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013513489/2007-04419 |
分 类: | 综合政务(其他) ; 公告 |
发文机关: | 吉林市农业农村局 |
成文日期: | 2007年01月01日 |
标 题: | 2004年工作总结及2005年工作安排 |
发文字号: | 22020002220801120080007 |
发布日期: | 2007年01月01日 |
索 引 号: | 013513489/2007-04419 | 分 类: | 综合政务(其他) ; 公告 |
发文机关: | 吉林市农业农村局 | 成文日期: | 2007年01月01日 |
标 题: | 2004年工作总结及2005年工作安排 | ||
发文字号: | 22020002220801120080007 | 发布日期: | 2007年01月01日 |
一、把握发展态势,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增长 2004年,全市农业和农村工作是在中央各项惠农政策力度加大、粮食生产升温、改革任务繁重的背景下展开的。年初以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个中心任务,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民非农化进程,实现了农业经济总量大幅度增长、粮食大幅度增产、农民大幅度增收。全市农业总产值可实现152亿元,同比增长17%(预计数,下同);一产增加值完成99亿元,同比增长16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200元,同比增长18.5%。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出现可喜变化,具体表现在以下10个方面。(一)粮食产量跃上新台阶。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的一系列促进粮食增产的政策措施,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进一步强化技术手段,提高了粮食生产能力,实现了粮食种植面积、科技含量、物资投入三增加,粮食总产量达到60亿斤,比上年增产14亿斤,比历史最高水平的1998年增产6.7亿斤,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粮食增产5亿斤的指标。(二)畜牧业生产有了新增长。实现了“五个增长”,生猪同比增长10%,肉牛同比增长11%,奶牛同比增长27.5%,羊同比增长11.7%,家禽同比增长5.2%。“三户、强乡、小区”和无规定疫病区建设进一步加快,全市新增64个牧业小区,同比增加48%。牧业产值预计实现70亿元,同比增长17.6%。特别是在阻击禽流感的同时,狠抓了防疫工作,确保了无重大流行疫病的发生。(三)园艺特产业出现新亮点。园艺特产业中优势产业项目实现了较快发展,特别是在全市推广了蛟河市黄松甸镇黑木耳栽培经验,食用菌产业已初具规模,全市黑木耳栽种达到1.8亿袋,比上年翻一番多,仅此一项农民增加收入1亿元。中药材种植、林蛙、蜂和鹿等特色项目的增幅较大。全市园艺特产业预计实现收入48亿元,同比增长12%。(四)绿色食品产业有了新提升。全市有20个农产品基地、36个农产品获得了省级无公害认证,其中磐石市石嘴镇番茄和黄瓜2个产品获得了国家级无公害认证,覆盖范围达到9个县(市)区。全市有效使用绿色标识总数达到43个,其中新开发绿色食品20个,是上年的3.34倍。(五)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实现新突破。全市新上和续建农产品加工项目301个,实际投资额达到32亿元,其中超千万元项目99个,完成投资18.7亿元,比上年增长44%。项目数量、规模和当年实际完成投资额创历史新高。特别是沱牌玉米园区、有机硒、玉米特强粉等3个项目列入国家支持的老工业基地项目。(六)小城镇建设和劳动力转移取得新成果。全市重点建设的15个小城镇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实现生产总值88.1亿元,同比增长19%;实现财政收入1.73亿元,同比增长12%。10个小康示范村试点,完成投资2500万元,超计划25%。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从抓培训入手,加强了信息服务,建立了一批联络窗口,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和输出总人数达到38.8万人。(七)各项农村改革有了新进展。认真落实国家各项扶持政策,全市共免征农业税1.71亿元,发放粮食直补资金1.67亿元,落实良种补贴及重大技术补贴3000万元,三项合计3.68亿元,农民人均增收176.4元。免征农业税试点工作的主体改革已经实施和启动。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解决“三老”工作正在稳步推进。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创新工作有了新进展,乡镇农村经纪人协会创建工作基本完成,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1307个,带动辐射农户30万户。(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成效。亚行贷款城市防洪工程通过国家发改委和水利部批复,并落实中央资金375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1000万元。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完成投资4816万元,建设各类水利工程2400项。人畜饮水工程建设29处,完成投资200万元。对全市10座中型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完成投资5453万元。加强了生态林业建设,全市共完成造林6571公顷,落实退耕还林2066.7公顷。(九)森防、防汛抗旱和气象服务得到新加强。狠抓森林防火工作,进一步落实责任,强化措施,防止了重大森林火灾的发生,实现了全市25年无重大森林火灾的目标。积极抓好防汛抗旱工作,落实包保责任,靠前指挥,科学调度,保证了安全渡汛。气象部门在农业生产的重要时段,及时提供天气气候分析和预测预报,组织地面人工增雨、人工防雹34次,有效地缓解了旱情,防止了冰雹灾害的发生。(十)农村各项社会事业有了新发展。乡村道路建设不断加快,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建设稳步推进,农村教育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政权建设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总之,经过全市上下富有成效的工作,较好地完成和超额完成了年初的预期目标,农业和农村经济出现了加快发展的势头。
回顾一年的工作,虽然取得了近些年来少有的成绩,但我们还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充分认识到去年的经济增长带有明显的政策拉动和恢复性增长的特点,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还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一是农业的主导产业不突出,规模相对较小,优势产业尚未真正形成,特色产品总量少,没有形成应有经济优势。二是龙头企业数量少,加工不深,外向度不高,带户功能不强。三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有些设施年久失修,不能有效地抵御自然灾害。四是农民组织化程度相对较低,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发育不足,满足不了农村经济市场化的需求。五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制约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障碍还没有根本消除。特别是今年的市场供求关系和气象条件还面临着很多变数,实现产业持续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任务相当艰巨。刚刚结束的中央和省农村工作会议,进一步强化了扶持“三农”的政策,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难得的历史机遇,我们必须充分利用这一有利契机,凝心聚力,奋力拼搏,乘势快上,加快发展。今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中央和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认真落实中央和省支农、强农、惠农政策,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提高农村经济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以农业产业化建设为突破口,在方向上推进“四化”,即:县域经济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非农化;在手段上实施“四动”,即:项目拉动、科技带动、改革推动、市场牵动;在目标上实现“四增”,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县乡财政实力增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突出抓好六项重点发展任务,深化六项农村改革,强化六项基础建设,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振兴老工业基地做出新的贡献。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各县(市)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7%以上,县(市)区财政收入增长12%以上,农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8%,农业产业化项目投资总额实现40亿元,比上年增长25%。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人数累计达到42万人,比上年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
二、突出发展重点,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实力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调整优化结构,做大经济总量,提高增长质量,增加经济效益,力求在六个方面实现加快发展。(一)加快农业主导产业发展。一是稳定提高粮食生产。重点抓好优质水稻、专用玉米、高油大豆的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和规模化种植,进一步提高粮食的单产水平和综合产出能力,在正常年景下,粮食产量保持在55亿斤的生产水平。要重点抓好优质粮基地建设。继续抓好6个万公顷优质水稻基地,围绕燃料酒精、沱牌玉米建设一批专用玉米基地,围绕吉禾集团大豆综合加工项目建设高油、高蛋白大豆生产基地。优质粮基地建设的重点是以土地整理、田间排灌、机耕路为主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以深耕深松、秸秆还田、土壤改良等为主的中低产田改造,以墒情、病虫情、丰欠情监测体系等为主的配套设施建设。国家级项目区要在尽短时间内率先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业。要组织实施好“沃土工程”,全面提高土地的产出能力。要切实加强优质专用品种推广,我市已被确定为省级优质水稻和高油大豆生产基地,舒兰、磐石、永吉被列为省级专用玉米生产基地,各地要抓住机遇,加快推进良种化进程,争取用3-5年时间对现有农作物品种进行一次更新换代,今年三大作物优质品率力求达到70%以上。二是大力发展精品牧业。今年牧业要实现产值增长12%以上。发展牧业要走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加工系列化、经营集约化的路子,突出抓好发展总量、骨干产业和产品质量。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加快发展奶牛、生猪和獭兔等骨干产业。积极推动以九牛乳业等企业为中心组建乳业集团,整合奶源,打响品牌,推进奶业产业发展。积极支持舒兰年屠宰20万头生猪生产线的扩大再生产,积极寻求引进强势加工企业,拉动全市生猪产业发展。积极支持香港金凤有限责任公司百万只獭兔基地建设。借助长春皓月等外埠企业,不断扩大肉牛和肉鸡生产规模,推进牧业产业化进程。要以大户、强乡、小区建设为重点,加快牧业生产基地建设。全市要完成新增50户牧业大户,新建36个标准化牧业小区和新建2个牧业强乡的任务。要有2个县(市)达到牧业大县标准。继续抓好奶牛园区建设,在完善已建成的6个标准化园区的基础上,力争再新建3-4个2000头规模的园区和15个标准化奶站。要进一步加快牧业科技推广步伐,在全市集中推广三元和多元杂交猪、三元杂交牛和畜禽疫病综合防治等配套技术,牧业科技覆盖率要达到95%以上。要加快奶牛胚胎移植技术试点,争取尽早在生产中推广应用。继续加强无规定疫病区建设,全面提高动物疫病防治水平,确保牲畜口蹄疫、猪瘟、禽流感免疫密度达到100%,其它动物疫病免疫指标达到国家和省规定标准,消除免疫空白点,要依法抓好检疫监督,加强畜牧执法队伍建设,严防重大疫情的发生。三是加快发展高效园艺特产业。要继续组织实施“815工程”,推进菜、果、菌、药、蛙、鹿、蚕和白瓜子等8个产业基地建设,采取措施重点支持10个特色乡镇和500个专业大户加快发展,进而在全市建设一批专业乡镇,发展一批骨干项目,使园艺特产业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农民收入的重要增长点。突出抓好以黑木耳为主的食用菌产业,努力实现黑木耳栽种达到3亿袋以上。加强优势园艺特产品基地建设,走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扩大蔬菜、花卉、鹿等产业生产规模,向规模要效益;提高果品、中药材、林蛙等产业的产品品质,向质量要效益。已列入省重点扶持项目的永吉金红苹果基地、蛟河代料木耳生产基地和磐石滑菇标准化生产等基地,要按省提出的要求在加强基地设施建设上取得新进展。今年全市园艺特产业总收入力争保持12%的增长速度。(二)加快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要充分利用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机遇,尽可能快地推进农业产业化项目的开发和建设。一是采取建立项目推进责任制的办法,在全市组织推动100个投资千万元以上的重点项目建设,当年实际完成投资额力争实现25亿元,比上年增长30%。每个县(市)区力争新上1个投资亿元以上农业产业化项目。每个乡镇新上2个投资百万元以上的农业项目,重点镇新上1个投资500万元以上的农业项目,努力实现企业数量和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二是大力扶持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重点项目。吉林沱牌玉米经济示范园区项目、10万吨玉米特强粉加工项目、雾凇米业10万吨水稻加工项目、吉禾10万吨大豆无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和九牛乳业园区建设等项目,要必保完成年度形象进度。天然色素、獭兔等项目要建成投产并发挥效益。要围绕粮食精深加工、畜产品和林、特产品深加工包装一批新项目,谋划好新的增长点。三是加大项目招商力度,努力提高招商实效。紧紧抓住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产品扩散的有利时机,有针对性地面向跨国集团、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和大型民营企业开展招商,组织好重点项目攻关。积极协助项目建设单位与大的知名企业对接,组织好主题招商活动。要运用资源招商、以商招商、网络招商、委托代理招商等手段,提升粮食加工、畜产品加工、长白山特产品加工水平,做大做强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四是充分发挥乡镇企业和民营经济的主力军作用。乡镇企业的发展重点要逐步向农产品加工业转移,并通过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增强发展活力和竞争实力,力争使农产品加工业成为乡镇企业“二次创业”的突破口。注重活化域内民间资金,鼓励已经完成原始积累的民营企业和社会资本进入农产品生产加工领域。特别要注意引导民间资本发展农产品储藏、保鲜、包装和有地域特色传统加工等适宜产业,面向城市、面向超市开发一批适宜产品。努力形成大中小企业,精深加工和传统加工一齐上的发展格局。(三)加快发展绿色食品产业。一是着力扶持已经取得绿色标识的长白山酒业、东福米业等企业加快发展,抓好吉粮集团的绿色食品城、吉谷和吉禾等企业的系列产品开发,形成绿色企业集群。二是加快绿色产品开发。突出发展功能保健品和长白山生态食品等附加值高的精深加工产品,培育一批市场开拓能力强的名牌产品,全市今年至少要新增17个绿色食品标识的认证。三是加快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建设,重点抓好4万公顷绿稻生产基地和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充分利用国家专项投入,抓好舒兰市大豆生产加工基地扩建和月苋草特色产业基地及精油加工项目的建设。要积极发展绿色食品专业乡镇,利用三年时间争取达到每个县(市)区有1个专业乡镇,10个绿色食品生产专业村,建成一批较高水平的生产基地。并要着手规划建设绿色有机林、特、药立体开发的复合型产业带和无公害蔬菜、农畜产品生产加工产业带。四是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及产品质量监测管理体系建设。重点抓好松花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和吉林市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项目的建设。各县(市)区要适应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需求,建立绿色食品开发和绿色标识管理的组织机构,并配备人员,充实力量,推动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四)加快推进城镇建设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今年我市城镇建设的重点任务,就是按照加速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的总体要求,积极发展中小城市、择优发展小城镇,促进先进生产要素的聚集和吸纳功能的提升。操作上继续分三个层次推进,县级城市建设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完善功能,通过经济规模扩张,带动城市升级。小城镇建设重点发展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建制镇,结合免征农业税改革试点,积极推进撤乡并镇,打造主导产业,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广泛聚集人口,形成一批主导产业突出、个性特色鲜明的经济强镇。继续开展小康示范村建设试点,逐步向有条件的村延伸,通过以点带面,推动小康村建设的深入开展。同时,要加快小城镇行政和财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步伐,建立覆盖农村的社会保障机制,广泛吸引社会各方面的资金投入小城镇的产业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强和改进城镇管理,全面提高小城镇建设的功能和质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要在大力发展畜牧业、园艺特产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扩大农业内部就业空间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的渠道,并把向域外和境外转移作为主攻方向。一是强化培训,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能力。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等途径,开展以转变农民择业观念为重点的引导性培训。创造条件积极开展以提高农民就业能力为重点的职业技能培训。今年要完成引导性培训9万人,职业技能培训7万人的任务,使培训总量达到16万人。通过有效的就业培训,变农村闲人为能人,使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由“人口负担”转化为“资源财富”。二是加大域外劳务市场开拓,提高对外组织输出能力。尽快改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自发无序状态,引导农民务工向有计划、有组织方向发展。要加强与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劳务合作,通过“政府搭台、市场推动、信息引导、培训技能、规范服务”,打造劳务品牌,在外地建立一批劳务输出基地,逐步实现劳务输出的组织化、规模化和产业化。特别要依托省对外合作公司等中介机构和农村外出致富能人,努力扩大对日、韩、俄等国家的跨国劳务输出。三是进一步加强县乡村三级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体系建设,提高输出的服务能力,为农民外出打工提供信息、组织和维权等方面的服务,加快农村劳动转移就业步伐。 (五)加快发展林业产业。要以生态建设为主导,积极构建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实现林业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今年林业产值力争实现6.7亿元,比上年增长5%。一是推进生态林业建设。紧紧抓住国家对林业投资增加的有利契机,大力推动天然林保护工程和“三北四期”工程,充分利用国家拨付的公益林保护专项资金,全面启动公益林保护工程。充分利用日本政府低息贷款,实施松花江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工程。积极筹措资金,全面启动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工程。积极运作松花湖湿地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以此加快我市生态林业建设步伐。二是大力发展林业多种经营。切实转变单纯依靠林木资源求发展的增长方式,充分利用多种优势资源,实行综合开发、立体经营,广开增收渠道,提高林业经济效益。三是加强林业资源管护。要贯彻《吉林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封山禁牧的通告》精神,组织实施好封山禁牧。要落实林地管护责任,完善管护体系,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查处乱伐林木、滥占林地等违法案件。要着力抓好森林防火工作,加大措施力度,完善森林防火基础设施,确保不发生重大森林火灾,为实现连续30年无重大森林火灾打好基础。四是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业。加快蛟河拉法山、丰满朱雀山、磐石莲花山和桦甸肇大鸡山等四处国家级森林公园以及松花江野生水禽保护风景区建设,推动森林旅游经济的发展。(六)加快发展水利产业。一是加强水资源管理。从实施节水型城市试点入手,完成城市节水方案的编制、报批和省水资源综合规划下达的各阶段任务,制定各行业的用水定额,逐步实现水资源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能。二是抓好防汛抗旱工作。汛期要加强水情预报和科学分析,抓好日常指挥调度,确保5条主要江河堤防标准内洪水不决口、不溃堤,21座大中型水库不垮坝,设防城镇发生标准内洪水不被淹。实现防汛抗旱结合,从控制洪水向有效利用洪水转变,变水害为水利。积极争取抗旱资金,搞好抗旱工程建设,推广农艺抗旱措施,为农业生产提供有力保障。三是加快发展水产业。对松花湖渔业进行品牌包装,争取国家立项,加大水面投入,建设优质渔业基地,并抓好中小型水库和池塘渔业的发展。进一步调整优化水产养殖结构,加快发展水产品的精深加工,引进新鱼种,推广科学养殖,提高水产优质品率。全市成鱼产量要超过3万吨,完成水利经济总量2.65亿元,分别增长9%和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