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体育事业“十二五”工作总结
一、“十二五”时期主要成果
(一)群众体育运动蓬勃发展
1.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承办第十三届全国老将田径锦标赛、全国第十二届冬季运动会圣火采集暨吉林雪上赛区火炬传递、中国龙舟公开赛、中国体育舞蹈公开赛等国家级活动10项;承办和参加吉林省广场舞大赛、吉林省羽毛球争霸赛等省级活动60余项;组织市本级篮球、乒乓球、武术等群众体育赛事活动千余项次,参与人数600万余人次。
2.社会体育组织不断健全。截至2014年底,我市有单项体育运动协会33个,会员6万余人;晨晚练站668个,经常参加活动12万余人;体育类民办非企单位47个,涉及项目12个,会员10万余人;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4321人,全民健身志愿者300人。
3.城市、农村、学校等体育工作不断推进。以“体育五进社区”为主题,组织街道、社区每年开展体育健身活动200项以上。以“体育三下乡”为载体,指导乡(镇)、村每年开展秧歌、象棋、篮球、钓鱼等赛事活动200余项。开展“阳光体育进校园”活动,创建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14个,国家级青少年户外营地1个,国家级、省级、市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分别有4所、18所、28所,涉及13个项目。定期举办篮球、排球、足球、田径、乒乓球、游泳等传统校竞赛活动,保证学生每天参加一小时体育锻炼。完成第四次国民体质监测。据不完全统计,“十二五”期间,全市各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向市体校、省体校、体院系高水平试点校、各类高校、优秀运动队输送后备人才5000余人。
(二)竞技体育实力不断增强
1.国内外重大竞技体育赛事成绩取得新突破。“十二五”以来,我市运动员在国内外体育竞技大赛中共获金牌116枚、银牌81枚、铜牌67枚。2014年索契冬奥会我市运动员获1金2银1铜,实现我市奥运会金牌“零”的突破,所获奖牌数占我国获奖牌总数的4/9。2012年第十二届冬季运动会我市获19金、18银、8铜共45枚奖牌,位列全国第三位;王清林获第七届城运会田径3000米障碍金牌,刘浩获全国第十二届运动会场地自行车全能金牌。2014年吉林省第十七届运动会我市获200.25枚金牌,创造我市参加省运会历史最好成绩。
2.承办大型体育竞技赛事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承办了2012年全国第十二届冬季运动会雪上项目比赛、2010-2014国际雪联自由式滑雪世界杯空中技巧比赛、2013-2014高山滑雪国际雪联FIS积分赛、2014-2015年度全国跳台滑雪冠军赛、全国单板滑雪冠军赛、全国高山滑雪冠军赛等国际、国家级竞赛13项;承办吉林省第十七届运动会雪上项目比赛、吉林省青少年篮球锦标赛等省级竞赛18项。
3.后备人才培养不断取得新成效。积极创建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完成国家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1所、省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2所、省重点项目班2所、省希望班2所,授予13所学校为吉林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学校。“十二五”期间,以后备人才基地为源头,共向上级单位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108人,目前在国家集训队7人、八一队7人。
(三)体育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体育彩票年销量稳步增长,截至2015年3月,“十二五”以来体育彩票累计销售18.64亿元。由社会资金开办的滑雪、漂流、健身、健美、乒乓球、游泳、台球、网球、棋牌等经营性体育场馆800余家;以体育竞赛表演、健身服务、运动休闲、体育旅游、体育中介、体育用品、体育人才和信息服务为主的体育产业项目渐入市场,从业人员约3万人。
(四)公共体育设施日趋完善
1.全民健身设施遍地开花。“十二五”期间,国家、省、市、县(区)四级体育行政部门总计投资2000余万元,新建全民健身设施 600余处,使全市的全民健身工程总数达1500余处。投入近千万元,建设了松花江全民健身长廊,建设健身广场、健身路径、篮球、足球、羽毛球等场地28块(片),形成了“千米健身路径,万米健身长廊”,成为东北三省唯一具有沿江特色最大的体育健身长廊。
2.大型公共体育设施(场馆)建设步伐加快。北大壶雪场雪上赛事设施和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成为国家、省、市滑雪训练基地和承办国际性雪上赛事场地。万科松花湖度假区滑雪场投入使用,成为世界上离城市最近、功能齐全,既能承办国际、国内赛事又能满足大众滑雪需求的雪上运动场所。投资3600万元新建综合训练馆2014年投入使用,可开展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田径、轮滑等项目的健身和训练。总投资3.93亿元的吉林市全民健身中心(万人体育馆)于2015年7月竣工,可以满足专业队训练和承办省级综合性赛事及国家、国际级大型单项体育赛事需求。投资2900万元,对原冰上训练馆进行了改建,可以满足短道速滑、花样滑冰等冰上项目的训练、比赛。投资1100万元新建和改善了射击射箭馆,成为全省一流的训练比赛场地。投资3900万元的雪上竞技训练中心运动员公寓于2014年12月建成。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是尚未建成充分满足群众体育需求的体育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与体育资源不足的矛盾比较明显;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体育发展不平衡,对群众体育的科学指导和服务不够;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体育场馆开放服务质量和数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是竞技体育优势项目不多,特别是夏季运动项目水平不高,综合竞争能力与发达地区差距明显,一些项目的管理体制和训练机制不够顺畅,训练和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有待提升,教练员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仍需提高,体育后备人才资源有待进一步开发。
三是体育产业总体规模偏小。产业项目单一,整体发展水平较低,仍处于起步阶段,体育产业产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例较小,体育产业统筹发展能力有待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