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政府信息公开专栏 >> 吉林市农业农村局 >> 政府信息公开基础平台

索  引 号: 013513489/2007-04421
分  类: 综合政务(其他) ; 报告
发文机关: 吉林市农业农村局
成文日期: 2007年01月01日
标      题: 2005年工作总结及2006年工作安排
发文字号: 22020002220801120080008
发布日期: 2007年01月01日
索  引 号: 013513489/2007-04421 分  类: 综合政务(其他) ; 报告
发文机关: 吉林市农业农村局 成文日期: 2007年01月01日
标      题: 2005年工作总结及2006年工作安排
发文字号: 22020002220801120080008 发布日期: 2007年01月01日

      2005年工作总结及2006年工作安排 

      一、“十五”时期及2005年工作回顾

      过去五年是我市跨入新世纪以来克难攻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通过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了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步伐;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方式、组织形式的重大转变;统筹城乡发展,加快了农村城镇化、农民非农化进程;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有效维护了农民的经济利益、民主权益和农村社会稳定。实现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总体目标。“十五”期末,全市农业总产值实现165亿元,比2000年增长65%,年均递增10.5%;一产增加值完成107亿元,比20000年增长68.2%,年均递增10.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现3420元,比2000年增长29.8%,年均递增5.36%;粮食产量由“九五”期间的50亿斤跨入60亿斤的阶段水平。即将过去的二OO五年,是“十五”时期的最后一年,更是体现改革发展成果的一年,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迈上了新的台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1、县域经济和小城镇建设有序推进。五县(市)GDP可完成401.1亿元,同比增长20.3%。县域财政收入完成12.24亿元,同比增长8.27%。通过抓主导产业培育、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口聚集,城镇功能逐步完善,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15个重点镇GDP预计实现100亿元,同比增长13.54%;财政收入预计完成1.3亿元,同比增长10.45%;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可实现25亿元,同比增长12.82%。

       2、固定资产投资和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投资稳步增长。全市农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开工586项,完成投资66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02%。其中农业产业化项目开工476项,累计完成投资45亿元,同比增长137%,亿元以上产业化项目开工52项,完成投资25.2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实现74亿元,同比增长34.5%。

       3、农业各产业较快发展。一是粮食产量和品质稳步提高。在遭受比较严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通过加大资金、物资、科技投入力度,保证了粮食的稳产丰产,粮食产量达到59.4亿斤,比计划提高8个百分点。全市优质专用粮食作物总面积达到39.6万公顷,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76.1%。二是园艺特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全市基本形成了中药材、食用菌、果品、白瓜籽、蔬菜、鹿、蛙、蚕等特色骨干产业。2005年末,特产业实现收入55.14亿元,同比增长14.8%。三是牧业经济持续稳定增长。预计到2005年末全市牧业总产值可达到79.3亿元,同比增长12%。肉、蛋、奶总产量分别可达到67、19、8.8万吨,同比分别增长8%、7.3%和15.8%。四是劳务经济有了新进展。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78万人,占全市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6%,同比增长18%,其中离粮8.96万人,离土10.5万人,离乡26.3万人(境外4.1万人)。全市劳动力转移实现收入D万元。五是绿色生态经济成效明显。全市绿色食品企业达到20家,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识33个,无公害农产品53个,实物量20万吨,收入10亿元。林业完成造林及更新改造1276公顷,三北四期工程造林1000公顷,封山育林1000公顷,义务植树509万株。加强水资源管理,全市21座大中型水库蓄水3.44亿立方米,超历年平均水平40%,节水型城市建设进一步推进。养鱼业得到发展,全市渔业产量达到3万吨。同时,围绕发展生态经济,重点抓了松花湖区综合整治,针对松花湖区两市一区水淹地、牲畜散养散放和舍饲圈养、散葬坟墓、面源污染、拦网养鱼、25度以上坡耕地以及乡镇村和农户的具体情况,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整治措施和实施步骤。此外,还组织开展了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活动,通过了国家林业局的检查考核。

      4、农业基础建设不断加强。一是科技进步对农业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全年承担省市农业技术推广项目54项,累计推广面积D公顷,实现产值D亿元,申报省市科研项目5项,取得科研成果D项。全年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3068期,培训各类人员70余万人次。科技到田率达到95%以上,科技贡献率达到45%。二是农业信息化的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全市乡镇级信息服务站发展到139个,比上年同期增加10个,增加了7.8%;信息员发展到2283人,比上年同期增加259人,增加了11.3%,利用“一站通”上传各类信息1740多条,网上招商项目达到138项,网上洽谈20多人次,涉及金额2个多亿。网络的扩大、信息员的增多,增加了信息服务经济的能力。三是农机化水平不断提高。2005年末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126万千瓦,同比增长D%。耕整地、播种、收获机械作业面积分别达到32万公顷、24万公顷、1500公顷。主要生产环节农业机械化程度平均达到40%以上。四是是农田水利建设保障作用增强。全年小型水库配套建设、中型水库下游河道和小河流整治、小流域综合治理,共完成投资5366万元(市城区1233万元),建设各类工程3016项(市城区738项)。其中:新建、续建、维修加固小型水库106座,整治中型水库下游河道及小河流河道111.2公里,建设节水工程渠道防渗30公里、清淤656公里,建设饮水井泉工程32处,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26公顷、综合治理小流域6处、314公顷,建设拦河坝、机井、泵站等农田灌溉工程2149处。

      5、“三防”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森林防火工作通过强化火源管理,落实包保责任,全市仅发生森林火警2起,过火面积0.57公顷,分别比去年下降7起和78%,无森林受害率。防汛工作,今年我市遭受了多年不遇的洪涝灾害,全市9个县(市)区的绝大部分乡镇不同程度受灾。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确保了安全度汛,实现了“三不一无”目标,夺取了抗洪抢险的胜利。畜禽防疫工作,强化了对高致病性禽流感等四类重大疫病的防控监测,免疫密度达到了国家和省规定的标准。

      6、农村综合改革实现新突破。全市免征农业税综合配套改革顺利进行,撤乡并镇、调整乡镇内设机构、乡镇事业单位改革、人员分流已经基本完成。全市乡镇由115个撤并为78个,撤并比例为32.2%;乡镇党政机构设置由改革前445个精减到312个,精减比例为30%;乡镇事业单位机构设置由改革前898个精减到601个,精减比例为32%。土地流转进一步加快,全市发生土地流转的村有1279个,占总村数的92%,土地流转农户40220户,占总户数的7.6%,发生流转面积26064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4.1%,处理土地承包纠纷上访案件2700件,结案2160件,结案率80%。农民负担管理得到加强,全年接待农民负担来信来访案件26件,查处25件,结案率96%。查处涉及农民负担的违法违纪案件数38件,专项治理减轻农民负担金额96万元。对47个乡镇农业税附加及转移支付资金进行专项审计,审计金额6400万元,查处违纪金额220万元。

      7、农口国企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全市97户国有粮食购销企业通过改革使“老人、老帐、老粮”问题总体得到解决,共解除职工身份17411人,发放补偿金1.74亿元。强化了粮食收储经营,市直属粮食企业收购新粮25.5万吨,同比增长1倍,预计可实现全系统扭亏为盈。积极推进了农口国有企业的改制。市农委、水利、牧业、粮食(附营)、供销和民政等部门所属的37户企业共2939人全部解除了职工身份。完成了全市基层供销社的并轨试点工作,有11573人解除了职工身份。理顺了永吉区划乡镇供销社的管理体制。全市各类专业合作组织达到1603个,同比增长14.7%,农村经纪人达到1.9万人,同比增长12%。

      总之,“十五”以来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迈出了较大步伐,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按照“变快走为快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一是受各种因素制约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大,地区间以及从事不同产业农民收入水平不平衡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二是农业结构还需进一步调整,主导产业还需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规模还需进一步发展壮大,经济总量有待进一步扩张。三是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应对市场的能力还比较弱。四是农产品加工业总量小、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少规模小、带户功能弱的问题还十分突出。五是乡村债务化解、土地流转等深层次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乡镇撤并过程中个别地方在操作上还存在一定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十一五”时期的主要任务及明年工作安排

      “十一五”时期,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既面临“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重大机遇,又面临资源、市场约束增强和体制性矛盾凸显的严峻挑战,准确把握形势、科学规划布局,对于“十一五”期间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总体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要深刻领会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用新农村建设统领全市农村工作,统筹城乡发展。认真执行各项支农强农惠农政策,广开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深化农村改革,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农村社会稳定。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经济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民非农化进程,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贡献。今后五年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总体发展目标是: 2010年,农业总产值要达到205亿元,年均递增6%左右。农民收入达到5280元,比2000年翻一番,年均递增9%。粮食总产量再上一个新台阶,达到65亿斤阶段水平。园艺特产业总收入达到83亿元,年均递增10%左右。农产品加工率达到70%以上,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达到240亿元,年均递增26.3%。实现60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占农村劳动力的60%,年递增率5.9%。

      (一)加快调整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不断提高农产品优质化水平。紧紧围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目标和要求,不断优化农产品种品质结构。一是从源头抓起,继续实施种子工程、畜禽水产良种工程,提高农业生产良种化水平。在农作物生产上,要搞好优质专用品种的试验示范推广,计划五年完成通过省级以上审定、具有省内领先水平的水稻、玉米、大豆新品种19个,研究适合玉米综合配套栽培体系的新品种50个,研发出植保、土肥、农作物栽培化控产品、食用菌等方面新产品14个,争取用3-5年时间对现有农作物品种进行一次更新换代。在畜牧业生产上,要加强畜产品种源生产基地的建设,全面推广三元杂交技术,三元杂交猪要提高到98%以上,加速推广PIC五元杂交猪改良技术。三元杂交牛提高到70%以上。加快奶牛胚胎移植新技术的推广工作。二是完善农业标准体系,推行农业生产标准化。建立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市级要建立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县级要建立农产品质量检测站,乡级要建立农产品质量检测点,形成一个市县乡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体系。全市要组织抓好40个重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标准化工作,扶持和抓好20个“吉林省名牌”(农业类)产品标准水平的提高。建立国家和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0个,做到县(市)区有示范乡,乡有示范村,村有示范户。三是搞好动物疫病防治,加强畜禽粪便污染的治理和无害化利用,推广畜禽养殖清洁生产工艺,提高畜禽产品质量。

      (二)优化农业生产布局,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区域化、专业化水平。立足我市自然资源优势和现有生产基础,因地制宜,适应市场,依靠科技,最大限度地优化配置资源,充分挖掘资源潜力,形成新的生产能力,不断拓展农业功能。在品种布局上,要突出区域特色、品质特色、功能特色,满足市场多样化和优质化的需求,大力开发以特色产品、功能保健品和生态食品为主的绿色食品。在区域布局上,要尽快向最适宜区域集中,五县(市)作为粮食主产区要压缩普通品种,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大力发展专用特用型玉米、绿色有机水稻和高油、高蛋白大豆生产,形成规模化、区域化的生产格局。专用玉米要达到D公顷,绿色有机水稻要达到D公顷,高油、高蛋白大豆要达到D公顷。城郊要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由市区向外围发散的圈层式生产布局。近郊要以鲜嫩细菜、花卉、乳品为主,中间地带以大宗蔬菜、果品、禽蛋为主,远郊以粮食、肉畜为主。通过城郊精品农业、设施农业、加工农业、观光农业的发展,形成城区辐射带动农村的新的发展格局和态势。

      (三)加快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民合作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一是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在科技、信息、财政、税收、金融等多方面对龙头企业给予支持,增强龙头企业的竞争力和带动力。二是努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鼓励和引导农民、农技推广机构、农村经纪人、专业大户以及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创办或领办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开展专业化、系列化服务,提高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能力。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到2600个,年均递增15%;农村经纪人达到4万人,年均递增18%。助农增收2亿元,年均递增16.5%。三是健全企业和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采取订单农业、向农户提供各种服务、最低保证价收购等形式,与农户形成相对稳定的购销关系。四是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发展粮食加工业、长白山资源深加工产业和畜产品加工业。粮食加工业以水稻、玉米和大豆为主。特产资源深加工以山野菜、野果、鹿、林蛙、中药材、食用菌为基础,打造“长白山特产”品牌,扩大各种软包装制品、干制品、鲜品、速冻、盐渍、冲剂、罐头食品生产规模。畜产品加工重点发展牛羊肉、肉制品、乳制品和畜禽副产品综合生产加工能力。农产品加工率达到70%以上,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达到240亿元,年均递增26.3%。

      (四)加快发展生态、节约型农业,不断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水平。一是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二是强化农田水利保障设施建设。计划建设小型水利工程10153项,规划投资16.21亿元。其中包括小型蓄水工程除险加固及维修改造、抗旱工程、万亩以下灌区的新建与配套改造工程和中小河流治理工程等项目在内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工程8671项(内含市城区1541项),包括人畜饮水工程、村镇供水工程、防病改水工程在内的村镇供水工程1482项(内含市城区206项)。三是大力发展生态林业。要建立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林地面积保持在158万公顷以上,其中地方林业保持在115万公顷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55.81%,其中地方林业达到49.16%;林业总产值达到18亿元,其中林业行业达到8亿元。四是积极推广农作物秸秆养畜技术。每年落实秸杆饲料典型示范乡镇5个、示范户200户。规模养殖大户应用全价配合饲料达到100%。养牛大户应用青贮饲料达到80%以上。

      (五)加快村镇建设,不断提高城乡一体化水平。一是搞好重点镇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按撤乡并镇后的新格局,明确各乡镇的发展方向,重新进行分类规划,引导和培育一批小城市,使之成为产业发展、人口集聚、设施配套,促进农村发展的新载体。“十一五”期间,重点镇要努力扩大经济总量,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共同发展。每个重点镇都要结合各自的经济特点和资源优势,确定1-2个立镇主导产业,搞好培育,逐步做大做强。重点镇GDP力争保持年递增17%的增长速度;财政收入年递增15%;农民人均收入年递增10%;每年新上一个投资超500万元的新项目;城镇建设资金投入年递增20%以上。二是抓好新农村试点建设。三是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重点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动态监管、定向培训、定向输入和依法维权等工作。制定现代新型农民培训计划,提高农民就业机会和能力。通过绿色证书培训工程、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四项重点工程,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使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总体上有明显提高,增强农民工就业能力,加快推进我市农村城镇化和农民非农化进程。

      (六)加快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速度,不断提高科技对农业发展的支撑水平。一是加强科技示范区(基地)建设。重点抓好一批科技含量高、有一定规模和区域特色的农业科技示范区,增加配套投入,完善提高功能,研究开发项目尽可能设立在示范区,使示范区成为产学研结合基地,为技术推广示范及农民培训提供可看、可学的有效载体,科技示范户发展到5000户。二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在高产优质专用玉米杂交种,优质大豆新品种等品种选育方面要有新突破。积极开展低成本、高效益的现代式日光温室设计,完善配套设施。结合“六小工程”农村沼气建设,推广“四位一体”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模式,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蔬菜和养殖业生产。通过设施农业科技工程建设,为发展生态农业、效益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奠定坚实基础。三是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基地建设。依托农广校、职校等单位,建立农民科教培训基地,重点培养一批科技能人、科技带头人和掌握一定技能,能适应新的就业岗位的农民工。五年计划培养农业适用人才6万人,培训农民300万人次。四是加大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力度。紧紧围绕我市农业结构调整这一主线,大力推广三大作物优质高产品种应用、玉米大垅双行栽培、绿色水稻栽培、高油大豆栽培、测土配方施肥、节水抗旱栽培、生物防治病虫害等项技术,加速新科技成果的转化进程。重点推广农业新技术40项,农业新技术试验示范120项。农业科技新成果到田率达到100%,良种覆盖率达到100%,农业科技贡献率提高到50%以上。五是加快三大粮食作物全程机械化步伐。在栽植机械、收获机械应用的薄弱环节实现突破。重点推广收获机械和水田机械栽植技术、抗旱节水技术、全程机械化作业技术。抗旱节水灌溉面积达到8万公顷;全程机械化作业面积达到5万公顷。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开好头,起好步对于实现“十一五”时期的总体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明年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总体思路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为方向,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突破口,以完善农村综合改革为动力,增加投入,加快项目建设和固定资产投资;依靠科技,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统筹发展,提高城乡一体化程度;扩大开放,促进加快发展,推进农村经济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民非农化进程,加快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步伐。明年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发展目标是: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178亿元,比上年增长8%,其中城区实现D亿元;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到90亿元,比上年增长22%,其中城区实现D亿元;粮食产量达到300万吨,比上年略有增长,其中城区产量达到D万吨;农民人均收入达到3664元,比上年增长7%,其中城区实现收入D元;劳动力转移人数累计达到47.7万人,比上年增长6%,其中城区转移;固定资产投资89亿元,比上年增长35%。

       (一)以“七大工程”建设为载体,推进农村经济整体走强发挥资源优势,把握市场需求,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协调发展”的原则,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1、推进“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一是优化种植结构。合理确定粮、经、饲比例,稳定粮食种植面积,适度增加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的面积。引导农户选择适区对路品种,防止越区种植,保证作物安全成熟。二是优化品质结构。重点抓好优质水稻、专用玉米、高油大豆的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和规模化种植,不断提高粮食优质化水平。要围绕大酒精、沱牌玉米、大豆无废弃物连续提取项目及东福米业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一批专用玉米基地、高油、高蛋白大豆基地,继续抓好6个万公顷优质水稻基地。同时,要搞好优质专用品种的示范推广,加速农作物品种的更新换代,提高良种化水平,实现提质增效。三是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在粮食生产上重点推广玉米、水稻、大豆高产优质低耗标准化栽培技术、玉米大垄双行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提高科技对于粮食增产增效的贡献率。四是创新生产组织形式。引导农民更多地依靠订单、合同、契约等来组织生产,避免生产的盲目性,提高生产的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努力提高订单、合同的履约率,确保农民和企业利益。五是加大生产物资投入。确保粮食生产投入资金稳步增加,严格控制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保证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的需求,为粮食稳产丰产提供坚实的物资保证。2006年全市优质专用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力争达到75%以上,优质水稻面积14万公顷;专用玉米15万公顷,高油大豆10万公顷。 2、推进畜牧业“粮变肉工程”建设。一是以“大户、小区、强乡、大县”建设为载体,扩大养殖规模。全市要新增养殖大户200个,累计达到628个;新增市级以上牧业小区33个,累计达到236个;新增牧业经济强乡5个,累计达到23个;新增牧业经济、特色牧业大县1个,累计达到3个。二是引导农民转变畜禽饲养方式,加快舍饲圈养和粗饲料技术开发、推广和应用。加强畜禽粪便污染的治理和无害化利用,推广养殖清洁生产工艺。三是加快繁育改良技术的引进和推广,不断提高畜禽良种化水平。三元杂交猪达到90%以上,三元杂交牛达到50%以上,加快奶牛胚胎移植新技术的推广工作。四是注重抓好畜禽防疫和检疫,提高畜禽产品质量。重点抓好牲畜交易市场和检疫监督,确保城乡居民吃上放心肉。以无规定疫病区建设和重大动物疫病防治为重点,确保牲畜口蹄疫、猪瘟、禽流感免疫密度达到100%,其它动物疫病免疫指标达到国家和省规定标准,消除免疫空白点,严防重大疫情的发生。五是加快繁育改良技术的引进和推广,不断提高畜禽良种化水平。三元杂交猪达到90%以上,三元杂交牛达到50%以上,加快奶牛胚胎移植新技术的推广工作。六是着力抓好畜产品质量安全。加强兽药市场监管,开展春、秋两次兽药市场专项整治;加快推进兽药生产企业GMP和兽药经营企业GSP达标试点工作。加强兽医诊疗机构及兽医从业人员的规范化管理。同时搞好饲料监督。2006年,计划全市牧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7%,达到85亿元;肉、蛋、奶总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6%、5%和11%,分别达到71、20、9.8万吨。 3、推进园艺特产业“815工程”建设。发挥资源优势,加快区域布局,形成特色产业体系,着力推进“815工程”,即推进蔬菜、以金经苹果为主的果品、以木耳为主的食用菌、以人参为主的中药材、林蛙、鹿、柞蚕和酿造葡萄等8大特色产业建设,重点扶持10个特色乡镇和500个专业大户。通过建设一批专业乡镇,建立一批特色基地,发展一批骨干项目,使园艺特产业走上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成为我市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农民收入的重要增长点。2006年,计划实现特产业收入60亿元,同比增长11%。全市黑木耳要发展到5亿袋,产量1500万公斤(干品),力争实现收入9.5亿元;蔬菜种植面积7万公顷,产量280万吨,收入18.5亿元;金红苹果1.5万公顷,产量达到22万吨,收入2.8亿元;人参种植面积700公顷,产量1400万吨,收入5500万元;葡萄种植面积450公顷,收入500万元;林蛙放养105亿只,收入6.8亿元;梅花鹿饲养12万头,收入4.8亿元;柞蚕放养2200把,收入1600万元。 4、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工程”建设。以“粮食深加工、畜产品深加工、长白山特色资源深加工”三大农产品加工体系为核心,积极推动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向精深方向发展,农产品加工率达到 50%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90亿元,利税达到5.5 亿元,农民人均增收100元。一是加快建设百个农产品加工项目,壮大农产品加工业规模,扩大加工产业总量。要围绕“三大加工体系”包装一批新项目,及时搞好申报、立项等工作。同时要搞好项目分类管理,对续建项目要督促和指导建设单位制定科学的施工方案,加快施工进度;对拟开工建设项目要帮助建设单位尽快落实施工条件,尽早开工建设,协调各级审批部门,提高工作效率,缩短前期工作办理时间,对于重大项目,只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可采取特事特办的方式,保证项目尽快开工建设;对处于前期工作的项目,尤其是对重大项目要组织必要的人力和财力,集中进行攻关,加快解决制约项目建设的难点问题。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民营企业和社会资本进入农产品生产加工领域。积极面向国家级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大型民营企业开展招商,帮助项目建设单位与大的知名企业对接。乡镇企业要把农产品加工业做为主战场,实现“二次创业”。乡镇企业力争实现增加值171.2亿元,利润28.1亿元,税金7.1亿元。三是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增强龙头企业的竞争力和带动力。在科技、信息、财政、税收、金融等多方面对龙头企业给予支持,使龙头企业不断壮大。鼓励龙头企业以多种利益联结方式,带动基地和农户发展,建立产加销一体的高效产业体系。力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新增9户,达到60户,销售收入超亿元龙头企业新增5户。四是打造名牌产品,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明年计划申报省级以上名牌农产品10个。通过名牌产品的申报和宣传,提高农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 5、推进“新村强镇工程”建设。要按照加速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的总体要求,积极发展中小城市、择优发展小城镇,搞好新农村和小康村试点。操作上继续分四个层次推进,第一个层次是县级城市建设,主要任务是进一步完善功能,通过经济规模扩张,带动城市升级,向中等城市迈进。第二个层次是小城镇建设,重点是发展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建制镇,在撤乡并镇后的新格局下,搞好规划布局,打造主导产业,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广泛聚集人口,形成一批工业主导型、商贸流通型、交通枢纽型和旅游带动型等主导产业突出、个性特色鲜明的经济强镇。15个重点镇地方生产总值力争达到115亿元,递增14.87%,财政收入达到1.5亿元,递增12%,固定资产投资28.7亿元,递增14.87%。第三个层次是新农村建设。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加快新农村建设要求,明年要抓好农民新村的试点工作,本着“规划先行、突出重点、政府扶持、创新机制”的原则,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抓1%的示范村建设。第四个层次是继续开展小康示范村建设试点,逐步向有条件的村延伸,通过以点带面,推动小康村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 6、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增收工程”建设。一是加强转移培训。通过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阳光工程”,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前的引导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潜力,增强农民转产转业的技能,提升在二、三产业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二是拓宽就业渠道。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流通服务业、休闲观光旅游业等产业,把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流通、加工和服务业领域,向二、三产业要收入。三是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保障体系。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和中介组织,完善对农民工的信息服务,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确保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序流动,增加农民外出务工收入。2006年,全市农村劳动力计划转移培训6.2万人,其中引导性培训1.6万人,职业技术培训4.6万人,农村劳动力累计转移达到47.7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8%。 7、推进“绿色生态工程”建设。一是加快发展绿色食品产业。通过培育、扶持绿色食品龙头企业发展,加快开发以特色产品、功能保健品和生态食品为主的绿色食品,加强绿色食品基地建设以及产品质量监测和管理,实现绿色食品产业较快发展,全市绿色食品生产企业要达到30家,有效使用的绿色食品标识要力争达到35个,有机标识达到6个;无公害农产品累计达到60个,实物总产量达到30万吨,产值15亿元。二是积极发展健康水产业。通过调整优化水产养殖结构,推广健康养殖方式,提高水产品优质品率,通过对松花湖渔业进行品牌包装,争取得到国家立项支持。通过建设优质渔业基地,加快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通过节水型城市建设,逐步实现对水资源的总量控制,定额管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三是大力发展生态林业。重点是推进天然林保护工程和“三北四期”工程,利用国家拨付的每年2210万元的生态效益补偿金,推进公益林保护工程,并实施松花江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搞好林木种植、林下养殖和木材加工,实行综合开发、立体经营。加强林业资源管护,抓好森林防火,确保实现连续27年无重大森林火灾。四是加强松花湖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结合松花湖区专项整治工作,努力改善松花湖区农业生态环境。重点解决水淹地退耕和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继续落实封山禁牧规定,通过推广粗饲料青贮等新技术,加快推进牲畜舍饲圈养。对松花湖区第一山脊内的超坡农田,毁林开荒、蚕食的林地,进行全面规划,实施退耕还林。依法清理取缔拦网及大水面养鱼,加快制定湖区管理相关法规政策,使松花湖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

      (二)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村经济搞活 1、加快推进以乡镇机构改革为主的农村综合改革。这是明年农村改革重中之重的工作。要在巩固原有改革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加大改革力度,将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引向深入。已经完成精减机构、缩减编制和分流人员的乡镇要进一步转变职能,重点制定发展规划,搞好基础建设,改善投资环境,发挥乡镇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服务作用。 2、进一步深化农口企业改革。一是推进农垦企业改革。在解除人员劳动关系基础上,按照“四到位”的原则,因企制宜,解决好债权债务到位,国有资产退出到位,做到整体改制到位。二是加快推进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对局属17户国有粮食购销企业采取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股份合作、租赁或承包经营、转制民营、依法破产等多种形式进行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优化粮食企业结构布局,整合粮食资源,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市场竞争力。三是完善供销社直属企业改革。重点是建立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新的经营机制。 3、加大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力度。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强对农民负担的监督管理,严格执行 “六不准”规定,即不准任何地方和部门恢复或变相恢复国家和省已经取消的税费项目;不准将取消的税费项目转为经营服务性收费,加重农民负担;不准通过扩大集体机动地或将农民承包地中的“册外地”纳入集体机动地,向农民收费;不准截留挪用财政对村级补助资金;不准强制农民以资代劳;不准向农民强行提供经营性服务。要加大农民负担案件查处力度,对违反规定的组织和个人给予严肃处理,坚决防止农民负担反弹。 4、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和乡村债务化解。目前,我市土地流转规模小、速度慢、经济纠纷时有发生。下步推动农村土地流转,一是要加强引导,破除老守田园的保守思想,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土地流转,实现转移就业。二是要逐步建立农地流转市场,实现土地有偿使用和有偿转让。并要积极探索以土地、资金、劳动相结合的股份合作形式,探索土地使用权的阶段性有偿转包和土地置换办法。三是要规范土地流转程序,实现土地科学有序流转,避免纠纷发生。同时,要认真解决化解债务问题。我市9个县(市)区本级债务总额38.3亿元,乡级债务总额为13.2亿元,村级债务总额为5亿元,下步要按照中央和省的有关要求和政策,采取多种有效措施稳步进行化解。 5、加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鼓励和引导农民、农技推广机构、农村经济人、专业大户以及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创办或领办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形成点多面广、网络健全、设施良好、功能强大的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体系,开展专业化、系列化服务,构造“小规模、大集群”的生产组织形式,发展规模经营,提高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2006年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到1700个,比上年增加14.7%,农村经纪人达到2.2万人,比上年增加15.8%。。

      (三)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平台夯实重点要构建好“五个平台”: 1、构建农业信息化平台。主要抓好“一个培训、二条途径、三要素整合、四站建设”;同时抓好“基于网络计算机的农业信息化示范工程”项目的实施,为企业和农户开展网络洽谈、招商引资、交流信息提供便利。“一个培训”,即搞好农村信息员培训,实现每个乡镇平均拥有信息员达到40人。“二条途径”,即充分利用“农村供求信息全国联播系统”等网络及传统媒体两条途径,为企业和农户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要继续保持我市信息发布量和网上交易额在全省的领先地位,全年计划发布信息6000条次以上。“三要素整合”,即利用市、县、乡三级网络平台将全市农业企业、农产品、网络信息三种资源进行整合,达到资源共享,形成网络合力。“四站建设”,即乡镇服务站达标建设,村级信息服务站建设、县级服务平台建设,乡镇动态网站建设。通过四站建设,要实现全市40%的行政村建立村级信息服务站,30%的乡镇建立动态信息网站。 2、构建农业标准化平台。以全面启动“农业标准体系创建工程、农业标准示范建设工程、农业质量监测体系建设工程、农产品优质安全认证工程、放心农产品标准化批发市场建设工程和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工程”等六大工程建设为载体,通过加大农业标准实施推广工作力度,增加农业标准化经费投入等项措施,努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产品竞争力及创效能力。计划完成编制、修订农业地方标准4项;建设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4个;建成全面实施无公害标准优质农产品基地14个。 3、构建农业机械化平台。一是大力推广新机具和新技术。在继续推广机械化旱作节水、精量播种、药剂机械喷洒、秸秆还田等技术的同时,重点推广机械深松灭茬起垄复式作业、水稻机械栽植、日光温室旋耕、等离子体机种子处理等技术,并随时做好新式机具的引进、示范、 推广和开发。二是创新组织形式,积极抓好“两区一社两公司”建设。即逐步建立全程农机化示范区、建立区域性农机经营指导站、建立股份制农机化合作社、建立股份制农机作业公司和农机租赁服务公司,实现农机化装备水平、作业水平、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三是加快农机项目进程。推广基地建设项目、水稻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建设项目、旱田机械收获推广项目、半山区丘陵地全程机械化作业模式试验与推广等。农机作业量占农业总作业量的比重由51%提高到54%。 4、构建科教兴农平台。一是加强农业科学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步伐,使科技进步真正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和带动力量。二是加强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提高科持贡献率。通过在全市重点推广7项农业新技术、10个农作物新品种、20项农业新技术试验示范推广、1000户各类科技示范户建设,实现农业科技新成果到田率达到100%,良种率达到100%,通过科技推广和良种采用使粮食增产达到8%。完成林业科技推广项目10项。三是实施各项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培育新型农民。加强绿色证书工程建设。加强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继续开展“千人百日科技下乡”、“百村千户科技增收”和科技入户等工程活动,提高农民采用新技术的普及率。全年计划培训农民70万人次。 5、构建农田水利保障平台。一是继续加强中小河流整治、节水灌溉工程和小型蓄水工程建设。亚行贷款城防工程要全面开工,完成投资1亿元。永舒灌区节水续建配套项目,计划完成投资2000万元。人畜饮水工程,计划完成投资1266万元,续建打井、引泉工程25项,解决17.38万人饮水安全。松花湖区水源地保护项目计划完成投资1424万元。二是防汛抗旱工作要落实包保责任,靠前指挥,科学调度,保证安全渡汛,积极争取抗旱资金,搞好抗旱工程建设,为农业生产提供有力保障。三是要采取农艺措施、工程措施和技术措施相结合的办法,加强中低产田改造,提高土地产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