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政府信息公开专栏 >> 吉林市农业农村局 >> 政府信息公开基础平台

索  引 号: 013513489/2011-09681
分  类: 综合政务(其他) ; 公告
发文机关: 吉林市农业农村局
成文日期: 2011年06月30日
标      题: 吉林市农委2010年工作总结及2011年工作安排
发文字号:
发布日期: 2011年06月30日
索  引 号: 013513489/2011-09681 分  类: 综合政务(其他) ; 公告
发文机关: 吉林市农业农村局 成文日期: 2011年06月30日
标      题: 吉林市农委2010年工作总结及2011年工作安排
发文字号: 发布日期: 2011年06月30日

    2010年,全市上下认真落实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三化”统筹发展的具体要求,在特大洪灾的严峻考验下,攻坚克难,务实重行,推进了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平稳增长。全市一产增加值预计实现177亿元,增长4.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实现6300元的预期目标,增长10%。 

    一、基本工作总结

    强化综合推动措施,农业产业进一步发展。粮食生产再获丰收。针对今春雨雪多、气温低、化冻迟、回暖慢等历史罕见的异常气象情况,我市积极组织专家、科技推广人员深入田间农户,采取垄侧保墒、农机作业等措施,加快春耕进度,按时限完成了旱田播种和水田插秧。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达到63万公顷,优质粮食播种面积占91%以上。针对恢复灾后粮食生产,及时采取了排涝、促早熟、防早霜和绝收地块深松整地等六项措施,为确保粮食丰收和明年农业生产打下了良好基础。全市粮食产量预计可达到84亿斤,按省统计数据,比上年增加11亿斤,比年初预期目标减少6亿斤。特产业稳步发展。发展蔬菜种植面积达3万公顷,其中棚膜面积300公顷;黑木耳7亿袋;中药材2万公顷;果树面积3.1万公顷。建设了9个特色农产品示范园区,其中国家级示范园区2个,省级示范园区2个,市级示范园区5个。争取和落实省棚膜蔬菜、林蛙、人参产业专项资金300多万元,有利促进了我市园艺特产业的发展。同时,为加快灾后生产恢复工作,争取省补贴资金342万元,用于补贴修复棚室1965栋、毁种蔬菜7520亩。新增“一村一品”专业村15个,累计达155个。新增“三品”标识15个,累计达到175个。全市特产业预计实现产值63亿元,实现全年预期目标。

    不断加强基础建设,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农机化水平快速提高。全市新增农机总动力31.1万千瓦,超计划3.6%,累计达到285.1万千瓦,综合农机化水平达到65%,。争取国家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273亿元,购置农机具33914台(套),有27256户农民受益。农业信息工作不断发展。新建设乡镇农村信息服务站7个,累计达到85个(含村街道);新建村级信息服务站30个,累计达到850个,为农民持续增收拓宽了信息渠道。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市本级和5个县(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中心建设进程加快。新增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标识15个,累计达到175个。农村能源建设快速发展。组织实施沼气建设“1251工程”, 目前建成农村户用沼气池4235座,超出计划数235座,沼气池的使用率达到95%。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业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取得突破。全市15个3000万元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开工建设,总投资20.9亿元,已完成投资8.1亿元。吉林汇源食品饮料、正大永吉实业公司等37项省级以上龙头企业技改扩建项目全面开工建设,计划投资13.2亿元,完成投资8.2亿元。建成万昌和缸窑2个粮食加工转化示范乡镇,粮食加工转化率达到100%。龙头企业升级晋位取得新成果。吉林市红阳饲料、吉林得利斯食品有限公司等9户企业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企业融资取得新成效。争取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贷款贴息1180万元,促进了企业发展。同时,举办银企(农户)对接会,搭建融资平台。通过努力,市建行向6户农产品加工企业发放贷款2.2亿元,为227户种粮大户发放贷款7488万元,为56个养殖大户发放贷款4775万元。全年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预计实现233亿元,增长21%。其中,销售收入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21户。

    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步伐,农民素质进一步提高。农业技术推广取得成果。重点推广了测土配方施肥、生物防螟、地膜覆盖、农田灭鼠、等离子种子处理、超级稻综合栽培、旱田垄侧保墒栽培等12项新技术。全市推广农业先进实用技术52项,落实推广面积60万公顷,提高了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通过“阳光工程”、“春风工程”、农民创业培训、科技大集等适用技术培训,培训农民70万人次,广大农民的科技素质得到提高。全市转移农村劳动力近50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45亿多元。

    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农民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80个,比年初预期增加134个,累计达到700个。农村土地流转管理制度不断健全。全市建立了1个县(市)、40个乡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中心,432个村成立了村级土地流转服务站。全市1384个村都发生了土地流转,流转农户4.8万户,占总户数的9.2%;流转面积4.56万公顷,占承包耕地总面积的9.34%。农业保险工作扎实推进。全市农业保险试点已扩展到所有县(市)区,参保农户达到18.7万户,参保面积占二轮土地承包面积的50%,是上年的1.7倍,农业抗风险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强化城乡统筹发展,新农村建设进程进一步加快。全面完成了10个社会主义新农村“样板村”建设任务。一年来,全市“示范村”共谋划项目1215个,总投资规模达到21.6亿元。其中:10个“样板村”规划建设项目121个,其中经济发展项目24个,基础设施项目49个,公益事业项目23个,环境整治项目25个。157个“示范村”规划建设项目1094个,总投资14.9亿元。目前,“样板村”项目建设基本完成,“示范村”的大部分项目都已开工建设。通过新农村建设,全市农村各项事业取了长足进步。

    存在的问题。一是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总量不足,投资结构不尽合理,抗灾能力不强的问题依然突出。二是农业发展方式尚未根本转变。农业产业结构依然不够优化,农业市场化、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业生产效益较低。三是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仍然不强。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资源优势尚未完全转化为产业和产品优势。龙头企业缺乏规模档次,主导产业链条短,科技含量偏低。四是农民增收的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通过城镇化、产业化带动农民增收的能力较弱,农民转移就业的途径比较有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继续扩大趋势。

    二、2011年工作初步安排意见

    (一)基本思路:以长吉一体化发展为契机,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三化”统筹发展,深入实施“三动”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不断壮大产业基地,积极培育各具特色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稳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力,提高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发展任务:按照集中投入、重点突破、示范引领,加速发展吉林特色现代农业的思路,重点抓好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建设10个万公顷优质玉米基地、6个万公顷优质水稻基地、4个千公顷优质大豆基地、2个粮食加工转化示范乡镇、3个市级蔬菜生产基地和5个特产示范园区。

主要预期指标:2011年,全市一产增加值预计实现186亿元,增长5%。正常年景下,全市粮食产量稳定在90亿斤,比2010年增加6亿斤;园艺特产业总产值70亿元,增长11% ;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282亿元,增长2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30元,增长10%。

    (三)主要措施

    1、粮食生产。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63万公顷以上,优质粮食播种面积占粮食总播种面积的91%以上。按照品种专用化、布局区域化、种植科技化、生产标准化、作业机械化要求,通过推广高产品种、实用技术和提高农业机械化综合作业水平、防灾减灾等综合措施,正常年景下,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在90亿斤阶段水平。一是抓好优质粮食基地建设。重点发展绿色水稻、专用玉米和高油大豆。水稻生产,突出抓好以中新食品区,永吉县万昌,舒兰市白旗、法特、平安,昌邑区桦皮厂、孤店子为主的6个万公顷优质水稻基地建设,全市种植面积稳定在16万公顷以上,优质水稻播种面积达到100%;玉米生产,突出抓好永吉县一拉溪、船营区搜登站,舒兰市白旗、溪河、法特等10个万公顷玉米基地建设,全市种植面积达到38万公顷,高淀粉、高角质、高油和糯玉米的种植面积占玉米总播种面积的92%;大豆生产,突出抓好蛟河市漂河、新站,舒兰市新安、小城等4个千公顷优质大豆基地建设,全市种植面积稳定在7万公顷左右,优质大豆占大豆播种面积的100%。二是大力推广先进技术。按照技术集成化要求,加快良种繁育工作,引导种子企业与科研单位联合,抓紧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农作物品种。重点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生物防螟、农田灭鼠、等离子种子处理、超级稻综合栽培、旱田垄侧保墒栽培等新技术,其中测土配方施肥推广面积61万公顷,生物防螟面积11.2万公顷、农田灭鼠面积16.6万公顷、等离子种子处理面积24.4万公顷、超级稻综合栽培面积4.5万公顷、旱田垄侧保墒栽培面积13万公顷。三是实施粮食高产攻关。开展国家和省级粮油高产创建活动,重点抓好农业部和省政府落实我市永吉县万昌镇水稻万亩高产示范田、舒兰市朝阳镇玉米万亩高产示范田等35个粮油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田。抓好我市9个粮油百亩高产攻关示范田,即永吉县万昌镇玉华村、舒兰市白旗镇岗子村、丰满区前二道乡等3个水稻百亩攻关田;磐石市烟筒山镇解放村、桦甸市金沙乡民隆村、船营区大绥河镇安家村、昌邑区孤店子镇张家店村、龙潭区乌拉街北兰村等5个玉米百亩高产攻关田以及蛟河市新站镇新站村大豆百亩高产攻关田。通过政技物结合、农机农艺结合、攻关示范结合,使粮油高产攻关示范田实现玉米单产28800斤/公顷,水稻单产25500斤/公顷,大豆单产8550斤/公顷。由此带动全市粮食平均单产大幅度提升。

    2、园艺特产业发展。以丰富城乡居民“菜篮子”,壮大产业基地建设示范园区为主要任务,加快发展园艺特产业。一是加快蔬菜生产基地建设。重点建设永吉县口前镇镇西棚膜蔬菜生产基地、船营区搜登站镇德胜棚膜蔬菜生产基地和龙潭区江密峰镇塘坊棚膜蔬菜生产基地等3个百公顷市级蔬菜生产基地。建设温室、大棚共计2000栋,总面积120公顷。同时,积极建设舒兰市朝阳镇、磐石市宝山乡、蛟河市河南街道、桦甸市永吉街道等4个县级“百栋棚膜蔬菜基地”。2011年,全市蔬菜面积稳定在3.2万公顷,其中,棚膜面积达到3000公顷。通过打造蔬菜供应基地,努力实现我市蔬菜三季供应向四季供应转变,满足全市城乡居民需求。二是打造园艺特产示范园区。重点抓好桦甸市二道甸子国家级野山参标准化示范园区、蛟河市黄松甸国家级标准化黑木耳种植示范园区、磐石市取柴河镇滑子蘑示范园区、永吉县西阳镇罗圈沟葡萄生产示范园区和蛟河市新站镇山葡萄生产示范园区等5个示范园区建设。特别要抓住省实施人参产业振兴计划的有利时机,加大对人参产业的扶持力度。在抓好桦甸市二道甸子国家级野山参标准化示范园区建设的基础上,抓好桦甸市桦郊乡、舒兰市新安乡等7个林下参标准化基地和蛟河市前进乡等2个园参标准化基地建设,带动五味子、贝母等其它中药材基地发展。2011年全市山参面积达到1万公顷,园参面积300公顷,黑木耳9亿袋,灵芝900万椴,滑子蘑180万平方米,果品种植面积3万公顷。

    3、农业产业化建设。以区域特色化、集群化为方向,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农产品的深度加工和转化增值。重点是增加经济总量,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集中区建设,延长产业链条,打造从田间到餐桌的特色农产品。一是全力抓好粮食、畜产品和长白山特产品精深加工转化。粮食加工转化。玉米加工重点建设燃料乙醇、博大公司、凯赛公司玉米深加工等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大项目;建设福源馆玉米食品、吉粮集团玉米饮料等高科技项目;建设正大永吉、红阳和大龙等饲料加工万吨以上项目;抓好吉林大高粱、长白山湖等酿酒企业扩能项目建设。水稻加工重点建设东福米业、绿孚米业、益海嘉里、普康公司、万昌米业等一批加工规模3万吨以上的项目。大豆加工重点建设豆制品、江城牌酱油等扩能项目。2011年,全市玉米综合加工转化实现260万吨,水稻综合加工转化实现70万吨,大豆综合加工转化实现20万吨。同时,积极推进“粮食加工转化示范乡镇”建设。2011年,再建成昌邑区孤店子镇、舒兰市平安镇等2个“粮食加工转化示范乡镇”。畜产品加工转化。肉牛加工重点建设天一牧业公司高档肉牛加工项目,重点扩建宝信清真、蛟龙食品等肉牛屠宰加工项目。奶制品加工重点建设广泽乳业、春光乳品等项目。生猪加工重点建设得利斯300万头猪屠宰加工、雨润集团磐石宏润食品有限公司生猪屠宰加工项目。家禽加工重点建设舒兰福润禽业、九江潮禽业、天茂禽业等千万只以上肉鸡屠宰加工项目。长白山特产品加工转化。食用菌加工重点建设蛟河黑尊、东北虎双孢菇等项目。人参加工重点抓好东北虎药业、隆泰药业、长白山药业、韩边外野山参公司等生产加工企业,以此带动全市中草药材加工业的发展。林蛙油加工,大力扶持泰信达、蛙王等林蛙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林产品加工重点建设吉东木业、玲珑家具等75户木材加工企业,突出发展强化地板、中高密度板、实木家俱等产品,带动林产品加工业。二是推进龙头企业升级晋位。积极组织农产品加工企业申报市级以上龙头企业, 2011年,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总数达到170户,比2010年增加20户。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46户,比2010年增加5户。三是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发挥自身优势,增强创新能力,促进产业升级。新建续建20个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重点项目。 2011年,全市销售收入3000万元以上的企业达到100户以上,比2010年增加16户。其中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加工企业达到25户以上。

    4、农业基础建设。一是提高农业水利化水平。抓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抗御灾害的能力。重点抓好水毁水利设施的恢复和重建工作,切实保障农业生产需要。二是提高农机化水平。落实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推动全市农机化快速发展。2011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320万千瓦,新增36万千瓦;农机化综合作业水平达到66%。同时发展农机合作社20个,建立农机维修点10个。三是提高农业标准化水平。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市场竞争力为核心,规范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充分发挥示范区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建设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4个,新增“三品一标”10个。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和监督检测制度,建立应急预警机制,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市本级和五县(市)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全部建成投入使用。四是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扩大农村信息网络服务进村入户的覆盖面,提高信息技术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服务水平。新建信息服务站100个,全市村级覆盖率75%。五是加快农村新能源建设。2011年,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5000座,累计达到2.5万座,建设生态型沼气示范村6个。六是加快标准粮田建设。按照省统一安排,重点抓好永吉县黄榆乡、舒兰市平安镇、磐石市红旗岭镇和富太乡、桦甸市八道河子镇和金沙乡、蛟河市天北镇等8000公顷标准粮田建设。采取得力措施,尽快恢复水毁耕地生产能力。对水冲农田增施农家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同时,积极开展秋季机械深松整地。

    5、农村综合改革。一是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加强监管,健全体系,搞好服务,在依法自愿有偿流转的基础上,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2011年,全市78个乡镇全部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流转土地争取达到总承包面积的10%以上,推动农业生产规模化发展。二是积极引导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政府引导、典型引路、政策扶持、规范运作”的工作思路,本着“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引导农民在生产、流通、加工、服务和消费等领域,2011年,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00个,累计达到900个,进一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三是加快农村金融改革。支持金融部门拓展涉农业务,完善运行机制,创新金融产品。大力培育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每个县(市)区发展一个为“三农”服务的新型金融组织,解决“三农”资金短缺问题。继续抓好农业保险工作,2011年,农作物参保率占二轮承包面积的60%以上。

    6、新农村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坚持“产业园区化、居住社区化、土地集约化、农民合作化”建设方向,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一是重点抓好布局规划。围绕“长吉一体化”在吉林市北部新区和吉长南、北两条公路线40个村中,重点规划建设龙潭区金珠乡等2个“集中居住示范村”;在吉林市及五个县级城市周边200个村中,规划建设丰满区江南乡永庆村等5个“社区化示范村”;在主要公路线、铁路线、旅游线路周边200个村中,规划建设磐石市取柴河镇王家村等5个“环境整治示范村”;结合灾后重建,在永吉县、桦甸市和丰满区合村并屯、规划建设4个“集中新建示范村”;规划建设舒兰市新安乡联合村等5个“改造提升示范村”;依托产业、民俗、文化、旅游等特色资源,规划建设龙潭区乌拉街镇阿拉底村等5个“特色示范村”。二是加快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到2011年,10个村年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0万元以上;20个村达到30万元以上;30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从2011年起,市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每年投入不少于5000万元,并按10%的比例逐年增加投入。各县(市)区专项资金投入按市级专项资金规模1:1配套。每年带动其它社会资金投入10亿元。新农村示范村实现农村道路、通讯、饮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屯屯通、户户通,消灭泥草房,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四是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放开户籍管理,引导和鼓励农村居民向城镇和城市转移,实现人口自由居住,同时加快就业、住房、养老、医疗、教育等配套改革,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新农村示范村的农民社保、新农合参保率达到100%。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农民低保和五保应保尽保。免费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农民实现充分就业。五是突出整治村屯环境。大力推行“四清、四改、两化”农村环境综合治理行动,新农村示范村100%达省级新农村环境建设标准。全部示范村都建立起农村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提升村”环境卫生状况明显提高。六是积极培育文明风尚。深入开展“三新”文明新村创建工程和“平安村屯”创建活动,培育新农民、倡导新风尚、发展新文化,示范村实现无刑事案件、无越级上访、无邪教、无重大火灾事故,形成家庭和睦、邻里亲善、民风淳朴、社会和谐的农村新风尚。新农村示范村“文明新村”“平安村屯”和创建合格率达到100%。七是全面推进民主管理。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和基层党的建设,规范和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全面推行“四议两公开一监督”议事规则。健全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制度,新农村示范村“三资”规范管理合格率100%。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三项工程”,切实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两委班子满意率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