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013513489/2011-09682 |
分 类: | 综合政务(其他) ; 公告 |
发文机关: | 吉林市农业农村局 |
成文日期: | 2011年06月30日 |
标 题: | 关于推进吉林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安排意见 |
发文字号: | 无 |
发布日期: | 2011年06月30日 |
索 引 号: | 013513489/2011-09682 | 分 类: | 综合政务(其他) ; 公告 |
发文机关: | 吉林市农业农村局 | 成文日期: | 2011年06月30日 |
标 题: | 关于推进吉林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安排意见 | ||
发文字号: | 无 | 发布日期: | 2011年06月30日 |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实施的第一年。为认真贯彻省委九届十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中央、省委、市委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决策部署,加快推进具有吉林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促进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依据吉林市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制定如下安排意见。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重中之重”和“三化统筹”的战略思想,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长吉一体化发展为契机,以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以保障改善民生、让农村居民生活得更美好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推进全省“五大一强” 建设目标,深入实施“三动”战略,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积极培育各具特色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加强农业生态建设,稳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具有吉林特色农业现代化。
二、发展目标
2011年,全市一产增加值预计实现205亿元,增长5.4%。其中粮食增加值实现54亿元;牧业增加值实现95亿元;园艺特产增加值实现48亿元;林业增加值5.4亿元;渔业增加值1.1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实现1.5亿元。正常年景下,全市粮食产量稳定在92亿斤,再创历史最好水平。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282亿元,增长2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390元,增长12.1%。
三、重点任务
(一)粮食生产。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63万公顷以上,优质粮食播种面积占粮食总播种面积的90%以上。一是抓好优质粮食基地建设。重点发展绿色水稻、专用玉米和高油大豆。水稻生产,突出抓好以永吉县岔路河、万昌,舒兰市白旗、法特、平安,昌邑区桦皮厂、孤店子为主的6个万公顷优质水稻基地建设,全市种植面积稳定在16万公顷以上,优质水稻播种面积达到100%;玉米生产,突出抓好永吉县一拉溪、船营区搜登站,舒兰市白旗、溪河、法特等10个万公顷玉米基地建设,全市种植面积达到38万公顷,高淀粉、高角质、高油和糯玉米的种植面积占玉米总播种面积的92%;大豆生产,突出抓好蛟河市漂河、新站,舒兰市新安、小城等4个千公顷优质大豆基地建设,全市种植面积稳定在7万公顷左右,优质大豆占大豆播种面积的100%。二是大力推广先进技术。重点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生物防螟、农田灭鼠、等离子种子处理、超级稻综合栽培、旱田垄侧保墒栽培等新技术。三是实施粮食高产攻关。开展国家和省级粮油高产创建活动,重点抓好农业部和省政府落实我市永吉县万昌镇水稻万亩高产示范田、舒兰市朝阳镇玉米万亩高产示范田等35个粮油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田。抓好我市9个粮油百亩高产攻关示范田,即永吉县万昌镇玉华村、舒兰市白旗镇岗子村、丰满区前二道乡等3个水稻百亩攻关田;磐石市烟筒山镇解放村、桦甸市金沙乡民隆村、船营区大绥河镇安家村、昌邑区孤店子镇张家店村、龙潭区乌拉街北兰村等5个玉米百亩高产攻关田以及蛟河市新站镇新站村大豆百亩高产攻关田。
(二)畜牧业生产。一是加快区域优势产业发展。稳定发展肉鸡、蛋鸡产业,加快发展肉牛产业,突出抓好生猪和奶牛产业。实施“一圈两带三大集中区”发展规划,以广泽、春光、娃哈哈等企业为龙头,以城郊8个乡(镇)为重点,培育城郊奶牛经济圈;以得利斯、宏润、中新食品区百万头生猪项目等为龙头,蛟河、永吉、磐石14 个乡(镇)为重点,培育生猪优势产业带;以福润禽业、九江潮禽业、卓源食品等为龙头,以舒兰市、龙潭区、经开区、昌邑区、永吉县12个乡(镇)为重点,培育肉鸡优势产业带;以宝信稚牛为龙头,培育桦甸市肉牛产业集中区;以晓生禽业为龙头,培育磐石蛋鸡产业集中区;以其仕养殖有限公司为龙头,培育昌邑区特种经济动物集中区。抓好北大湖镇、法特镇、烟筒山镇等5个牧业经济示范乡(镇);牛心镇、欢喜乡、两家子乡等5个牧业经济强乡(镇)建设,进一步推动产业集聚,加快区域专业化生产优势的形成。全市生猪、肉牛、奶牛、家禽饲养量分别达到833万头、 237万头、6.8万头和1.44亿只,增长11.1%、6.3%、25.9%和7.5%,分别实现增加值30.6亿元、21.5亿元、3.2亿元和29.3亿元;特种经济动物、特色养殖等产业实现增加值10.4亿元。二是推动生产标准化进程。组织开展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新建33个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场,新建、续建、扩建规模化养殖场(小区)300个;完善软硬件建设,达到“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管理科学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标准,示范引导标准化生产;突出抓好畜禽污染物的无害化处理。新建畜禽排泄物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示范点5个。总结推广“干湿分离、粪污制肥;节水养殖、废水回用;沼气净化、沼液施肥;种养结合、设施配套”的生态养殖技术,逐步提升我市畜禽养殖的可持续发展水平;积极完善畜牧业标准体系,着手制定和完善生猪、肉鸡、肉牛等3个主要产业的畜牧业地方标准体系。三是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以发展生猪、肉牛、奶牛等优势产业为重点,落实国家良种补贴政策和良种繁育体系建设项目,重点推动金牛牧业、百和牧业等5家肉牛良种繁育场,汇丰牧业、吉林市种畜场等15家生猪原良种繁育的建设,全面加快良种繁育体系建设进程;坚持国内培育与国外引进相结合的方针,加大长白山黑牛、山黑猪、本地黄牛选育、培育工作力度,扩大特色优质品种群体;积极引进国外优良生猪、肉鸡、奶牛品种,进一步提高良种化水平;加强人工授精站点和冷链体系建设,提高良种生产和畜产品质量水平。四是如期完成永吉无疫区建设。根据省政府批准的永吉无疫区建设方案全面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加快市本级动物疫控中心实验室建设,筹备资金800万元,8月底前完成实验室改造、防控体系建设、新增PCR仪、电泳仪、凝胶成像分析系统等73台套实验室设备购置等工作;指导永吉按期完成动物疫控中心实验室建设,加快完善公路动物检查站、隔离场、无害化处理场等硬件建设及各项软件建设工作;指导桦甸市、磐石市、船营区、丰满区如期完成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缓冲区软硬件建设。规范养殖场、屠宰场管理,达到国家规定标准。抓好新聘人员、缓冲区干部和技术人员培训,确保永吉县无疫区建设如期通过国家评估。五是严密防控重大动物疫病。强化市、县、乡、村四级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责任体系建设,严格落实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加强动物防疫、检疫和监督基础设施建设,抓好10个标准化乡镇畜牧兽医站建设。切实抓好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确保应免疫密度保持100%。完善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三)园艺特产业。一是深入实施棚膜蔬菜建设工程。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意见,在船营区、昌邑区、龙潭区建设1200栋市级棚膜蔬菜生产基地。同时建设永吉县口前镇、舒兰市朝阳镇、磐石市宝山乡、蛟河市河南街道、桦甸市永吉街道等5个县级棚膜蔬菜生产基地,每个基地建设棚室200栋以上。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2万公顷,产量29亿斤。二是加快实施人参产业振兴工程。建设人参标准化生产基地。根据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区域划定和我市人参资源禀赋及发展基础,确定蛟河市和桦甸市为省级人参标准化种植重点发展区域,舒兰市为市级人参标准化种植重点发展区域。重点建设10个标准化种植基地,即桦甸市二道甸子镇、桦郊乡、红石镇、常山镇、夹皮沟镇、公吉乡、蛟河市庆岭镇、舒兰市新安乡等8个林下参种植基地,以及桦甸市八道河子镇、蛟河市前进乡2个园参种植基地。重点建设桦甸市二道甸子国家级野山参标准化示范园区,新发展山参2000公顷,总面积达到9000公顷,作货面积100公顷。推进人参GAP标准化生产工作,使45%的林下参基地达到GAP生产标准,80%以上的基地达到无公害标准; 30%的园参基地达到GAP生产标准,55%以上的基地达到无公害标准。积极推进“人工种植人参进入食品”试点工作,通过开展测土栽参,有效防止农残超标人参进入市场。加强市场监管。将人参产品质量监管纳入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加大人参产品质量监管力度,确保人参生产和消费安全。全市林下参发展到15800公顷,园参610公顷。三是推动食用菌产业快速发展。以蛟河市黄松甸镇为主,建设黄松甸国家级黑木耳标准化示范园区,发展黑木耳1.5亿袋,产量达到900万斤。采用工厂化制种方式,统一应用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菌种,推广微灌、单片生产等技术,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滑子蘑生产以磐石市取柴河镇为主,建设取柴河滑子蘑种植示范园区,发展滑子蘑180万平方米,产量1440万斤。四是加快发展特色果品业。重点发展“新苹一号”苹果和优质葡萄。“新苹一号”苹果以丰满区小白山乡为主,并逐步向永吉县北大湖镇、桦甸市横道河子乡、八道河子镇、磐石市宝山乡等传统苹果栽培区域发展,替代效益下滑的金红苹果;鲜食葡萄以永吉县西阳镇、船营区搜登站镇为主,酿造葡萄以蛟河市庆岭镇、拉法镇、新站镇、昌邑区左家镇、船营区越北镇、丰满区旺起镇为主。重点建设永吉县西阳镇罗圈沟葡萄生产示范园区,扩大茉莉香、京秀、红玫瑰等优良品种的栽培规模,推广应用套袋、疏花疏果和生物防治技术,种植面积达到400公顷,产量2400万斤。全市果品种植面积3万公顷,产量9亿斤。五是打造北方长白山山珍食品产业基地。重点建设舒兰市新安镇林蛙生产示范园区,通过创新养蛙方式,提高林蛙成活率和回捕率。重点建设桦甸市红石镇和蛟河市白石山镇山野菜(果)示范园区,产量1200万斤。全市山珍食品产量达到2亿斤。
(四)林业产业。一是抓好场圃产业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旅游业或其他服务业。每个场圃完成2个以上产业项目的发展目标。二是抓好林业产业园区建设。计划在东部建设吉林(蛟河)林特产品加工贸易园区、南部建设吉林(桦甸)长白山特色产业科技示范园区、西部建设吉林(永吉)长白山森林食品产业园区、北部建设吉林(舒兰)林业特色产业工业园区、中部建设吉林(朱雀山)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园区。2011年,重点做好“吉林(舒兰)林特产品工业园区”和“吉林(永吉)长白山森林食品产业园区”2个林业产业园区建设的服务工作,做好入园企业的招商和项目建设工作,争取和落实林业产业园区有关优惠政策,加快林业产业园区发展。重点培育吉林(蛟河)林特产品加工贸易园区,完成林业产业园区发展规划和申报准备工作,确保林业产业园区通过省林业厅等有关部门的审批验收。同时,做好吉林(桦甸)长白山特色产业科技示范园区、吉林(朱雀山)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园区的规划和申报准备工作,形成“东、南、西、北、中”的产业园区格局。
(五)渔业经济发展。以名、优、新、特鱼产品为重点,积极发展生态渔业、观赏渔业、休闲渔业,提升我市渔业发展水平,壮大渔业经济总量。一是加大水产新技术推广力度。抓好渔业科技服务,推进水产健康养殖。二是推进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争取完成产地认定5个,产品认证10个。三是强化渔业执法和行业监管。加强鱼病预测报和防治工作,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抓好以松花湖为重点的大水面渔业发展,引导投资主体发展水产品养殖加工业,积极推进“吉林松花湖1000吨冷水鱼加工项目”建设,努力打造松花湖渔业品牌。全市商品鱼产量达到3.8万吨,同比增长2.4%。
(六)农业产业化建设。以区域特色化、集群化为方向,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农产品的深度加工和转化增值。一是全力抓好粮食、畜产品和长白山特产品精深加工转化。粮食加工。玉米加工重点建设燃料乙醇、博大公司、凯赛公司玉米深加工等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大项目;建设福源馆玉米食品、吉粮集团玉米饮料等高科技项目;建设正大永吉、红阳和大龙等饲料加工万吨以上项目;抓好吉林大高粱、长白山湖等酿酒企业扩能项目建设。水稻加工重点建设东福米业、绿孚米业、益海嘉里、普康公司、万昌米业等一批加工规模3万吨以上的项目。大豆加工重点建设豆制品、江城牌酱油等扩能项目。全市玉米综合加工转化实现260万吨,水稻综合加工转化实现70万吨,大豆综合加工转化实现20万吨。积极推进“粮食加工转化示范乡镇”建设。建成昌邑区孤店子镇、舒兰市平安镇等2个“粮食加工转化示范乡镇”。畜产品加工。重点抓好得利斯卤品和火腿系列、福润调理品系列、广泽和春光乳品系列等8个系列100个品种,培育和创建一批具有区域特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知名品牌。扶持加工企业进一步完善产品配送站(点)建设,重点发展500个畜禽产品直销店、连锁店和专柜,提高加工企业在本地市场的市场占有率,最大程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畜禽产品的需求。抓好广泽乳业奶牛养殖示范园区、天一牧业高档肉牛养殖基地、其仕公司水貂养殖基地等10个高标准养殖基地项目建设,示范带动高标准基地建设。长白山特产品加工。重点支持长白山药业、隆泰药业、韩边外山参有限公司等企业做大做强。加快吉福参、康缘药业、紫鑫药业等项目建设,鼓励新产品研发,大力发展人参精深加工,提高人参附加值。以蛟河黑尊、桦甸吉元、蛙王生物、东北虎药业等加工企业为龙头,重点建设黑尊食品2亿袋菌包生产项目、长白山特色食品开发项目、东北虎双孢菇项目、元盛北药林蛙深加工等项目,带动食用菌、山野菜(果)、林蛙、中药材等各具特色的产业基地快速发展。林产品加工。重点建设吉东木业、钰玲珑家具等75户木材加工企业,突出发展强化地板、中高密度板、实木家俱等产品。二是推进龙头企业升级晋位。积极组织农产品加工企业申报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总数达到170户。三是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新建续建20个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重点项目。全市销售收入3000万元以上的企业达到100户以上。其中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加工企业达到25户以上。重点抓好昌邑新星公司花青素胶囊等20个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责任机制。市政府成立工作推进领导小组,副市长仇福华任组长,副秘书长杨曾旭任副组长,粮食生产、园艺特产业和农业产业化工作由市农委牵头,畜牧业工作由市畜牧局牵头,林业产业发展工作由市林业局负责,水产业发展工作由市水利局负责。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市国土局、市检验检疫局、市质监局、市卫生局、市金融办、市工商局、市公安局、市交通局等部门要根据工作职能,认真搞好配合,形成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合力。各县(市)区政府、经开区管委会要统筹协调,落实好发展建设用地、水电路建设等相关事项,确保重点任务有效落实。要创新体制机制,各地、各部门要认真研究建立有利于资源要素向农业各业发展配置的激励机制,继续强化各类示范园区的引领作用。要进一步加强领导,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度,明确责任分工,细化考核指标,完善考评体系,严格兑现奖惩。
(二)落实惠农政策。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市对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各项政策,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位。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的扶持政策。组织力量认真研究国家和省的政策导向和扶持重点,提前搞好工作调研和项目包装,争取国家和省发展现代农业的各项扶持政策。加强与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农发行、农村信用联社等银信部门的协调工作,为现代农业发展搭建融资平台。制定和完善农业发展基金、农业综合开发配套资金、技术推广资金等专款的管理制度和办法,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现代农业重点项目有效落实。进一步完善各级政府增加农业投入的运行机制,带动农民加大投入,推动全市农业现代化发展。
(三)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一是加强重点水利工程设施建设。重点抓好216处水毁工程的修复建设。组织实施34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争取当年完工17座。实施鳌龙河、岔路河等8条中小河流的治理工程。抓好永舒榆、星星哨等7个大中型灌区的配套建设与节水改造,改善和新增灌溉面积13.58万亩。抓好以灌溉为主的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组织实施拦河坝建设、渠道衬砌、塘坝维修等35项工程。二是加强农机化推广工作。落实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推动全市农机化快速发展。三是提高农业标准化、信息化水平。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市场竞争力为建设核心,规范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充分发挥示范区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提高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扩大农村信息网络服务进村入户的覆盖面,提高信息技术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服务水平。四是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健全完善气象、防汛以及农资、技术等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农业服务功能。
(四)加大科技支撑。一是充分利用农业科技院校、科研部门、推广部门在农业科技创新、技术创新、农技推广等方面的优势,把教学、科研、推广与农村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二是加快先进农业技术推广力度,重点抓好优良品种、节水灌溉、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作物栽培与管理等的推广。三是加强农业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健全农业科技交易市场网络,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加强科技示范区(基地)建设,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
(五)转变发展方式。一是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加强监管,健全体系,搞好服务,加快建立土地流转有形市场,在依法自愿有偿流转的基础上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二是积极引导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政府引导、典型引路、政策扶持、规范运作”的工作思路,本着“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和优势农产品生产、流通、加工、服务和消费等环节,引导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三是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大力培育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解决“三农”资金短缺问题。抓好农业保险工作,切实保障农民利益。
(六)实施品牌战略。充分发挥区域优势、产业优势和特色优势,加快特色品牌示范基地建设,做大做强做亮一批特色鲜明、信誉良好、市场占有率高的品牌农产品。加大宣传推介力度,鼓励支持农产品商标注册,拓展品牌文化。推广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模式,发展绿色无公害蔬菜和养殖业生产。加大推进农产品与超市对接,逐步实现优质优价,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加强农产品生产全过程的跟踪检测,切实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七)提高农民素质。抓好现代农业企业家、高级农业专业人才、现代农民三支队伍建设,构筑现代农业区域特点相适应的多层次、开放型区域人才体系。通过绿色证书工程、新型农民培育工程、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农民创业培训试点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农村领军人才培训工程、科技之冬(春)培训,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使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逐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