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013513489/2013-08906 |
分 类: | 综合政务(其他) ; 通知 |
发文机关: | 吉林市农业农村局 |
成文日期: | 2013年02月25日 |
标 题: | 关于印发《2013年吉林市畜牧兽医工作要点》的通知 |
发文字号: | 吉市牧发[2013]3号 |
发布日期: | 2013年02月25日 |
索 引 号: | 013513489/2013-08906 | 分 类: | 综合政务(其他) ; 通知 |
发文机关: | 吉林市农业农村局 | 成文日期: | 2013年02月25日 |
标 题: | 关于印发《2013年吉林市畜牧兽医工作要点》的通知 | ||
发文字号: | 吉市牧发[2013]3号 | 发布日期: | 2013年02月25日 |
吉林市畜牧业管理局
关于印发《2013年吉林市畜牧兽医
工作要点》的通知
各县(市)区畜牧局、经开区社会发展局、高新区畜牧局,机关各处室、直属各单位:
现将《2013年吉林市畜牧兽医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附件:2013年吉林市畜牧兽医工作要点
吉林市畜牧业管理局
2013年2月25日
2013年吉林市畜牧兽医工作要点
2013年全市畜牧兽医工作总体思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中央及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现代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为目标,以畜牧业四年提升计划为主线,以“六提、六推”为重点,全面实施“三化统筹、三动战略”,强化政策、资金、科技、人才和体制支撑,加快畜牧产业化、标准化、集约化、市场化进程,切实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水平,推动全市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
主要预期目标:
——全市牧业产值达到196亿元,同比增长9%;
——农民人均牧业收入达到2922元,同比增长12%;
——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达到127亿元,同比增长16.5%;
——生猪、肉牛、奶牛、羊、家禽饲养量分别达到550万头、135万头、1.7万头、43.5万头和1.18亿只,分别增长10%、5.5%、7.5%、3.6%和11.3%;
——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
——确保不发生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一、提高优质畜产品供给能力,推动畜牧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1.进一步促进重点产业发展。重点抓好生猪、肉鸡、蛋鸡、肉牛、奶牛五大产业的发展,实现养殖规模的快速扩张,全市肉、蛋、奶总产量分别达到52万吨、17.5万吨和5.8万吨,年均分别递增10.2%、9.4%和5.5%。全市规模养殖大户要发展到7万户。
2.加快发展优质特色畜牧业。依托资源优势,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重点抓好长白山黑牛、山黑猪、黑貂、土鸡等优质、特色畜产品生产,各县(市)区特色畜禽发展数量同比增长10%以上。高档肉牛、特色猪、奶牛、黑貂、土鸡及特种鸡、梅花鹿等特色产业龙头带动率增长20%以上。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达到30个。
3.重点抓好标准化规模养殖。积极发展设施牧业,规范养殖档案和养殖标准,每个县(市)建设40个、各区建设25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其中:县(市)创建10个、各区创建5个标准化示范场。标准化养殖场占所有规模养殖场比率达到55%。积极推动清洁养殖发展,打造环境友好型畜牧业,抓好10个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示范点,新建养殖场达到排放标准,无害化处理率达100%,改扩建养殖场无害化处理率达到45%,带动全市清洁养殖的快速发展。
二、提高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水平,推动牧业产业化快速发展
1.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落实分解项目包保责任,确保项目建设的快速推进。重点抓好大润德、泰硕农牧业等8个亿元以上的新建、扩建、续建畜产品加工项目,完成投资10.2亿元。加快推进全市200个新建、改建、扩建畜禽养殖项目建设,力争完成投资4亿元。
2.大力度抓好招商引资。以精深加工为重点,包装储备项目10项,采取 “三定招商”等多种形式,市本级完成招商引资1.6亿元。各县(市)招商引资额要超过7000万元、各区超过5000万元,要分别引进1个投资3000万元以上畜产品加工项目和1个存栏500头以上的奶牛场项目。
3.加大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力度。组织力量认真研究国家和省的政策导向和扶持重点,提前搞好工作调研和项目包装,积极申报并争取国家和省有关惠牧强牧项目,全年争取国家和省扶持资金数额同比增长30%以上。
4.不断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协调银信部门为企业和养殖户搭建融资平台,争取银信部门的贷款支持。扶持全市8户牧业担保公司创新担保方式,扩大贷款覆盖面。继续支持企业组建畜牧业专业担保公司,全年通过担保公司的贷款金额达到1.2亿元。
三、提高无疫区建设管理水平,推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1.切实保障无疫区有效运行。进一步推进无疫区软硬件建设,加强基层畜牧兽医工作人员培训工作,出台并组织实施《永吉免疫无口蹄疫区建设管理规范》,协调核心区和缓冲区开展区域间联防联控。确保无疫区建设达到“免疫控制无疫、监测证明无疫、监管维持无疫、应急恢复无疫”的目标。
2.进一步强化免疫工作。继续推进“三级联动,分片包保,协同防控”的防疫机制建设,确保应免尽免,免疫密度和应免畜禽的免疫率达到100%,抗体监测合格率达到80%以上。深入推进奶牛健康证制度,布病、结核病病畜及阳性畜扑杀率达到100%。
3.切实加强病原学监测及流行病学调查。提高监测频率,扩大监测面,及时掌握免疫效果,科学指导免疫工作,完成216个村调查数据采集,抽样份数达到1.2万份。
4.进一步提升基层防疫工作水平。进一步提高村级防疫员报酬补贴和福利待遇,维护基层防疫队伍稳定。全市新建174个动物防疫示范村、348个防疫示范场。组织开展突发动物疫情应急演练,建立健全应急防疫物资分级储备机制,切实提高应急能力和水平。
四、提高有效监管密度,推进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1.切实加强检疫申报点标准化建设。进一步落实产地检疫工作,建设86个乡镇标准化检疫申报点,产地检疫受理率达到100%。强化外埠肉报检工作,严把报检关。进一步强化屠宰检疫,屠宰检疫率、产地检疫证明和标识回收率达到100%。病害动物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含扑杀)率达到100%。
2.进一步加大兽药、饲料等投入品抽样监测工作力度。完成大型养殖场饲料抽检500个批次,兽药抽检达到200批次,肉蛋奶监测150批次。强化兽药残留监控,把好“生产、经营、使用”三个关口,生产、经营、使用领域抽样合格率分别达到97%、90%和90%以上,兽药残留抽样合格率达到100%。组织开展排查工作和打击非法添加使用违禁品等专项整治行动,规范生产经营行为。进一步加强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生鲜乳收购站许可审核、准运证明核发率达到100%,生鲜乳交接单使用率达到100%。
3.全面加强对动物养殖、屠宰及动物产品贮藏、运输等环节的动物卫生监督。保证公路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认真履行查证验物和消毒职能,把好畜禽及其产品出入关口。
4.进一步完善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建设。强化机构人员和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基层监管体系。按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有关要求,探索完善区级动物卫生监督职能的有效办法。进一步解决好追溯体系建设中的难点问题,力争早日实现质量安全可追溯的目标。辖区内牲畜耳标佩戴率达到100%。
五、提高畜牧综合生产效益,推进农民稳步增收
1.充分调动农民发展养殖的积极性。认真落实国家和省有关惠牧政策的落实;制定市县两级扶持畜牧业发展的奖补政策,找准关键点,调动养殖户的积极性,实现重点环节的突破。
2.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通过畜产品加工、畜产品运输等相关产业,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全年通过养殖业扩能,增加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2万人,累计达到26万人。
3.加大典型引导力度。切实抓好优质特色牧业、生态牧业、标准牧业等产业发展中的典型调研,加大典型宣传力度,不断放大示范辐射效应,引导更多的农民发展养殖业,形成新的增收点,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4.扶持畜牧专业合作社发展。深入开展畜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评选活动,充分发挥畜牧专业合作组织技术、信息和产销服务功能,提高养殖户与龙头企业和市场对接水平。各县(市)区畜牧合作经济组织新增5个,合作经济组织、龙头企业和养殖户配套率达40%以上。
六、提高畜牧科技贡献率,推进科技兴牧进程
1.加大新技术推广力度。落实“省畜禽健康养殖科技服务“345”行动计划”,组织实施“牧业科技入户工程”,提高科学养殖水平,实现节本增效,全年培训养殖户达到2万人次。
2.加快推进畜禽良种化进程。进一步强化畜禽扩繁场建设,提高全市生猪、肉种鸡、蛋种鸡扩繁场供种能力和质量,各县(市)区要以基础母牛繁育场建设为重点,县(市)建设5个以上良种繁育场,城区建设2个以上良种繁育场。完善全市10个猪人工授精站点建设,不断提升畜禽良种化水平。加快优良畜禽品种引进步伐,全市生猪、肉牛、肉鸡、蛋鸡良种化率分别达到96%、95.5%、97.5%和95.5%以上。
3.加大现代传媒的科技普及力度。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平台,为养殖户传播技术,交流信息;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各类媒体资源,开办专题讲座、技术专栏,实施远程技术服务;积极引导养殖户参与到先进适用技术的学习和应用中来。
七、保障措施
(一)落实工作任务。各县(市)区要进一步明确优先发展畜牧业的战略,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在工作摆位、领导力量、政策支持、资金投入、领导服务、考核比重等方面向畜牧业倾斜。要建立有效的工作责任落实机制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全力推进牧业经济发展。
(二)加强调度督导。切实加强对各项重点工作的调度和督导,及时掌握工作进度和遇到的困难问题,建立起有效的工作推进机制,确保各项工作任务目标得到有效落实。
(三)建立激励机制。为有效推进各项重点工作任务目标的落实,全市建立四年提升工作考评机制,对以“六提、六推”为重点内容的现代畜牧业四年提升计划工作进行科学考评,结果作为年度表彰奖励的重要依据,形成加快发展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