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政府信息公开专栏 >> 吉林市农业农村局 >> 政府信息公开基础平台

索  引 号: 013513489/2006-03527
分  类: 综合政务(其他) ; 公告
发文机关: 吉林市农业农村局
成文日期: 2006年12月25日
标      题: 吉林市畜牧业管理局2006年工作总结及2007年工作安排
发文字号:
发布日期: 2006年12月25日
索  引 号: 013513489/2006-03527 分  类: 综合政务(其他) ; 公告
发文机关: 吉林市农业农村局 成文日期: 2006年12月25日
标      题: 吉林市畜牧业管理局2006年工作总结及2007年工作安排
发文字号: 发布日期: 2006年12月25日

  吉林市畜牧业管理局 

  2006年工作总结及2007年工作安排 

  一、2006年全市牧业工作总结  

  2006年是实施牧业经济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一年来,按照省、市牧业工作的总体部署,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局出发,紧紧围绕加快发展这个中心,努力破解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全面完成或超额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任务目标,牧业经济进入了以总量扩能、质量提升的新的历史阶段,畜牧业发展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态势和勃勃生机,主要表现为八个新突破。 

  (一)牧业经济在农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有了新突破。到2006年末,全市牧业总产值实现79亿元,同比增长10.8%,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6.4%。比上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牧业收入达到1230元,同比增长11.8%,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达到32.4%,比上年提高了0.4个百分点。全市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32亿元,占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的30%。畜牧业吸纳农村劳动力13万人,占转移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8%2006年全市获奖的61个农业产业化项目中,牧业项目达到22个,占获奖项目总数的36%。畜牧业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牧业经济对农村经济的支撑作用正在逐步显现。 

  (二)畜禽发展总量和畜产品产量有了新突破。在2006年上半年猪禽市场价格大幅波动,相关产业出现下滑趋势的情况下,组织召开了全市实施粮变肉工程经验交流会,参观了典型,确定了东方不亮西方亮的发展战略,解决了牧业经济发展的出路问题、途径问题和导向问题,进一步增强了各地迎难而上、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有力促进了牧业生产的稳定发展。到2006年末,全市生猪发展到608万头,同比增长10.7%;肉牛发展到309万头,同比增长4.7%;奶牛发展到3.3万头,同比增长7.6%;家禽发展到1.54亿只,同比增长11.7%,兔存栏达到25万只,同比增长4.1%;鹿存栏达到12.2万只,同比增长3.3%。肉、蛋、奶总产量分别达到71万吨、21万吨和9.3万吨,同比分别增长9.3%1.9%3.19% 

  (三)牧业大项目和小区建设有了新突破。一方面全市以牧业大项目开发、引进和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完善了包联扶责任制,有针对性地抓好项目扶持和招商工作。2006年全市投资千万元以上的新建、续建、扩建牧业大项目达到34个,其中:新建项目14个,续建项目16个,扩建项目4个,牧业大项目数量再创历史新高。磐石晓生禽蛋综合加工、昌邑美国其仕公司水貂养殖、舒兰福润肉鸡屠宰加工等投资亿元以上大项目相继落户我市,一些项目的拉动能力已经逐步显现。另一方面围绕小区建设,采取龙头企业投资、民间资本投资、农民、乡镇干部集资等多种形式解决小区建设资金问题;通过无偿使用村集体机动地、充分利用各种废弃地等多种途径解决小区用地问题,推进了小区建设的快速发展。2006年全市新建市级以上牧业小区169个,全市市级以上牧业小区累计达到422个。皓月集团永吉育肥牛园区、蛟河园区、磐石晓生蛋鸡养殖园区等一批高标准园区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全市规模化养殖水平进一步提高。 

  (四)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有了新突破。全市把动物防疫工作作为保障牧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重中之重。一是强化了动物防疫工作的激励约束机制,在全省率先建立了防疫风险抵押金制度。二是认真落实了防疫工作双向双轨的责任制,层层落实了防疫工作责任。三是以春、秋两防为重点,认真落实了免疫、消毒、监测等防控措施,牧业小区、规模养殖户重大动物疫病免疫率均达到了100%,在全省检查中,取得了春防第一名、秋防第二名的好成绩。四是切实加强了动物卫生监督和检疫工作,加大了对动物及其产品生产、运输、贮藏、销售等环节的监督,动物防疫条件审核率、合格发证率达100%,产地检疫出证、持证率达100%,屠宰检疫率达100%。确保了我市在周边国家疫情形势严峻的情况下,连续两年没有发生重大动物疫情。 

  (五)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工作有了新突破。组织实施了牧业科技入户工程、奶牛胚胎移植示范工程和良种繁育工程。去年全市共培育牧业科技示范户2.9万户,科技入户率达到90%以上,牧业小区、规模大户科技入户率达到了100%。生猪和肉牛三元杂率分别达到90%50 %以上,分别比上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相继引进了新西兰优质奶牛、日本和牛、PIC种猪、山黑猪、芬兰优质狐貂等优良品种,移植优质奶牛胚胎50枚,畜禽群体质量明显提高。 

  (六)牧业发展服务工作有了新突破。在全市组织了开展十项服务,促进牧业发展活动,充分利用牧业系统行政、技术人才等资源优势,帮助牧业生产经营者解决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全市共组建了60余支服务队,深入500多户企业、1万多户养殖户,重点开展了项目开发、资金协调、防疫指导、企业维权、产销衔接等10项服务。为企业和农户协调各类资金2700万元,开展防疫、诊疗等技术指导1.2万人次,开展法律咨询2500人次,间接或直接地为企业及养殖户创收8000余万元。一年来,服务队工作深受企业和养殖户的欢迎和好评,仅市牧业局10支服务队就收到企业赠送的锦旗10余面,表扬信20余封。充分发挥了政务大厅的服务功能,市局政务公开窗口全年共受理行政审批和行政收费项目802件,办结率达到100%。通过优质高效的服务,赢得了服务对象的认可,在进大厅的48个部门、115个窗口中名列第四,被评为优秀窗口和优秀窗口部门。 

  (七)依法治牧工作有了新突破。一是认真宣传贯彻了《畜牧法》。全市采取不同形式,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加大了《畜牧法》的宣传力度,在舒兰平安镇举办了全市宣传《畜牧法》活动启动仪式,在大东门广场举办了牧业法规宣传日活动。二是加强了全市牧业行政执法人员的培训工作,全市共举办各类培训班200余次,培训人数达2.3万人次,进一步提高了执法人员的素质和生产经营者的法律意识。三是加大了兽药、饲料等投入品市场的监管力度。全市共集中开展了3次专项整治活动,对全市500多家兽药生产、经营企业进行了专项检查,共立案10起,没收假、劣、禁药品600多盒(支)。对全市45个乡镇、350个饲料经营单位进行了集中检查,没收过期饲料300公斤。四是开展了兽药GMP“零点行动计划,共进行了4次清理工作,清理下架非GMP产品50多个品种,1000多盒(支、袋)。开展了兽药经营企业GSP试点工作,在市区选择19家兽药经营企业进行了试点。 

  (八)牧业经济发展的政策扶持有了新突破。2006年全市农村信用社用于牧业结构调整贷款达到5亿元,全市共落实省有关扶持小区贷款贴息191.8万元。各县(市)区也加大了政策扶持力度,磐石市落实牧业大项目建设财政配套资金、减免各种费用达9000多万元,协调信贷资金8000多万元扶持蛋鸡产业发展。舒兰市落实牧业项目财政配套资金2000万元,帮助养殖户协调资金251万元,为147户养猪大户延长了贷款期限。桦甸市协调信贷资金1亿元发展黄牛生产,计划三年财政拿出300万元资金,用于青黄贮窖和牧业小区建设奖励资金及发展黄牛贷款贴息。永吉县协调信用社专项贷款400万元,在县财政财力紧张的情况下,拿出40万元为奶牛养殖户进行贷款贴息,并制定了建设牧业小区使用机动地不收任何费用,打井不收水资源费,牧业项目使用木材不受指标限制等各项扶持措施。但是,我市畜牧业发展还存在牧业经济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大项目少,产业链条短,资金短缺,基础设施薄弱,资源转化率低,经济效益不高等问题,需要在今后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2007年工作思路、目标及重点 

  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牧业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坚持用工业化的思维和市场化的理念谋划牧业经济发展,以农民增收致富为目标,以省里提出的粮变肉等六大工程建设为重点,以加快加工型、集约型等六型牧业发展为途径,努力实现大项目建设、畜禽发展总量和畜禽饲养方式转变的新突破,加快推进牧业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经营集约化、加工精深化、防疫法制化、标准国际化进程,努力构建具有我市特色的现代牧业经济新格局。  

  2007年的规划性目标是:  

  ——全市牧业总产值要达到92亿元,比上年增长16.5%  

  ——人均牧业收入达到1420元,比上年增长15.4%  

  ——全市生猪饲养量要发展到688万头,同比增长13.2%;肉牛发展到363万头,同比增长17.4%;奶牛存栏量达到3.66万头,同比增长10.9%;家禽饲养量达到1.79亿只,同比增长16.2%。貂狐貉饲养量达到31万只,同比增长72%  

  ——肉蛋奶总产量分别达到80万吨、24.5万吨和10.8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2.7%、16.7%和16%。 

  为实现上述目标,从我市实际出发,加快打造六型牧业是构建现代牧业经济新格局的有效途径。  

  1、突出牧业项目建设,加快打造加工型牧业。当前我市牧业项目中畜产品加工项目比重仍然相对较小,在项目开发上突出畜产品加工、精深加工项目,以实施畜产品精深加工工程为重点,逐步由养殖、加工项目向精深加工项目发展,实现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的跨越。今年全市重点围绕生猪、肉牛、奶牛、肉鸡、蛋鸡、鹅、獭兔、蜂、鹿、貂等10大品种,分四个层面,抓好投资千万元以上的40个牧业大项目的开发和建设。一是抓好舒兰福润2000万只肉鸡、200万只鹅屠宰加工、磐石浙江晓生禽业综合加工、蛟河九牛5万吨无抗奶、吉林馋神食品有限公司鸡、鹅、牛屠宰加工、桦甸宝信稚牛3万头肉牛屠宰加工、昌邑美国其仕公司50万只水貂养殖、省蜂研所年产2万吨优质白蜜、100吨蜂胶、500吨蜂王浆和1000吨特种花粉项目、香港金凤牧业有限公司獭兔养殖加工、吉粮集团天鹏公司肉鸡屠宰加工、磐泰农牧有限公司10万头牛屠宰、6万吨饲料加工等10个续建、扩建牧业大项目建设,加强协调,搞好服务,力争实现当年完工并投产。二是抓好磐石福润肉食品有限公司 200万头生猪屠宰加工、磐石宏润肉食品有限公司2000万只肉鸡屠宰加工、美国嘉吉集团农标普瑞纳饲料(吉林)有限公司10万吨饲料加工、龙潭利鑫生物饲料有限公司玉米秸杆加工10万吨浓缩饲料、高新区隆迪国际公司10万吨乳制品加工、中美合资5万枚安格斯牛胚胎移植基地项目、沈阳禾丰10万吨饲料加工、辽宁鞍山富琳3万吨饲料加工、龙潭九江潮公司700万只肉鸡屠宰加工、旺旺食品工业园乳制品项目等10个新建牧业大项目建设,实行包联扶责任制,搞好跟踪服务,力争年内开工或竣工。三是加大项目招商引资力度,认真落实好招商计划和责任,制定配套的招商措施和办法。四是积极做好项目的调研、设计、包装、立项等基础工作,提高项目包装质量,不断扩大项目储备库。  

  2、推进畜禽饲养方式转变,加快打造集约型牧业。转变畜禽饲养方式,发展集约型牧业是建设现代牧业的必然要求。2007年全市要新建精品牧业小区33个,规模化生产畜禽的比重要达到77%以上,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重点要解决好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建设用地问题。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牧业经济的意见》的有关要求,积极协调,把畜禽养殖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鼓励和引导农民、村委会合理利用村机动地建设牧业小区,加快废弃地、荒山荒坡等开发利用,妥善解决牧业小区、养殖场的建设用地。二是建设模式问题。在当前农民原始积累不足的条件下,要按照大、中、小规模,高、中、低档次一起上的原则,推进规模化养殖进程。积极推广廉价、实用、简单的棚舍建设典型,协调金融部门为小区、养殖场(户)贷款,积极争取牧业小区建设贷款贴息及小区建设补贴资金等扶持政策,促进规模化、集约化养殖的发展。三是利用率问题。加大协调服务工作力度,加强小区、规模养殖场与社会闲散资金、工商业的信息沟通,采取招商、联合、租赁、股份等形式,提高圈舍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避免资源浪费。四是饲料问题。继续加大粗饲料开发力度,加快青贮饲料等粗饲料加工技术的推广,扩大苜蓿草、齿缘苦荬菜、欧州菊苣、青饲玉米等优质饲草和饲料作物种植面积,降低养殖成本,缓解饲料用粮压力。全市粗饲料加工利用总量、优质饲料作物种植面积要分别比上年增长8%以上。  

  3、立足资源优势,加快打造特色型牧业。突出比较优势,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牧业产业,是加快现代牧业建设的重要手段。一是加快特色经济动物的发展。目前我市水貂存栏6.23万只,占全省存栏总量的93%。今年起以水貂、獭兔为突破口,以特种经济动物振兴工程为依托,推进貂、狐、貉、鹿、蜂、兔、林蛙等特种经济动物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依托经开区皮革工业园,吸引毛皮动物裘皮加工企业到园区投资兴业,争取把园区建成全国重要的裘皮加工基地,加大对美国其仕公司等特种经济动物养殖加工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带动全市毛皮经济动物的快速发展。二是加大特色产品的开发力度。积极引导龙头企业进行深层次的产品开发和引进,积极组织畜禽养殖、加工企业、专业养殖大户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畜产品资格认证和认定工作,逐步形成一批有特色、有影响、有市场的名、特、优、新、绿等产品系列,把我市畜产品结构调优、调精,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三是实施特色品牌战略。加大吉林梅花鹿、吉林纯椴花蜜、吉林白蜜、吉林貂狐貉皮、有机猪、山黑猪、和牛、长白山绿色优质奶等地产名优产品、品牌的培育和开发力度,充分利用信息网络、大型会展、品牌招商等有效形式,加大特色产品、品牌的推介力度,通过实施特色品牌战略,提高市场占有率,提高牧业经济效益。  

  4、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加快打造外向型牧业。外向型牧业是加快现代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一是进一步加强动物防疫工作。动物防疫工作是保证产品质量信誉和人民健康安全的重要保障。如果发生疫情、成为疫区就不可能有外向型牧业。认真落实防疫工作责任制,切实强化免疫、监测、消毒、监管等措施,组织人员包保,确保口蹄疫、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免疫率达到100%,抗体监测合格率达到88%以上。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和准备工作,确保全市不发生重大动物疫情。继续实施动物防疫风险抵押金制度。二是加强兽药、饲料等投入品的市场监管。进一步加大对兽药、饲料等投入品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非法制售伪劣产品行为,深入开展瘦肉精、苏丹红等违禁药品、添加剂的专项整治活动,确保投入品的质量安全。三是加强畜产品质量监控。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要求,建立和完善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和监控体系,加强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和动物检疫工作,确保检疫出证、持证率达100%,免疫耳标回收率达到100%。切实抓好畜产品生产经营的全程监控,确保畜产品的质量安全。四是加强标准化建设。积极落实符合国际市场准入要求的畜禽生产标准化技术规程,加快建立畜牧业生产、加工、流通全过程的标准化生产体系、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按照五统一即:统一环境质量、统一关键技术、统一产品标准、统一监测方法、统一产品标识的要求,加快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  

  5、走立体发展的路子,加快打造环境友好型牧业。可持续发展是现代牧业的重要特征,打造环境友好型牧业是促进现代牧业建设的必然要求。一是积极推行人畜分离、健康安全的饲养方式。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坚持科学规划,逐步引导,牧业小区和规模养殖场建设要远离村屯,加快推进传统散养畜禽向规模化、集约化饲养转变。二是抓好畜禽排泄物的再利用。引进和扶持利用畜禽排泄物生产有机肥、复合肥的项目,鼓励牧业小区建设无害化处理设施,推广畜禽排泄物堆肥技术,提高有机肥料在种植业中的应用比率,加快有机肥生产。推广普康有机猪农牧水综合型、桦甸牛粪、稻草栽培双孢菇牧业种植业结合型以及养殖、沼气、蔬菜(果)牧业、能源、种植业结合型等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全面提高畜牧业的综合养殖效益,降低环境影响。三是促进林牧协调发展。在不违背封山禁牧有关政策、保护林草立体生态体系的前提下,采取封沟围栏、远山放牧、人工采草等形式,合理开发草地资源,促进林牧和谐发展。  

  6、提高牧业组织化程度,加快打造合作型牧业。一是充分发挥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针对我市牧业合作经济组织数量少、作用发挥不够好等实际问题,加快建立起结构合理、功能到位、行为规范的牧业合作经济组织体系,把农民和龙头企业、市场有效地组织起来,加大市场开拓力度,提高农民闯市场的能力。2007年全市新增牧业经济合作组织要达到80个,新增牧业经纪人1000人,全市牧业订单要达到畜禽出栏总量的50%以上。二是加快发展专业性合作组织。重点抓好全市猪、奶牛、鹿、犬和经济动物等专业协会的组建工作。注意吸收行业内龙头企业、牧业小区、规模养殖场和相关的技术、科研机构入会,扩大专业协会的社会覆盖面和影响力,增强专业协会的代表性,使其功能完备,实力增强,群体壮大,发展加快。三是创新牧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模式。以牧业专业协会为主,加快发展专业合作社、联合体、学会、牧业经纪人、龙头企业+小区(大户)等多种形式的合作组织建设,把更多的养殖户组织起来,实现自我生产、自我服务。协调好龙头企业、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及养殖户之间的利益关系,逐步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四是加强对牧业新型合作组织的指导和管理。按照《畜牧法》社团组织的有关规定,指导合作经济组织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完善办事规则和工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率,改善服务质量,积极为会员提供信息、技术、营销、培训等方面的服务,使全市牧业合作经济组织走上规范化的运行轨道。 

  三、主要工作措施  

  1、加大政策扶持工作力度。一是积极争取国家的政策扶持。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1号文件精神,充分利用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扶持政策,认真做好基础性工作,争取国家的政策扶持。二是积极争取省里的政策扶持。今年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牧业经济的意见》和六个配套实施方案,重点在财政资金支持、税收减免、用地审批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和一系列优惠政策。三是协调有关部门,抓紧研究制定市里关于加快现代牧业经济发展的意见,规划现代牧业的发展、制定相关的扶持政策。  

  2、加大服务工作力度。一是进一步明确服务重点。要围绕打造六型牧业在项目招商、小区建设、产品开发、市场开拓、动物防疫、标准化建设、立体养殖、协会发展、政策咨询、信息提供等方面开展好十项服务工作,积极帮助企业、小区和养殖户破解发展难题。二是进一步扩大服务领域。根据本地实际,选择对本地特色优势产业拉动能力强、带动能力大的龙头企业、小区、养殖大户作为重点服务对象,由单一服务向生产、经营全过程服务转变,组织人员实行包保服务,确保服务工作收到实效。三是充分开发好、利用好吉林市牧业经济网,使其成为传递牧业信息、宣传企业和产品、开展电子商务的重要平台和窗口,加快推进牧业信息化进程。  

  3、加大科技推广工作力度。一是实施综合配套技术推广工程。由推广单一技术向综合配套技术转变,加快养殖小区配套生产技术、优质奶牛生产技术、疫病综合防控技术、全株玉米青贮及秸杆利用技术、退耕还林舍饲半舍饲技术等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工作,同时,抓好牧业科技推广奖项目的申报和评审工作,提高新技术应用水平。二是实施牧业科技入户工程。组织市、县、乡三级科技人员深入基层,加大技术培训工作力度。不断创新培训方式,采取技术人员包村、举办培训班、电化教学等方式,提高广大养殖户应用新技术的能力。三是继续开展奶牛胚胎移植工程和猪、鸡、经济动物人工授精技术的应用。加快引进推广安格斯、夏洛来等优质肉牛品种、引进推广貂狐貉优质品种、高产优质奶牛新品种,加快畜禽改良步伐,全市生猪三元杂交率、肉牛三元杂交率要分别达到92%55%以上。  

  4、加大宣传工作力度。重点抓好两个方面的宣传工作:一是注重培育总结推广典型经验。针对现代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深入基层开展好调查研究,注意在实践中发现典型、培育典型,采取印发典型经验、召开现场会等方式,加大对典型的宣传推广力度,通过宣传促进面上工作的开展,引导更多的农民参与畜牧业生产经营。二是大力营造加快现代牧业经济发展的浓厚氛围。加强对省牧业经济信息、市委、政府信息、市局牧业工作动态等信息报送工作,充分利用报刊、杂志、电台、电视台等各种新闻媒体,加大对外宣传工作力度。通过宣传,让社会各界了解牧业、支持牧业,为现代牧业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  

  5、加大依法治牧工作力度。一是进一步加强法律法规的培训工作。重点加强对《畜牧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动物防疫法》、《草原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种畜禽管理条例》和《吉林省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管理条例》等四法五例的普法教育和培训工作。二是加强行政执法人员培训工作,规范执法程序。重点加强执法程序、执法文书的填写、执法案卷的规范等执法人员培训。建立和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和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制等有关制度,切实做到执法主体符合法律规定、执法行为符合法定权限、执法依据准确、执法程序合法、执法文书规范完备。三是坚持依法行政、文明执法,切实做到有令则行、有禁则止,不断提升牧业系统的良好形象。  

  6、加大队伍建设工作力度。按照内强素质,外塑形象的要求,加快打造一支适应新形势、新任务、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一是进一步提高工作能力。围绕开展学习型机关、学习型站所建设,通过举办培训班、开展学习月等形式,加强理论和专业技术知识的学习,全面掌握行业发展趋势,准确把握产业发展动态,增强驾驭和指导牧业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二是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真正把心思、精力、功夫和本领用到工作上,形成高效能、快节奏的工作机制,真正做到想事、干事、成事,一项工作一抓到底,切实保证重点工作的有效推进。三是进一步树立赶超意识。目前我市牧业经济较省内先进地市还有一定差距,在起跑前就有了一段距离,不发展等于落后,慢了也等于落后。必须只争朝夕,加快发展,努力使各项经济指标增长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加快缩小与先进地市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