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11220200MB1717396G/2024-09561 |
分 类: | 委员提案 ; 意见 |
发文机关: | 吉林市农业农村局 |
成文日期: | 2024年06月12日 |
标 题: | 关于立足我市优势 加快发展现代化大农业 建设农业强市的建议 |
发文字号: | 吉市农提字〔2024〕1号 |
发布日期: | 2024年12月02日 |
索 引 号: | 11220200MB1717396G/2024-09561 | 分 类: | 委员提案 ; 意见 |
发文机关: | 吉林市农业农村局 | 成文日期: | 2024年06月12日 |
标 题: | 关于立足我市优势 加快发展现代化大农业 建设农业强市的建议 | ||
发文字号: | 吉市农提字〔2024〕1号 | 发布日期: | 2024年12月02日 |
滕凤臣委员:
您在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立足我市优势 加快发展现代化大农业 建设农业强市的建议》(第014号提案)收悉,经认真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建设粮食生产强市的建议
以建设粮食生产强市为首要目标,加强统筹规划,强化政策支持,实现我市粮食生产持续性、稳定性增长。据农情调度显示,2024年全市预计实现粮食播种面积1096.4万亩(其中:玉米843.2万亩、水稻186.62万亩、大豆61.82万亩)。目前,已将种植任务超额分解到各县(市、区)、开发区,组织各地将任务面积落实到乡(镇)、村(屯)和具体地块,建立粮食播种面积台账。一是加强技术指导服务。农业农村部门会同科技、水利、金融、供销等部门,成立多个备春耕技术服务指导组,分片包干开展科技服务下乡和入户活动,着力解决备春耕存在的资金、物资和技术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保障备春耕顺利有序。二是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强建设管理,突出抓好耕地保护、地力提升和灌溉排水,加快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着力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提升耕地地力,实现田、土、水、路、林、电综合配套,集中力量打造土地平整、集中连片、土壤肥沃、设施完善、农电配套、生态良好、抗灾性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到2027年,把全市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稳步提高水土资源利用率和耕地产出率,着力明确管护责任,落实管护主体,建立健全建管结合、用养并重的耕地质量保护管理长效机制。三是夯实防灾减灾措施。组织专家提早制定有效的应对灾害措施,加强防范可能出现的春旱、雷雨大风等不利天气影响,切实把农业阶段性灾害损失降到最低。四是防治病虫害监测。加强病虫害防治工作,采取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办法,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同时,加强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提高防治效果。五是加强农田管理。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提高农田抗灾能力。同时,加强农田环境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农田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为粮食生产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六是开展新技术推广。以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培训会和农业科技大集为载体,推广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和适用农机装备,多方位开展农业新技术和人才培训,提高农业适用新技术的普及率和到户率,提高先进农业科技到位率、到田率。
二、关于建设特色产业强市的建议
乡村振兴靠产业,产业发展靠特色。近年来,我市依托农业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在选准特色产业、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推进集聚发展等方面下工夫,坚持走差异化发展路子,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一县一域”“多县一带”,涌现出了一大批特色产业专业村镇和特色产业集聚区,成为了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
近年来,我市特色产业基地规模逐步扩大。一是粮食产业方面。粮食产量连续三年超过90亿斤。二是畜牧产业方面。猪、牛、白鹅饲养量分别发展到384.99万头、122.85万头、1000万只,同比分别增长2.96%、9.84%、257%,肉羊饲养量、存栏量、出栏量增速均位列全省第一,生猪饲养量增速全省第一,创新启动建设肉牛小镇,带动肉牛产业发展扩群增量。三是园艺特产方面。果品产量达到28万吨,位列全省第一;灵芝种植规模738万袋(段),位列全省第一;柞蚕产量3840吨,位列全省第一;黑木耳鲜品产量41万吨,位列全省第2位。四是渔业方面。2023年产量4.56万吨,同比增长4.6%。累计创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2个(永吉县、磐石市);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昌邑区),省级13个,市级29个;创建国家特色农产品优势区2个(黄松甸黑木耳、桦甸黄牛);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10个(大米、晒烟、红果、滑子蘑、肉牛、人参、粘甜玉米等)。舒兰市平安镇和蛟河市黄松甸镇被认定为全国首批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丰满区孟家村被评为全国首批亿元村。全市共获评“一村一品”示范村镇62个。其中: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2个(8村4镇),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50个(44村6镇)。下一步我市将持续构建多元化的食物供给体系,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持续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为打造更多的农业产业园、田园综合体和产业强镇夯实产业基础,不断推动全市农业特色产业提档升级。
三、关于建设产业融合强市的建议
立足“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畜头肉尾”,近年来我市着力打造农产品加工八大产业集群(玉米水稻、杂粮杂豆、生猪禽蛋、肉牛、中药材、食用菌、果蔬、林特)。截至目前,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企业累计发展到682户,全口径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实现347.9亿元,其中规上企业达到149户,产值实现174.98亿元。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数达到375户,其中:国家级7户,省级105户。创建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30个,市级联合体46个。
我市休闲农业快速发展,呈现出“布局优化、质量提升、领域拓展”的良好态势,已成为农业旅游文化“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农村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结合县区生态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我市聚力打造“环城、沿路、依江、邻景”休闲农业产业集群,加快建设以农业为基础、乡村为单元,积极发展农耕文明厚重、乡村文化浓郁、民俗风情多彩、生态资源良好的美丽休闲乡村,深入拓展东北冬捕文化、闯关东文化、萨满文化和红色文化,挖掘乡村本土文化传承和民俗文化,结合四季特点、农旅融合亮点,打造休闲农业精品景点线路。截至2023年末,全市累计创建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1个(桦甸市)、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2个(丰满区、蛟河市)、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2个(桦甸市、磐石市);累计创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0个、省级美丽休闲乡村14个;市级以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企业累计达到167户,其中国家级8户、省级69户、市级90户;2023年全市休闲农业营业收入达到11.43亿元,同比增长9.9%,接待人次617万人次,从业人数1.57万人,带动农民1.3万人。
下一步,我市将全力推进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分散经营向集群集聚方向发,建立完善“领军龙头企业牵引、大中小企业相互配套、整体布局合理”的农业产业生态格局,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打造省内初具规模、最具竞争实力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基地。
四、关于建设品牌农业强市的建议
近年来,我市建立了区域公用品牌为引领、企业品牌为支撑、产品品牌建设为基础的农业品牌体系,持续培育打造影响力大、辐射范围广、市场竞争力强、文化底蕴深厚的吉林市特色农产品品牌,形成了具有国内外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农产品名优品牌集群。截至2023年年底,全市区域公用品牌、企业产品品牌分别达到31个、227个,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有效期内认证数量达到187个,“舒兰大米”“万昌大米”“桦甸黄牛”“蛟河黑木耳”等一批区域公用品牌享誉省内外,美誉度不断提升,“众合”“桂清源”“福源馆”“眼镜小猫”“平安永丰”“金蛙大米”等一批企业品牌成为了代表地域特色优质农产品的“白金名片”。
下一步,我市将采取政府和企业双轮驱动模式,落实重点项目等科技惠企政策,依托多种载体,开展品牌建设相关工作。一是依托重点项目,提升特优区建设。组织各县(市、区)政府建设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支持农民合作社等主体运营区域品牌,提高各园区和产业基地设施化、品牌化、标准化和集约化水平。二是组织吉林市特色优质农产品进景区活动。在吉林市万科松花湖滑雪场、北大湖滑雪场、世贸万锦大酒店、特色美食街等市内主要雪场与宾馆,开展农产品展销活动。三是组织各类展销会。推介宣传吉林市农产品,依托中国长春(国际)农博会、中国农交会、杭州宣传推介周等展会,大力促进优质农业企业开拓域外市场,组织形式丰富的吉林市特色农产品产销对接会。
五、关于建设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强市的建议
近年来,我市多措并举,加大力度支持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先后出台《关于印发吉林市加快推进家庭农场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吉林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培育工程建设方案(2023-2025)》《吉林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行动计划》《吉林市农业农村局全面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实施方案》等政策措施,建立了县、市级示范家庭农场动态监测制度,建立动态的补充和退出机制,使我市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得到健康快速发展。全市在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注册的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分别为12045家、6784家。其中:县级及以上示范家庭农场77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298家。全市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发展到3733家,其中: 纳入县级社会化服务组织名录库的社会化服务组织有233家。以示范家庭农场创建为载体,开展三级示范家庭农场创建,重点培育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新型农业经营示范主体,通过示范带动,引导全市家庭农场规范化运行。如,永吉县东晟家庭农场的“家庭农场+代耕代收+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生产经营模式”,永吉县九月丰家庭农场的“绿色农业+可视农场+线上定制销售生产经营模式”和张全家庭农场的“生态农业+加工企业合作+社会化服务+线上销售生产经营模式”,吉林市意禾田生态家庭农场有限公司的“种养殖结合+与龙头企业联合+服务业融合发展生产经营模式”。
下一步,我市将深入开展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提升发展三年攻坚行动。一是制定出台《关于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需求对接工作方案》,形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需求库,提供金融产品个性化服务,实现“政府搭台、部门联动、市场运作、银主双赢”。二是制定出台《关于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发展的若干政策举措》,全面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综合发展能力。三是加大扶持社会服务经营主体力度。积极推进规模经营,扶持社会化服务组织,扩大生产托管规模。
吉林市农业农村局
2024年6月12日
联系人姓名:张家维 电话:62049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