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013513489/2010-07111 |
分 类: | 综合政务(其他) ; 报告 |
发文机关: | 吉林市农业农村局 |
成文日期: | 2010年05月12日 |
标 题: | 2003年工作总结及2004年工作安排 |
发文字号: | 22020002220801120080006 |
发布日期: | 2010年05月12日 |
索 引 号: | 013513489/2010-07111 | 分 类: | 综合政务(其他) ; 报告 |
发文机关: | 吉林市农业农村局 | 成文日期: | 2010年05月12日 |
标 题: | 2003年工作总结及2004年工作安排 | ||
发文字号: | 22020002220801120080006 | 发布日期: | 2010年05月12日 |
一、客观总结去年工作,明确今年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和新任务
2003年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开局之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突出农业工业化这个主旋律,努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千方百计地促进农民收入增长,使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
——农业经济和农民收入实现了较快增长。针对我市农村经济总量不足、农民增收滞缓的突出问题,千方百计地挖掘增长潜力,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取得了很大成效。全市农业总产值实现130亿元,同比增长10.6%;农民人均收入实现3451元(按新口径是2930元),同比增长12.8%。
——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继续加快发展畜牧业和园艺特产业,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全市牧业产值实现59亿元,同比增长12%。以园艺特产业为主的多种经营产值实现 43亿元,同比增长13%。牧业和非粮产业产值约占农业总产值的78%。全市粮食作物中优质品种种植面积进一步提高,占总播种面积的85%。全市有效使用绿标的产品达到23个,面积达3万公顷,产值实现6.5亿元。
——农业工业化项目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全市重点建设的108个农业工业化项目,实际投资突破13亿元,是近些年来建设开工项目最多、实际投入增长最快的一年。特别是以第二届长白山系列产品交易会为平台,广泛开展了经贸洽谈和招商引资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小城镇和“小康示范村”建设进一步加快。15个重点小城镇建设取得了可喜进展,GDP、全口径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招商引资、房屋开发面积等都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高于县域平均增长水平10个百分点以上。通过强化劳动力就业和输出的组织工作,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7万人。有选择地开展了“小康示范村” 建设试点,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完成了农村税费改革的阶段性工作,税改后全市农民负担减幅达34.6%,合同外的农民不合理负担按照农村税改政策规定全部取消,实现了农民减负的目标。巩固和推进以“三合三并”为主要内容的配套改革,减轻了县乡财政负担。为促进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加大了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的工作力度,开展了土地流转试点工作,初步掌握了一些内在规律。
可以说,2003年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迈出了较大步伐,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特别值得提出的是,通过深度优化农业结构,加快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由增量型向效益型转变的步伐;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村工作,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方式、组织方式和操作方式的重大转变;统筹发展城乡经济,加快了小城镇和小康示范村建设;深化农村改革,有效地减轻了农民负担,调动了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这些都为今年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市委市政府“三个率先”、“四市”建设的总体要求,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一是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持续增收难度大,农民收入水平不平衡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二是农业结构调整的任务依然很重,优势产业尚未真正形成,特色产品总量少,没有形成经济优势;三是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现代农业的建设速度不快,影响了农业产业竞争力的增强,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市场化、工业化发展的需求;四是农产品加工业总量小、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少、带户功能弱的问题还十分突出,制约和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去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就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扶持粮食主产区和增加农民收入等问题做出一系列战略部署,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这次全市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今年及今后一个时期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总体思路,这个思路是结合我市农村工作实际提出的,对指导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要清醒认识新形势,充分利用新机遇,切实把握新思路,着力推进“三化”(工业化、城镇化、非农化),大力促进“三增”(农民增加收入、县乡财政实力增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加速解决“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具体讲要注意把握这样几点,即:奋斗目标是全面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进程;中心任务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工作主线是推进农业工业化;工作重点是项目建设;实施途径是城乡互动、项目拉动、招商推动、科技带动。在实践中突出抓好四项重点发展任务,五项农村改革,六项基础建设工程,推动和促进我市农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今年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主要指导性目标是:县(市)区经济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6%,力争达到20%,县(市)区财政收入增长16%。农业工业化项目投资总额比上年增长30%,力争达到5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农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0%,其中,种植业产值增长8%,牧业和园艺特产业产值分别增长12%。粮食产量达到阶段性生产水平。
二、突出发展重点,努力开创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新局面
为了推动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我们要从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矛盾入手,在发展的中心任务上实施重点突破。
(一)抓项目建设,全力推进农业工业化进程。 项目建设是实现农业工业化的主要支撑,能否把农产品加工及食品制造发展成我市的新兴支柱产业,关键在于项目的开发建设。今年我市农业工业化项目建设,要着重抓好四个环节。一是下功夫搞好项目调研、设计、包装和立项工作。去年以来我们包装立项了一批加工项目,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还存在数量少、规模小、技术含量低、重复雷同多以及包装差、运作慢等问题。今年我们要依托资源优势,围绕粮食深加工、畜产品深加工和长白山特产深加工,深入搞好项目的设计、包装,加快项目的生成,在此基础上搞好申报和立项,做好项目建设的前期工作。二是抓好项目招商。今年全市要抓好百项农产品加工项目,其中,重点启动50个投资亿元以上的项目,突出抓好吉林沱牌玉米经济示范产业园区、北药基地建设等投资10亿元以上的大项目。对其中已列入享受老工业基地政策的项目要抓紧组织启动。要千方百计地吸引民营资本投入项目开发,充分发挥民营企业的作用。特别是要千方百计地组织好招商引资,积极引进国内外大的战略投资者和域外资金。招商引资要注重机制创新,就是在政府引导和推动下,以企业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以利益为纽带,充分利用多种资源和现代科技,使每一个招商项目都能面对更多投资者,每一个投资者都能面对众多招商项目,形成全社会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招商引资局面。在方式方法上,要搞好综合主题招商和专业化、小型化的招商活动,要有针对性地一对一招商,要盯得住、跟得上、抓得实。三是抓好续建项目和已建成项目的达产达效。重点扶持禾生豆奶、九牛乳业、玉米胚芽乳等项目,加快续建和达产进度,尽快实现达产达效。四是对项目实行分类管理,确立包扶责任制。对投资规模在亿元以上特别是10亿元以上的重点项目,由市级领导和县(市)区主要领导牵头包联,给予重点扶持;对投资规模在3000万元以上的较大项目,由各县(市)区领导和市直部门牵头包扶。对3000万元以下的一般项目也要确定相关领导包扶。每个项目都要有包扶部门,有包扶领导,落实包扶责任。项目未成功之前,就是项目的攻关小组,项目落地之后,就是项目的扶持小组,一包到底。五是抓好项目的分层推进。坚持因地制宜,大、中、小并举,分层面地搞好项目建设。每个县(市)区要新上3个亿元以上农业工业化项目,每个乡镇要力争上一个百万元以上的项目,重点镇要上一个五百万元以上项目。要在注重发展精深加工项目的同时,还要发展市场前景好的传统加工项目;在发展骨干企业的同时,还要注意发展中小企业群体。总之,要通过加快项目建设,快速地促进企业规模和数量的生成扩张,经过几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使我市形成比较完备的农业工业化的生产体系和多元化的市场经营体系。
(二)抓结构调整,努力构筑产业优势。加快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基本途径,也是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的重要手段。按照全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总体规划,我市要集中力量发展优势产业,促进农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1、稳定发展粮食产业。要抓住国家重视粮食安全,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的契机,把我市粮食产业做优、做强。努力增强基本农田的产出能力、农业基础设施的抗灾减灾能力和粮食发展的科技进步能力,实现单产、质量、效益及专业化、集约化水平的全面提高。在品种布局上,引导农民按国家政策导向和市场需求,积极发展大豆、稳定水稻、适度发展玉米生产。在品质上,适应加工、消费和出口需求,大力推进高淀粉高油玉米、高油高蛋白大豆和优质水稻的集中连片种植,提高绿优特专品种的种植面积,使粮食作物的优质品率达到90%以上,构筑起新的粮食优势。在耕作制度改革上,突出集约化经营,重点推广优质、专用、高效农作物综合栽培技术、大垅双行覆膜栽培等节本增效适用新技术。按照国家的要求,切实加强对基本农田的保护,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为粮食生产提供必要的基础条件。
2、大力发展高效、优质畜牧业。今年全市畜牧业要实现12%的增长幅度,肉类产量达到50万吨。牧业经济的发展重点是扩大总量,提高质量,通过“三户”、“强乡”和“园区”建设,推动牧业产业升级。根据我市的资源条件,进一步优化牧业的区域布局,平原区重点发展食粮和秸杆型牧业,以发展生猪、肉鸡、肉牛和肉羊为重点,牛、羊实行舍饲;山区、半山区重点发展食草型牧业,以发展肉牛、肉羊、鹅和兔为重点;城市郊区重点发展肉鸡、奶牛和獭兔。要继续加大牧业园区的建设力度。今年,全市要新建100个标准化牧业园区。总的要求是标准要高,要按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标准规划,实现人畜分离、远离村屯、连片开发,园区内设施配备要按高标准设计,根据财力和目标销售市场的要求,分阶段实施,一定要避免前建后拆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牧业园区要与龙头企业紧密结合起来,实行有组织的订单化生产,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要大力扶持发展各类牧业专业合作组织、协会组织和中介组织,提高生产主体的组织化程度。进一步加强无规定疫病示范区建设。为适应我国今年建立重大疫情发布制度,尽快与国际动物卫生标准接轨的要求,必须全面加强动物疫病控制体系、动物防疫监督体系、动物卫生监测体系和动物防疫屏障体系建设。今年对国家规定的重点动物疫病免疫注射率、免疫档案建档率、口蹄疫免疫耳标佩带率、产地检疫率等几项指标都要达到100%。要进一步加强基础建设,提高疫情测报能力。强化免疫,确保密度。加强管理,建立溯源体系,使我市畜产品达到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并努力实现与国际标准接轨。
3、加快发展以园艺特产业为重点的多种经营。今年全市园艺特产业发展总的要求就是充分发挥我市的比较优势,加快实现特色产业由分散、无序的小生产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努力做大以山珍特产、经济动物、中药材和水果等园艺特产品为重点的特色产业,构筑区域比较优势。各县(市)区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找准突破口,集中力量加强优势产业基地建设。发展一批特色专业乡镇,通过专业乡镇的连片建设,逐步形成优势产业带,尽而形成支撑本县(市)区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全市要突出抓好以蛟河市黄松甸镇、磐石取柴河镇等为主的食用菌基地、以永吉县北大湖镇、磐石市宝山乡等为主的金红苹果基地、以船营区欢喜乡、龙潭区乌拉街镇等为主的环城区蔬菜生产基地、以磐石市烟筒山镇等为主的鹿业基地、以舒兰市新安乡等为主的林蛙生产基地、以船营区大绥河镇等为主的蚕业基地、以桦甸市八道河子镇、昌邑区左家镇、蛟河市新站镇等为主的中药材基地、以桦甸市桦树乡等为主的白瓜籽等八大产业基地建设。山区半山区要结合深化林业改革,大力发展林地经济,做大生态食品产业。特别是人参、五味子、山葡萄的仿生栽培产业要努力扩大经济规模,推动葡萄酒及饮品制造企业发展原料栽培基地。水产业要大力发展市场需求的名优新品种,重点培育水产品龙头企业,使我市成鱼产量突破3万吨。着眼于消费结构升级和进入国际市场的需求,要加大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的工作力度,县乡两级要承担起统筹规划协调实施的责任。今年全市绿色食品标识要新增9个,每个县(市)区新增1个以上。建设省级以上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8个,每个县(市)区要新增2个以上,使全市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无公害生产得到多元开发和跨跃发展。
(三)抓小城镇和小康示范村建设,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小城镇建设和发展,对于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增加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促进产业的集聚,具有重要的作用。按照积极发展中小城市、择优发展小城镇的要求,今年我市要分三个层次推进小城镇建设,第一个层次是继续推动磐石、桦甸等县(市)加快向中等城市迈进步伐;第二个层次是继续抓好15个重点城镇建设,尽快建成一批具有较高产业聚集能力和较强辐射带动功能的经济强镇。今年财政收入超千万元的乡镇要达到8个。第三个层次是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选择有条件的中心村启动小康示范村建设。着力抓好四项工作,第一,加快编制或修订县域城镇布局规划和城镇建设规划。着眼于建立完整的城镇体系,规划的编制或修订要把城市、城镇和村庄规划统筹考虑,站在更高层次、更长远发展的高度,统筹设计适应未来发展要求的城镇体系,特别要按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的要求,再设计一批人口规模在5万人以上的中心镇,并创造条件从撤乡并镇入手组织好实施。对已完成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编制的,要着手制定详细规划,以利于有序推动小城镇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避免盲目建设,降低小城镇建设的成本,提高投资效益。第二,突出发展立镇产业。发展经济是小城镇建设的核心,经济发展的关键是建立起支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近几年来,磐石市明城镇、蛟河市天岗镇围绕主导产业发展簇群经济,取得了明显的成果。我们有很多乡镇也具备相应的发展条件,要借鉴这些乡镇的成功经验,科学确定发展方向,瞄准一、二个优势产业,通过组织民间投资和吸引外资,促其迅速扩张崛起,达到产业兴镇的目的。第三,进一步深化改革。要在深化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政府管理服务职能完善转型的同时,积极探索在农村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制的问题,使农民逐步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困有所助”。要加快城镇公用设施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把小城镇的社区建设纳入改革内容,积极探索适应经济发展水平的管理办法,使管理滞后的状况有一个根本的改观。第四,开展小康示范村建设试点。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各县(市)区要选择经济条件较为成熟的村启动试点工作,每个县(市)区至少要抓一个示范点,建立示范样板,探索工作路数。示范点建设可先从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入手,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使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逐步达到全面小康社会的标准。通过以点带面,推动小康村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
(四)抓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就业,着力推进农民非农化进程。今年全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就业要达到20万人,比上年增长15%,各级政府要把这项工作做为促农增收的一项大事来抓。一是要拓展就业领域。重点是加快产业发展和企业建设,提高农业内部和二、三产业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发展设施农业,兴办养殖园区,开发农产品加工流通项目,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再就业。二是畅通渠道。有关部门要开展好农民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为农民外出打工提供“通行证”。县乡要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中心,村级要建立服务站,为农民打工提供组织、引导和信息等方面的服务。各县(市)区要积极与国外、省外、域外有劳动输出关系的单位挂好钩,有条件的还可以在大城市设立输出窗口,组织好定向、批量和常年的劳动力输出工作,努力促进我市劳务输出由分散自发型的输出,转向品牌集成型的输出。三是搞好培训,提高广大农民的就业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各地、各部门要积极争取国家用于农民工培训的专项资金,动员全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搞好农民就业培训。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开展好转变农民择业观念的引导培训。另一方面要在抓好试点的基础上,全面启动定向的职业技能培训。通过培训向农民工讲授法律知识、基本理财常识、基本权益保护、城市生活常识和求职、专业技能等相关知识,全面提高农民工的法律意识、维权意识和进取意识,提高农民就业的综合素质,使农民能够走得出,站得住,能致富。四是抓好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特别是要扶持和发展就业培训单位和民间中介组织等社会服务组织,扩大服务空间,增强带动作用。各级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合作,健全工作网络,逐步形成政府牵头、部门协作、就业培训单位和民间组织为主体的就业服务体系。要继续抓好农民工的维权工作,切实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为他们提供有力的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要切实保证到城镇打工的农民在就业、子女就学等方面与城镇劳动者享有同等待遇,从体制和机制上加快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