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013513489/2008-03943 |
分 类: | 综合政务(其他) ; 报告 |
发文机关: | 吉林市农业农村局 |
成文日期: | 2008年06月11日 |
标 题: | 2006年工作总结及2007年工作安排 |
发文字号: | 22020002220801120080009 |
发布日期: | 2008年06月11日 |
索 引 号: | 013513489/2008-03943 | 分 类: | 综合政务(其他) ; 报告 |
发文机关: | 吉林市农业农村局 | 成文日期: | 2008年06月11日 |
标 题: | 2006年工作总结及2007年工作安排 | ||
发文字号: | 22020002220801120080009 | 发布日期: | 2008年06月11日 |
2006年工作总结及2007年工作安排
一、2006年工作简要情况和今年工作任务
2006年是我市农业和农村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的一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良好开局的一年。过去的一年,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明确责任,强化措施,实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预期目标。到去年末,全市农业总产值预计实现170亿元,同比增长8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800元以上,同比增长10%多;粮食产量再创新高,达到71亿斤的新阶段水平,为我市新农村建设增强了物质基础。
今年,中央和省农村工作会议对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总的指导原则是:要以科学发展观和中央[2007]一号文件精神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统领,以建设现代农业为主题,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经济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民非农化进程,通过项目带动、科技拉动、改革推动、开放牵动和城乡联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财政实力增强,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全市经济总量翻番做出贡献。
主要预期目标是:通过三年的奋斗,实现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和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两个翻番”;农业、牧业、特产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五个突破”。2007年,农业总产值要增长8%,预计达到184亿元;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增长18%,达到11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以上,达到4300元。
重点工作有九个方面:
(一)关于农业工作
2006年,全市农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体现在七个方面:
1、农业产业化项目的拉动作用增强。全市开工农业产业化项目555项,累计完成投资80亿元,同比增长42%。实现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98亿元, 同比增长33%。在推进产业化进程中,积极为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争取省政府产业化贷款贴息资金及财政入股扶持资金近一千万元。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壮大,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市农民卖粮难等问题。
2、农业主导产业得到较快发展。一是粮食实现了质和量的双提高。粮食产量达到历史最好水平,优质专用品种面积占到80%。二是园艺特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实现产值32亿元,同比增长10%。三是农村劳务经济较快发展,全年转移农村劳动力45万人,实现劳务收入33.6亿元。四是绿色食品产业成效明显。农产品获有机、绿色、无公害标识累计116个。
3、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一是农业信息网络建设较快发展。全市四分之一以上的村和近一半的乡(镇)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站和网络平台。二是农业标准化建设速度加快。全年完成14个农业标准化基地、10个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建设任务。三是科教兴农力度加大。全年接受科技培训的农民达到73万人次,推广农业技术67项。四是农机化水平得到提高。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167万千瓦,同比增长9.8%。五是农村能源发展较快。新建沼气池1673座,太阳能采暖房1194栋。争取和落实了国家沼气池建设资金618万元。
4、农民多元增收的格局逐步形成。预计去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总额和增长额都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粮食收入和劳务收入增幅较大,表明我市农民多元增收的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5、农村改革不断深化。一是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教育体制改革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二是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得到加强。共接待农民负担问题的来信来访95件(次),大部分问题得到解决。三是加强了对土地流转工作的管理。乡镇一级建立了农村土地承包流转信息系统,农村土地承包管理部门完善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全年共妥善处理土地承包纠纷2760 件。
6、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扎实起步。一是确定了省、市、县三级新农村试点村镇50个,争取到省新农村建设财政扶持资金1200万元,市和县以下共投入4858万元。二是全市三分之一以上的试点村镇已完成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和实施方案的制定。三是全市帮扶部门帮助试点村镇落实项目61个,已投入资金(含物流)728万元。四是试点村镇新农村建设项目共规划、启动了265项,投入资金2.3亿元。
7、农村各项事业稳步发展。全市农村享受“两免一补”政策的学生达到20.59万人次。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县(市)农民参合率达到79.9%。全市农村公路总投资78427万元,建成农村水泥路1236公里,新增通水泥路行政村37个,村村通的比例达到95%。同时,各地普遍开展了治理脏、乱、差,加强村屯美化、绿化活动,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在工作中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一是受各种因素制约,农民收入增幅还不大,农民增收缓慢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二是农业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薄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比较低。三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龙头企业带户能力不强,功能还不够完善。四是乡村债务化解、土地流转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化解,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着力加以解决。
2007年,全市农业要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突破口,努力提升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水平;通过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进一步优化农村发展环境;通过新农村试点建设,探索有效模式,为新农村建设全面铺开积累经验。具体要完成以下四个方面任务:
1、推动农业产业发展。一是着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要努力抓好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的优惠政策和扶持资金,促进银企合作和民间投资,全年实现农业固定资产投资99亿元,同比增长10%;要认真实施3000万元以上产业化项目建设“二四四”工程。即年度竣工投产项目20项,新开工项目40项,开展前期工作项目40项;要重点抓好招商引资。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和现代招商手段,实现多层面、全方位的招商,不断扩大招商的实效。二是稳定发展粮食基础产业。一方面,充分利用粮食价格好、市场活的有利条件,积极引导农民稳定增加粮食种植面积,推广农业新技术和优良品种,努力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今年粮食种植面积要达到54万公顷左右,优质专用品种占到粮食播种面积的85%,正常年景下总产量保持70亿斤阶段水平。另一方面,启动实施玉米种植业发展规划,引导农民扩大玉米种植,探索农企合作经营的途径,提高玉米产出能力。还要组织试种甜高梁,为我市发展生物化工产业提供原料保障。同时,要及时启动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项目的建设。三是积极发展园艺特产业。发挥资源优势,推动特产业的主导产业扩大规模,重点抓好食用菌、中药材、果品、蔬菜等产业的发展。其中黑木耳种植要达到8亿袋,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2万公顷,园艺特产业总产值实现36亿元。积极扶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有机、绿色、无公害标识累计达到132个。四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全年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6.2万人,其中通过阳光工程培训农民2万人,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域外就业能力。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乡土旅游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加农村劳动力本地就业岗位。建立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网络,提供转移的全程服务。全年转移农村劳动力49.5万人,劳务收入实现41亿元。
2、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快推进标准化、信息化进程,市级标准化基地达到23个,50%的村要建起信息服务站。要加强蔬菜生产监测,解决好部分蔬菜农药残留超标问题。二是推进科技化、农机化进程,实现科技到田率和良种覆盖率100%;全市农机总动力发展到183万千瓦。三是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全市新建沼气池2000座,太阳能采暖房800栋。
3、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继续推进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及国有农场改革。探索化解乡村不良债务办法、探索建立减轻农民负担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强村级转移支付资金使用的管理,加强督查审计,对发现严重违反财经纪律的问题,要严肃追究责任。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行为。要进一步扩大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工作试点。各县(市)区年底前都要成立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机构,设立仲裁庭,确保仲裁工作有固定的庭审场所,具备较为完备的办公条件。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市有关农村土地政策,依法加强对土地流转工作的管理,妥善处理农民土地上访和纠纷,维护农村的稳定。
4、抓好新农村建设试点。重点要做到“六抓”:一是抓产业提升。试点村镇要结合自身实际,确定和发展一个以上主导产品和主导产业。二是抓农民素质提高。针对生产发展和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需要开展培训,努力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三是抓环境整治。结合开展农村爱国卫生运动和春季植树造林活动,集中开展以“四旁”绿化和“四清”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环境整治月活动。四是抓村村通工程实施。到年末,试点村的道路和村屯内主要街路要实现全部硬化。五是抓精神文明创建。各试点村都要力争进入市县两级文明村行列,文明户要占农户总数的70%以上。六是抓基层组织建设。通过加强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和村委会的建设主导作用。
(二)关于牧业工作
2006年,全市牧业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一是牧业经济发展出现好形势。预计2006年全市牧业总产值实现79亿元,同比增长10.8%。全市生猪、肉牛、奶牛、家禽养殖规模继续扩大,生猪、家禽饲养量同比增长在10%以上。肉、蛋、奶总产量同比分别增长9.3%、1.9%和3.19%。二是牧业大项目及标准化基地建设速度加快。去年全市投资千万元以上的新建、续建、扩建牧业项目达到34个,新建市级以上牧业小区169个,新发展牧业经济强乡12个。三是动物疫病防控及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全市规模户、牧业小区重大疫病免疫率均达到100%,确保了连续两年全市无重大动物疫情发生。畜禽群体质量明显提高。生猪和肉牛三元杂交率分别达到90%和50 %以上。
但也必须看到,我市牧业经济还存在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大项目少,基础设施薄弱,投入不足等突出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有针对性地努力加以改变。
2007年,要把发展现代牧业作为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举措,摆到优先发展的位置,围绕省里提出的“粮变肉”等“六大工程”,加快建设加工型、集约型、精品型、特种型、循环型、合作型等“六型牧业”,努力实现大项目建设、畜禽发展总量和畜禽饲养方式转变的新突破,努力构建具有我市特色的现代牧业新格局。
主要发展目标是:全市牧业总产值要达到92亿元,比上年增长16.5%。人均牧业收入比上年增长15.6%。全市生猪饲养量发展到688万头,肉牛363万头,奶牛存栏量3.66万头,家禽饲养量1.79亿只,分别同比增长13.2%、17.4%、10.9%和16.2%。肉、蛋、奶总产量分别达到80万吨、24.5万吨和10.8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2.7%、16.7%和16%。
重点要抓好以下五项工作:
1、抓好牧业大项目建设。围绕生猪、肉牛、奶牛、肉鸡、蛋鸡、鹅、獭兔、蜂、鹿、貂等10大品种,分四个层面,抓好投资千万元以上的40个牧业较大项目的开发和建设。一是抓好2000万只肉鸡、200万只鹅屠宰加工等10个续建、扩建牧业项目建设,实现当年投产。二是抓好200万头生猪屠宰加工项目、2000万只肉鸡屠宰加工项目和10万吨饲料加工项目等10个新建牧业项目建设,力争年内尽早开工或竣工。三是加大项目招商力度,力争新引进或签订协议项目达到10个以上。四是不断扩大项目储备库,全市新储备牧业较大项目达到10个以上。
2、抓好畜禽饲养方式转变。2007年全市要新建精品牧业小区33个,规模化生产畜禽的比重达到77%以上,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要着力研究解决小区建设资金和小区建设用地的途径和措施;积极推行人畜分离的饲养模式;继续加大粗饲料开发力度,加快青贮饲料等粗饲料加工技术的推广,扩大优质饲草和饲料作物种植面积,为舍饲圈养提供饲料来源。
3、抓好畜禽标准化生产。要加快建立畜牧业标准化生产体系、检测体系和质量监控体系,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要积极组织畜禽养殖企业、专业养殖大户及加工企业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畜产品的资格认证工作;要强化对兽药、饲料等投入品的市场监管工作,确保质量安全;要加快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力争年内新建5个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
4、抓好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工作。要积极开展奶牛胚胎移植和猪、鸡、经济动物人工授精技术的应用,普及全价平衡日粮饲喂技术,提高新技术应用水平;要加快引进推广安格斯、夏洛来等优质肉牛品种,加快畜禽改良步伐,全市生猪三元杂交率、肉牛三元杂交率分别达到92%和55%以上;要依法加强种畜禽管理,进一步规范种畜禽的生产经营行为,全面加强种源生产基地建设。
5、抓好动物防疫工作。各级政府一定要把无规定疫病区建设和防疫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各级领导要亲自部署,亲自调度,层层落实工作责任制,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基层,落实到人头;要加大重大动物疫病的强制免疫工作力度,以春秋两次集中防疫为重点,坚持“政府保密度、牧业部门保质量”的原则,组织人员包村、包屯、包户,确保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免疫率达到100%,抗体监测合格率达到88%以上。城区口蹄疫和散养禽只禽流感疫苗费用需要地方承担的20%和50%部分,由市和区财政各承担50%,各城区要保证资金足额到位。各县(市)也要按照国家和省政府的要求,落实好口蹄疫疫苗地方承担的20%和散养禽只禽流感地方承担的50%的疫苗费用,要继续实行动物防疫风险抵押金制度,为全面做好免疫工作提供保障;要加大动物检疫工作力度,进一步强化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严格履行动物检疫、检验操作规程,确保检疫出证、持证率达到100%,免疫耳标回收率达到100%;要加强动物卫生监督工作。加大对饲养、加工、运输、贮藏、经营等环节监督检查力度,加强动物及动物产品交易市场的监管,严厉打击逃避免疫、检疫和运输、加工、贩卖病死动物及其产品的违法行为,强化对市场流通、内外调运的动物及其产品的规范管理,阻断染疫病害动物及其产品的流通渠道。
(三)关于林业工作
2006年,全市林业工作取得了扎实的成效。一是完成更新造林及低质低产林改造1600公顷,退耕还林613公顷,绿色通道工程绿化324公顷,义务植树505万株。“三个百万亩”工程完成改培速生丰产林838公顷,新造红松经济林759公顷。二是森林防火工作取得了全市无火警的好成绩,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三是推广林业新技术20项,林业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四是组织了“绿色风暴”打击专项行动,查处各类毁林案件7000余起,积极开展日本松干蚧专项治理,获得国家唯一一个“全国爱鸟护鸟文明城市”荣誉称号。
2007年,全市林业工作要大力推进林业改革开放,发挥林业政策和资源优势,实施六大工程建设,努力发展生态林业,振兴林业产业。实现林业产值5.2亿元,争取林业项目建设投资1.18亿元,木材深加工项目产值8000万元,利用森林资源开发多种经营项目产值5461万元,更新改造造林1000公顷,县(市)城新增绿地17万平方米,绿化村屯135个,完成绿色通道工程332公顷。
重点工作任务有四项:
1、积极推进林业生态建设。实施公益林保护工程,对国家重点公益林实施禁伐、限伐,采取封育和营造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等方式,增加公益林区的森林植被;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强化管理、兑现政策、确权发证,加大对退耕还林地块的管护,防止复耕问题的发生;实施封山育林工程,对江河流域、岩石裸露和采伐迹地、疏林地、灌丛地及有更新能力的荒山荒地进行全面封育。
2、大力开发林业产业。实施三个“百万亩”工程,加大红松纯林改造力度,建立红松种源基地和红松专业育苗苗圃;推广人参、灵芝、西洋参等中草药材的种植,增加林业职工和林区农民的依林收入;加大对低质次生林改造培育,加快森林资源的培育。充分利用朱雀山等四个国家森林公园及蛟河红叶谷等旅游资源,大力开发森林旅游产业,把森林旅游产业作为带动第三产业发展的骨干项目。大力发展林蛙系列产品加工和木材加工业,扶持重点企业逐步扩大规模,提高经济效益。
3、强化森林资源管护。健全和完善领导干部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责任制度,把“地方各级政府主要领导保护森林资源第一责任人制度”落到实处。借国家组织实施“森林绿盾”行动的契机,继续保持对毁林犯罪行为的高压打击态势。强化野外火源管理,消除各种森林火灾隐患,加大重点火险区的综合治理力度,提高防扑火能力。抓好以治理日本松干蚧为重点的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
4、深化林权制度改革。要积极争取林权改革试点。在此基础上,认真搞好调查研究,对全市林权的确权情况进行一次全面调查,摸清林木权属的基本情况,明确生态林和商品林的数量及分布,将国有商品林和集体林划入林权制度改革范畴。要全面强化宣传引导,形成强有力的浓厚氛围,积极稳妥地推进林权制度改革。
(四)关于水利工作
2006年,全市水利事业得到较快发展。一是重点项目扎实推进。全市完成水利固定资产投资3.75亿元,城市防洪亚行贷款项目等重点工程完成了年度投资任务。二是强化了防汛工作,确保了全市安全度汛。三是加快了水利经济发展。积极推进了松花湖拦网养鱼清理整治和渔业资源整合工作,全市实现水利经济产值3.17亿元,其中本级1.03亿,分别增长4.9%和4.5%,利润6700万元,其中市本级230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2%和9%。四是加大了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力度。全市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共完成2100项,累计投资5112万元。五是启动了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强化了“清水绿带”工程的管护,加大了水行政执法力度,水产技术推广、地方水电管理等项工作都取得了较好成效。
2007年,水利工作要向打造资源、生态、安全、灌溉、经济、法治“六大水利”的方向推进。主要以抓好“一江一湖”为重点,坚持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汛抗旱并举,着力推进项目建设和水利经济发展,进一步强化防汛抗旱工作,不断提升水利工作水平,切实增强水利服务的综合功能。
主要预期目标是: 全市水利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实施25项,完成投资4.2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全市水利经济产值实现3.45亿元,利润7500万元,分别增长8.7%、10.7%,其中市本级实现水利经济产值1.05亿元,利润2420万元,分别增长2.4%和4.1%。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完成2209项,累计投资5952万元。
主要任务有四项:
1、突出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市本级重点完成亚行贷款城市防洪工程的续建,计划完成投资6000万元;着手启动丰满大桥至温德河口城市防洪工程的前期工作,开工建设红旗至温德河口段工程,计划完成投资2000万元;永舒榆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计划完成投资1200万元;启动松花湖区水土保持生态项目建设,计划先期完成投资200万元;做好牤牛河回水段防洪工程和松花江右岸吉晖高速公路桥至九站铁路桥段防洪工程的规划。同时,还要指导抓好星星哨、亮甲山等重点项目的建设。
2、大力推进水利经济发展。重点是加快松花湖渔业经济发展。要积极推进松花湖渔业养殖捕捞清理整治计划,加大清理拦网养鱼的力度,研究制定科学的养殖规划和养殖模式。通过向社会公开拍卖水域经营权等形式,引进投资主体对松花湖渔业资源进行整体开发和利用,确保松花湖渔业的可持续发展。要加强渔业执法监督,确保湖区渔业生产安全。同时,要因地制宜地抓好各县(市)区渔业、水库旅游和水利风景区建设等水利经济的发展。
3、全力做好防汛抗旱工作。要切实落实防汛领导包保责任制和各项防汛措施,确保汛期安全度汛。要针对今年冬春雪少、蓄水不足的实际情况,着眼于抗旱保春灌,及早做好抗旱准备。
4、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建设。要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力度,特别是抓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建设,向高氟、高砷地方倾斜,计划完成投资510万元,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9处,受益人口1.48万人。此外,要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和“清水绿带”工程建管工作,加强松花江城区段的河道整治,进一步规范采砂行为。要进一步抓好水行政执法工作,提高依法治水管水能力,加强水资源、渔业生产、船舶渔港和水产品等的安全管理,做好水产技术推广和地方水电发展等项工作。
(五)关于粮食工作
2006年,粮食工作成效显著,一是依托粮食资源积极开展项目合作。与六合集团合作组建了吉林六和饲料加工企业,与中储粮吉林分公司合作成立了股份制粮食收储企业,与吉林燃料乙醇签订了年提供20万吨玉米原料的意向性协议。同时,积极推进玉米加工转化大项目建设。二是抓好企业经营,提高经济效益。去年,全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收购新粮110万吨, 占全社会收购量的58.1%,发挥了国有粮食经营主渠道作用。市直粮食收储企业实现利润1350万元。
2007年,全市粮食工作要朝着奋斗三年,实现粮食经营量、水稻优质品种订单量、粮食加工转化量、固定资产投资额和利税额五个翻番目标迈进。要加快推进粮食产业化,以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和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进一步完善粮食流通体制和转变粮食经营方式,提升粮食产业化水平、调控保障水平、企业盈利水平。
市直粮食系统主要预期目标:一是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确保市直粮食系统固定资产投资实现4000万元。二是收购新粮40万吨,经营量63万吨。三是积极组织加工销售,确保年粮食加工量达到12万吨。四是在今年减收增支的情况下要实现利税1000万元,力争实现1200万元。
重点工作有三项:
1、以项目建设、招商引资为主线,努力提升粮食产业化水平。积极谋划玉米深加工项目的合作,促进项目落地,保障原料用粮,实现互利共赢;继续搞好为粮食深加工企业的原料配套服务;运筹和实施市雾凇米业公司与中储粮新禾米业公司、吉粮集团米业公司的合作,通过整合资源、创新结构,推进雾凇米业改制重组,使其成为全省米业龙头老大,创全国知名品牌;加强粮食市场建设,着力抓好粮食综合批发市场建设,巩固提高粮食销区市场功能,开拓发展粮食产区市场功能。
2、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继续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一是规划设计以推进粮食产业化为目标的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和结构布局调整方案,稳妥规范地加以实施。通过改革达到优化粮食企业结构布局,整合粮食资源,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市场竞争力的目的。二是全面推进国有粮食附营企业和事业单位改革。力争年底前附营企业改革全面实现四个到位,同时要积极组织实施企业资产重组盘活工作,努力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通过企业改革,促进市场营销。积极做好新粮收购及销售工作,建立长期稳定的购销合作关系,提高购销企业经济效益,在“购得进,销得出,有效益”的原则下,科学决策,力争全面完成新粮收购计划,实现年度经营量指标和年度利税指标。
3、强化服务管理职能,加快对粮食流通秩序的监管。健全粮食流通监督检查体系,实现由粮食系统内行政管理到依法对全社会粮食流通实施管理的转变。加强国有粮食库存、收购质量检验和军粮供应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和监管工作。强化对粮食质量的监管质检工作,防止陈化粮流入口粮市场。
(六)关于供销社工作
2006年,供销社工作得到较大发展。一是引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迅速发展壮大。全市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1600个,农村经纪人发展到2万人,带动农户20万户,为农民实现收入6.2亿元。二是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取得进展。农资、再生资源、医药、日用工业品、农副产品、烟花爆竹等六大连锁经营服务网络体系基本建成,较好发挥了为农服务的作用。全市供销社系统实现利润1650万元,其中市直1586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2%和5.7%。
2007年,全市供销社工作要以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中心任务,坚持为“三农”服务,强化服务增功能,强壮企业增效益,推进体制、机制、业态创新,加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项目建设、市场体系建设,健全完善农业生产资料、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农村医药、日用工业品、烟花爆竹、农副产品等六大连锁网络建设,逐步构建起覆盖全市的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和以城市供销企业为龙头、连结广大农村的现代流通体系。
今年,供销系统要实现利润2000万元,其中市直190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1.2%和19.8%。市直属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要达到4000万元,比上年增长33.3%。
重点工作任务有四项:
1、促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以市场为导向,围绕主导产业、特色产品、龙头企业、农产品基地、订单农业,引导、带动农村经纪人、专业大户创办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达到1700个,经纪人达到2.05万人。
2、加强“六大”连锁经营服务网络建设。确定今年为全市供销社系统“网络建设年”,各级供销社要充分发挥所属企业优势,依托城市供销企业(市场),以乡镇网点为骨干,以村级网点为基础,以连锁配送为主要形式,着力打造农资等“六大”连锁经营服务网络,不断健全和完善农村现代流通体系。
3、加快直属企业和基层供销社的改革和发展。进一步完善社属企业改革,全面推进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社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坚持合作制和开放办社原则,采取组建股份合作社、专业合作社、能人领办、有限责任公司等多种形式,推进基层社改革,培育一批符合国家强社标准的基层社。
4、加大项目开发和招商引资力度。要围绕构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上项目。充分利用国家的有关政策,重点搞好农资连锁体系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要围绕市场改造和开发上项目。积极改造和开发专业批发市场和集贸市场,为广大农民提供良好的交易场所;要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上项目,抓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项目开发。
(七)关于气象工作
2006年,全市气象工作在防灾减灾等方面的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一是为农业生产提供气象服务。各农时环节及时发布气象信息等服务资料,圆满完成森林防火气象服务;二是多方筹措资金,完成70个加密自动气象监测站的建设;三是人工影响天气效果明显。共指挥作业147次,发射防雹炮弹3911发,有效遏制了冰雹灾害的发生,人工增雨有效地缓解了阶段性旱情;四是雷电灾害防御工作取得新成效。我市雷击人员死亡率下降70%,财产损失率下降30%。
2007年,全市气象工作要朝着建成结构合理、布局适当、功能齐备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和科技支撑保障系统的方向努力,逐步把“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理念落实到防灾减灾和建设新农村的实践之中,紧紧围绕我市经济发展和防灾减灾做好气象服务保障。重点做好以下四项工作:一是继续高质量完成全市49个加密自动气象监测站网任务。二是围绕新农村建设搞好服务。重点加强农业气象灾害预警,搞好人工增雨、防雹、防汛、森林防火和雷电灾害防御等项工作。各县(市)区要保证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所需经费。各地要针对雷击伤人事件发生较多的现象,在雷电发生区抓紧安装避雷装置,确保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三是以完善气象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提高气象综合服务能力,积极抓好农村气象服务通讯网络建设。四是以建立突发气象灾害预警应急机制为基础,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以水旱灾害和突发气象灾害为重点,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预警系统,提高突发气象灾害的应急响应能力,建设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气象服务系统,为防灾、抗灾、救灾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八)关于农业保险工作
2006年,农业保险工作在保障粮食安全、保护农民利益等方面发挥了较好作用。全市农险重点开办了玉米、水稻、大牲畜等16个品种的保险,参保农户达10万户,农业总保额2.6亿元,保险收入1320万元。一年来,发生农险损失案件3500起,理赔金额1000万元,稳定了农民的生产生活,维护了农村社会稳定。
今年,要力争使农业种植业保险达到10万公顷,保额4亿元,保费收入3200万元。要做好三项工作:
一是强化组织引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农业保险做为抗灾减灾、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性措施来抓,在资金上给予支持,工作上纳入日程,组织好农户的投保工作,解决农户参保率低的问题。
二是加大工作力度。各级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要协助做好农险的宣传,积极落实地方财政补贴,调动农民参保积极性,扩大参保规模。
三是探索农业保险的运行机制。扩大农业保险试点范围,争取更多的县区列入省级试点,并在承保、理赔、现场察勘等方面,形成一整套规范的业务流程,把农业保险工作逐步做大。
(九)关于农村妇女“双学双比”工作
2006年,全市农村妇女“双学双比”工作成效显著,被评为全国“双学双比”活动的先进单位。 2007年,农村妇女“双学双比”工作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中心任务,按照“五到农家”活动方案的规定,在全市深入开展“巾帼示范村”活动。实现创建10个市级、20个县级、30个乡镇级的“巾帼示范村”的目标。主要任务有四项:一是为农村妇女增收致富搭建平台。加快推进我市种、养、加等优势产业,全面提升“双学双比”的“妇”字号品牌基地,引导参赛妇女向农业标准化生产方向发展,拓宽致富渠道。继续开展农村妇女小额贷款促增收活动,贷款力争突破一个亿。二是提高组织化程度,引导更多的农村妇女领办或参与创办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三是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村妇女的发展能力。巩固、发展、壮大女科技带头人、女能人、女农民企业家、女经纪人队伍,带领农村妇女增收致富。四是利用典型示范引路,充分发挥女能人和示范基地的作用。重点培养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大户,发挥女能手的示范作用。同时,要抓好国家和省市级基地建设,加强“三八”绿色工程基地项目的管理。
二、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重点工作
当前特别是一季度,是全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起始阶段,对各项工作要提早谋划、落到实处、积极推进,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农业工作有四项
1、项目建设推进工作:制定产业化项目总体方案和 “二四四”工程实施方案,搞好任务的分解和落实,做好项目设计和包装。完善责任推进机制,组织开展好项目招商引资工作。去年结转的在建项目要完成投资9亿元。
2、备耕生产工作:要认真做好备耕生产的思想发动,立足于抗灾夺丰收,做到计划早安排、备耕早动手、各项措施早落实。要切实做好资金、种子、化肥、农药和农膜的准备工作,做到物资足、质量好、价格廉。要深入开展科技之冬、科技之春活动,通过办培训班、科普大集等,深入做好科技备耕工作。还要严格加强对农资市场的监管,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制售假冒伪劣农资产品的违法犯罪行为。
3、农村综合改革工作:要重点做好乡村债务化解工作的前期调查摸底,锁定债务,并积极探索相关配套措施。
4、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要对已开展的试点村镇组织好“回头看”,搞好阶段性总结,确定年度的目标和任务。同时,要做好扩面的准备工作,并向市和省搞好申报。还要搞好包保部门的调整,特别是要抓好确定扶持资金和组织制定规划及方案等各项措施的落实。
(二)牧业工作有两项
一是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要按“两包两保、六不漏”的规定,全面落实春防工作责任制,抓好春防所需疫苗等物资的储备,认真做好免疫注射、疫病监测和消毒等工作,3月底前要完成春防免疫任务的80%以上。特别是要高度重视对禽流感的防控工作,要强化有效措施,加大工作力度,确保我市不发生禽流感疫情。要组织开展节前动物卫生安全专项整治活动,加强对动物及动物产品各个环节的监管,严厉打击非法加工、经营病害肉行为,确保畜禽及其产品质量安全。
二是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各县(市)区要按照有关要求,加快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明确工作职能,充实健全工作机构。按照省、市、县机构设置相对应的原则,推进县(市)区畜牧兽医管理部门直属单位的改革。强化畜牧兽医的公共财政保障,确保经费及时到位。市本级及县(市)区的各项改革工作要力争于2月底前完成。
(三)林业工作有三项
1、森林资源管护工作:做好森林防火准备工作。在防火期到来之前,要对全市森林防火监测、预报和通讯设备进行维护,进一步完善专兼职扑火队伍建设。进入防火期后,组织开展好计划烧除工作。要严厉打击乱砍滥伐林木、乱侵滥占林地、乱捕滥猎野生动物以及侵犯林农合法权益的行为。开展爱鸟护鸟活动,加大对野生水禽的保护力度。
2、退耕还林、植树造林的前期工作:提前准备苗木资金等物资,确保春季植树造林工作顺利开展,加强退耕还林地块的管护,对原有的退耕还林地块进行自检,对于发生复耕的,责令责任人进行停耕还林。
3、冬季木材生产工作:遵循“严管林”的方针,切实提高木材生产各个环节的管理水平,严格执行木材生产计划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木材销售体制,形成完善的管理机制。
(四)水利工作有四项
1、组织协调完成城防亚行贷款项目的征地拆迁工作,制定年度施工计划,并做好开工前的准备。及时做好亚行项目温德河防洪工程前期工作,完成松花江右岸红旗至温德河口城防工程报批工作。
2、做好城防工程、灌区节水续建配套工程和农村人畜饮水工程等已竣工工程的验收、今年实施意见的制定和开工前的准备工作。
3、重点做好松花湖主江水域拍卖的有关工作。
4、协调有关部门在城区联合开展打击窃水、滥采地下水等执法大检查行动。
(五)粮食工作有两项
一是组织做好新粮收购工作:补充完善和正式签订与燃料乙醇公司的玉米供销协议。指导粮食企业履行协议,兑现落实去年的水稻收购订单,并力争更多掌控粮源。引导农民适时销售,安全保粮,增产增收,并及早做好今年水稻订单签订工作,积极探索专用玉米订单工作。
二是推进项目招商和企业改革工作:积极谋划玉米深加工项目的合作,促进项目落地,保障原料用粮,实现互利共赢。积极推进粮食批发市场招商建设,积极探索与中储公司、吉粮集团合作打造大米业龙头企业。根据项目建设布局,规划和确定粮食直属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和结构布局调整措施。
(六)供销社工作有三项。
1、制定“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竞赛意见”,完善连锁经营网络建设方案和企业改革方案,确定工作思路和任务,强化相关措施。
2、抓好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的连锁经营。实施农村和农民安全生产、放心消费工程,配合有关部门整顿规范农资市场,平抑农资价格,打击假冒伪劣农资商品等坑农害农行为,保护农民切身利益。
3、开展全市废旧收购网点清理整顿工作。抓好丰满区再生资源市场选址工作及昌邑、龙潭、船营三个再生资源市场的扩容扩建工作。
(七)气象工作有三项
1、搞好气象预报和气象信息服务,适时开展人工增雪作业,为亚冬会搞好服务。做好春节、元宵节期间的气象预报,为市民和游客出行搞好服务。
2、做好冬季可能发生的暴雪、寒潮、严寒等重大灾害性天气及道路结冰、大雾等次生灾害的预报和预警工作。
3、认真做好年景预报和春播服务工作。春耕前,各县(市)区要通过电视媒体把乡镇天气预报直接向广大农民播出。同时做好土壤墒情、水稻育种等农时环节的气象信息发布工作。
(八)农业保险工作有三项
1、抓好农业政策保险的试点。加大玉米、大豆、水稻保险工作力度。
2、开展农业生产生活、养殖业龙头企业等方面新的涉农保险险种业务。
3、结合新农村建设,探索农业政策性保险与抗旱、防涝、防雹、防治病虫害等抗灾、防灾、减灾自救相结合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