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013513489/2009-06791 |
分 类: | 综合政务(其他) ; 公告 |
发文机关: | 吉林市农业农村局 |
成文日期: | 2009年01月10日 |
标 题: | 吉林市畜牧业管理局2009年全市牧业经济工作要点 |
发文字号: | 无 |
发布日期: | 2009年01月10日 |
索 引 号: | 013513489/2009-06791 | 分 类: | 综合政务(其他) ; 公告 |
发文机关: | 吉林市农业农村局 | 成文日期: | 2009年01月10日 |
标 题: | 吉林市畜牧业管理局2009年全市牧业经济工作要点 | ||
发文字号: | 无 | 发布日期: | 2009年01月10日 |
2009年全市牧业经济工作要点
2009年,是实施加快现代牧业发展三年攻坚的第一年,做好今年的牧业经济工作,对全面实现三年攻坚的目标任务,推进牧业大省建设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加快发展牧业经济总的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重点突破,着眼于“双增”(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和增加农民收入),全面推进“六化”(区域特色化、加工精深化、生产专业化、经营集约化、防疫法制化、标准国际化)进程,快速提高经济总量,加速提高经济质量,逐步构建起具有我市特色的现代牧业新格局。
到2011年,全市牧业总产值达到178亿元,增长15%; 农民人均牧业收入达到2250元,增长10.9%;肉蛋奶总产量分别达到120万吨、35万吨和16万吨,年均分别增长11%、9.6%和15.5%。
今年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的牧业总产值达到134亿元,增长14.5%;农民人均牧业收入达到1800元,增长9%;肉蛋奶总产量分别达到100万吨、29万吨和12.4万吨,分别增长 13.9%、9%和19.5%。
为实现上述目标任务,今年全市牧业经济要突出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抓好特色牧业发展,打造区域竞争优势。要实现牧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立足资源优势,扬长避短,趋利避害,错位发展,打造具有本地特色和竞争实力的牧业产业。一是要培育壮大区域优势产业。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我市畜牧业的区域优势已经逐步显现出来。要围绕生猪、肉鸡、蛋鸡、肉牛、奶牛和水貂六大产业,扩大生产规模,加快产业聚集,打造优势产业集中区,逐步形成“多乡一业、一县一业、多县一业”的发展格局。二是做大做强特色产业。长白山黑牛、山黑猪、有机猪、水貂等具有我市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优良品种,在全省已经产生一定影响,当务之急是扩大生产规模。各县(市)区要进一步搞好示范引导,加大技术、市场、信息服务,逐步扩大规模,提高产品档次,增强竞争实力,形成区域性的特色优势产业群体。三是加快优质特色产品开发。要积极引导龙头企业进行深层次的产品开发和引进,积极组织畜禽养殖、加工企业、专业养殖大户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畜产品认证和产地认定工作,逐步形成一批有特色、有影响、有市场的名、特、优、新、绿等系列产品,把我市畜产品结构调优、调精,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二)抓好加工型龙头企业建设,提升产业带动功能。一是要进一步抓好重点龙头企业建设。继续落实重点龙头企业“包联服”责任制,全市重点抓好舒兰2000万只肉鸡屠宰加工、蛟河得利斯300万头生猪屠宰加工、磐石宏润200万头生猪屠宰加工等10个畜产品加工企业,要指定相关领导和具体人员,对重点龙头企业进行包保和指导,分类施策,重点推进。对在建项目要加大协调和服务力度,逐项梳理企业建设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逐项加以解决,促进项目尽快建成投产;对已经投产项目要通过资本运作、品牌经营,促其迅速扩张生产规模,培育一批高成长型的畜产品加工企业,使其尽快成为竞争优势明显、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二是进一步抓好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要围绕我市亟需投资的肉制品深加工、禽蛋加工、毛皮加工、生物制品加工等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抓住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有利契机,采取多种引资方式,加快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的引进步伐。加强项目的衔接、跟踪和推进,促进意向性项目尽快升级,合同项目尽快落地。切实改进和提高对引进项目的服务,做到项目引得进来,扶持得好,发展得快,改变以原字号加工产品为主的局面,不断优化畜产品加工业的布局和产品结构。
(三)抓好原料基地建设,满足加工企业需求。一是加快重点产业园区建设。省里规划了15个产业园区,其中我市要重点抓好500万头生猪、3亿只肉鸡、7万头奶牛等产业园区。各县(市)区要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以合作组织为纽带,加快基地建设,推进园区建设步伐。各级政府要直接组织园区的工作衔接和项目推进,支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整合发展要素,优化发展环境,促进生产要素向园区聚集,逐步形成龙头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格局。二是加快牧业经济强乡建设。要把牧业经济强乡作为基地建设的重要载体,重点抓好10个牧业经济强乡建设。各县(市)区要在政策、资金上创造条件,促进10强乡率先发展,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实现基地建设的整体推进。三是加快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要把标准化养殖场(小区)建设作为推进基地建设的主体力量,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推进饲养方式变革,实现养殖方式规模化,经营管理科学化,防疫免疫制度化,生产发展清洁化,引导基地标准化生产的快速发展。对于市里确定的10个标准化样板小区,各县(市)区要加大扶持力度,支持小区开展排泄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开展标准化生产,尽快起到示范作用。省里决定每年重点扶持1000个养殖场(小区),各县(市)区要尽快做好规划和项目申报,与省里搞好对接,争取得到省里的政策扶持。
(四)抓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提高自我发展能力。一是要加快畜禽繁育体系建设。当前突出要抓好生猪良种体系建设,按照企业为主、政府扶持、分级推进的原则,市里重点要抓好生猪原种场建设,县(市)区重点抓好生猪扩繁场的建设,逐步建成适应我市畜牧业发展的原种场、扩繁场、商品繁育场三级配套、独立完整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要鼓励有实力的企业、个人创办良种繁育基地,积极开展合资合作,增加引种数量,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内外先进繁育技术,加快良种扩繁速度,提高供种能力,满足种源需求。二是加快优良品种的培育引进。坚持引进和培育相结合的原则,积极鼓励和支持适应我市的优良品种的引进,加大长白山黑牛、吉林山黑猪等具有本地特色的优良品种的繁育力度,积极推广良种选育、胚胎移植、性控冻精等先进适用技术,进一步加强标准化畜禽改良站(点)建设,完善冷链体系等基础设施,全面推进品种改良进程。三是要依法建立健全种畜禽质量监督体系,严格执行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制度,加大对种畜禽经营管理的执法监督力度,满足养殖场(户)的用种需要,保护农民利益。
(五)抓好动物防疫体系建设,为牧业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保障。一是要落实工作责任。坚持“各级政府对本区域内防疫工作负总责、政府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的要求不动摇;坚持免疫工作“政府保密度、牧业部门保质量”的目标不动摇,确保免疫密度和效果。要进一步抓好动物防疫风险抵押金制度的落实,从机制上确保我市动物防疫工作不出问题,确保全市不发生重大疫情。二是要加强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做到机构到位、人员到位、经费到位、工作到位。全市重点抓好10个标准化乡镇畜牧兽医站建设,各县(市)区要加大扶持力度,使其具备行使职能的基础条件。要进一步采取措施,解决好村级防疫员报酬问题,强化对村级防疫员的管理,确保各项防疫措施落到实处。三是抓好重大动物疫情监测和应急防控工作。扎实做好结核、布病等人畜共患病的防控和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疫情监测,严格疫情报告制度,落实重大动物疫情资金、技术、物资三项储备,一旦发现疫情,要及时果断控制,确保疫情不扩散。
(六)抓好畜牧业发展规划,实现科学有序发展。一是要搞好科学定位。要立足两个市场,重新审视市情、县情,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注重特色的方针,找准自己的发展定位,寻求竞争优势和加快发展的突破口。二是要科学制定规划。各县(市)区要结合打好三年攻坚,围绕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壮大龙头群体,做大产业规模,打造竞争力强、效益高的优势产业或支柱产业,认真搞好主导产业发展、基地建设、畜产品加工项目规划。规划要立足全局,着眼长远,具有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三是要科学指导发展。在抓好规划制定的基础上,要按照规划设计,力求在宏观上把控畜牧业的发展脉络, 避免一哄而上、一哄而下,低水平的重复建设,避免损伤企业利益和农民发展养殖业的积极性,按照规划科学指导畜牧业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