业冰雪教育,发现、选拔、培养优秀冰雪运动人才,为国家输送优秀的后备人才、在2022年冬奥会取得优异成绩提供保证。 
  七、强化冰雪文化宣传推介,打造我市冰雪强市品牌形象 
  15.强化媒体宣传。在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国家级媒体投放形象宣传广告;市级媒体在每年11月至次年3月份,开设“全民上冰雪”专栏(专题),大力宣传报道冰雪体育赛事、活动,营造“全民上冰雪”浓厚氛围。 
  16.加强社会宣传。我市户外大型广告牌、电子屏等应在冬季增加冰雪宣传内容,提高冰雪运动(活动)的知晓率和参与率。 
  17.发挥名人效应。发挥我市运动员、第22届冬奥会冠军李坚柔的名人效应,聘其作为我市城市形象大使,对外宣传推介我市冰雪优势、特色等;发挥其人脉资源,广泛邀请国内外冰雪专业俱乐部、协会、企业、运动员、教练员、体育界人士以及冰雪体育休闲健身爱好者来我市参观交流、训练比赛,进而宣传推广我市冰雪城市品牌,促进“白雪”变成“白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