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013513489/2016-08720 |
分 类: | 综合政务(其他) ; 意见 |
发文机关: | 吉林市农业农村局 |
成文日期: | 2016年02月16日 |
标 题: | 关于2016年全市种植业结构调整工作安排意见 |
发文字号: | 吉市农发〔2016〕8号 |
发布日期: | 2016年02月16日 |
索 引 号: | 013513489/2016-08720 | 分 类: | 综合政务(其他) ; 意见 |
发文机关: | 吉林市农业农村局 | 成文日期: | 2016年02月16日 |
标 题: | 关于2016年全市种植业结构调整工作安排意见 | ||
发文字号: | 吉市农发〔2016〕8号 | 发布日期: | 2016年02月16日 |
关于2016年全市 种植业结构调整工作安排意见
为深入贯彻中央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战略部署,以及省农委《2016年全省种植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推进我市种植业结构优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十三五”种植业发展良好开局,制定以下指导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按照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要求,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尊重农民意愿为前提,宜粮则粮、宜特则特、宜饲则饲,进一步优化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牧业结合、种养加一体、产业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探索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二)基本原则。推进全市普通玉米调减,做到五个结合。一是与加快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相结合。紧紧依托合作社、家庭农场和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不断提高规模化经营水平和效益。二是与推进规模化养殖业相结合。积极发展青贮玉米和饲草作物,构建起农牧业结合的新型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三是与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相结合。建设果蔬、芦笋等十大特色产业。四是与水利工程建设相结合。充分发挥高效灌溉设施优势,挖掘水利设施潜力,发展高效经济作物和水稻生产。五是与生态环境恢复相结合。建设人参、中药材、信用菌和休闲旅游农业等产业。
(三)目标任务。 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64.5万公顷以上,加快推进良种、良机、良法配套技术推广,稳步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在正常年景下粮食产量稳定在110亿斤段水平。
总的调整目标是:“三增两稳一减少”三增即增加水稻面积、经济作物面积、饲料玉米面积(鲜食);两稳即稳定杂粮杂豆和薯类面积;一减即减产少籽粒玉米。2016年全市调减籽粒玉米面积10万亩。
玉米生产:扩大青贮玉米,适应市场发展鲜食玉米。2016年鲜食玉米达到1.5万公顷,青黄贮秸秆达到120万吨。
水稻生产:稳步增加种植面积,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实施品牌战略,提升水稻核心区产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2016年全市水稻面积力争达到15万公顷以上。
大豆生产:稳定优质大豆种植面积,提升品质,主推高油、高蛋白专用品种。2016年大豆面积力争达到2.3万公顷左右。
杂粮杂豆和薯类生产:以市场为导向,调优结构,推进加工转化,提质增效。2016年杂粮杂豆和薯类生产达到1.7万公顷左右。
二、工作重点
(一)着力挖掘粮食增长潜力。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加快推进高产技术普及化,稳步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实现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一是提高耕地产出能力。大力实施黑土地保护治理、高标准农田建设、全程机械化等重大工程,稳定提升粮食生产核心区产能。全年新增1.12万公顷以上。在水稻主产区有条件的地区继续实施旱改水,2016年实施223公顷以上。二是充分发挥良种增产潜力。大力推广“高效、高产、优质、多抗”品种,推动主推品种区域化布局,其中超级稻品种推广面积13万公顷以上。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田间工程、土地整理等项目,集中力量在两个先导区建设成“旱能灌、涝能排、田成方、路成行、土肥沃、功能全”的高标准口粮田,提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夯实粮食安全基础。进一步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通过水利设施建设、土地整理开发等措施,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步伐,使低产田变中产田,中产田变高产田,提高高产稳产田比重。
(二)积极推广粮食绿色增产增效模式。进一步调整优化种植模式,深入推进高产增效创建和增产模式攻关,促进种植业转型升级。一是科学轮作优化种植制度。在稳定粮食面积基础上,因地制宜开展科学轮作,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基础地力。积极发展青贮玉米和饲草作物,以养定种。建设优质杂粮杂豆基地,大力发展杂粮杂豆产业。充分发挥高效灌溉设施优势,挖掘水利设施潜力,发展高效经济作物和水稻生产。依托城市消费需求,大力推进休闲观光农业和蔬菜产业发展。二是推进农药化肥零增长行动。大力实施农药减量控害工程,推进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推广灯诱、色诱、性诱以及生物防治、生态控制、物理防控等绿色防控措施,提升植保专业服务水平,提升农药利用率。充分发挥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的示范带头作用,强化技术服务,大力发展配方肥、缓控释肥、生物有机肥等新型高效肥料,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促进精准施肥。因地制宜推进化肥机械深施、机械追肥、种肥同播、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改进施肥方式。三是集成推广一批绿色高产技术模式。以粮食高产增效创建、基层体系建设等项目为载体,突出绿色增产模式集成攻关,按照节种节水节肥节药的思路,围绕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等,切实加大技术攻关力度,根据不同生态地区、种植制度及栽培条件,推广普及水稻机插秧、精准施肥、病虫绿色防控等关键技术,示范带动大面积平衡增产。
(三)提升农业科技推广水平。加强农业基础性科研创新,在节本降耗、节水灌溉、农机装备、新型肥药、病虫防控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实用技术成果。一是加快推进种业科技创新。加大种子工程实施力度,以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为主体,创新育种方法和技术,改良育种材料,加快培育一批高产优质多抗适宜机收的突破性新品种,尽快在生产中试验示范推广。二是加快推进技术集成创新。加大高产创建的实施力度,着力推进绿色增产模式攻关,集成组装一批高产高效、资源节约、生态环保的技术模式,示范带动均衡增产和可持续发展。三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努力扩大重大增产增效技术覆盖面,突出抓好测土配方施肥、生物防治玉米螟、农田统一灭鼠、保护性耕作、水稻大棚育秧、盐碱地水稻高产栽培、机械深松等重大增产增效技术示范与推广。
(四)加快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强土地流转管理和服务,鼓励农户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及入股等形式流转承包地,引导土地向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主体流转,积极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一是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培育示范家庭农场,健全管理服务制度,加强示范引导,加强运营监测,现阶段重点支持土地经营规模100-300亩的农户家庭农场、50亩以上的家庭园艺场和种养结合的家庭农场。深入推进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创建,提升合作社运行质量,充分发挥内联农户、外联市场作用,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推进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转型升级,增强开拓市场和带动农民的能力,引导龙头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产业集团。积极鼓励和引导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产业企业发展壮大。二是大力推进社会化服务。鼓励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主体开展社会化服务,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大学生村官、种养大户、农机手等领办创办各类专业化服务组织,加快构建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三是积极探索推广规模经营模式。在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同时,积极发展专业合作型、统一服务型等适度规模经营,提升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认真总结地方涌现的规模经营模式,探索推行联耕联种、农田托管、“公司+基地+农民”等各具优势的规模经营模式。
(五)落实好国家补贴政策。认真完善和落实粮食补贴政策,新增粮食补贴要向粮食主产区倾斜,向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倾斜。不折不扣地落实国家实施的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农机补贴等政策,稳定增加农民收入。支持主要粮食作物的适度规模生产经营者,重点向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倾斜,体现“谁多种粮食,就优先支持谁”,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提高农业补贴政策效能。积极探索增施商品有机肥补贴试点,推动用地养地结合,实现可持续发展。
(六)大力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集成技术、节本增效、推动规模经营的重要作用。大力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制定科学合理的机械作业规范和农艺标准,将机械适应性作为科研育种、栽培模式推广的重要指标,着力解决水稻机插和玉米机收等突出问题,提高生产机械化水平。
三、保障措施
(一)加大宣传引导。及时准确发布信息,供应安全对路的优良品种,引导农民主动向名优产品调整,主动向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结合当前东北玉米新的临储政策,抓好宣传发动,广泛宣传相关政策,引导农民认识玉米结构调整必要性、迫切性,宣传农业调整的政策措施和市场、科技信息等,同时要及时挖掘各地涌现出的好做法、好经验、好典型,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网站等媒体,开展主题突出、形式多样的宣传报道,为结构调整营造良好氛围。
(二)加强指导服务。切实增强为农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根据玉米调减区域特点和种植结构变化,对玉米改大豆、玉米改杂粮、玉米改经济作物、籽粒改青贮、“旱改水”、玉米改饲料作物等不同情况,科学制定技术方案和技术模式,加快示范推广,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指导服务,妥善解决结构调整的技术问题,增强农技服务的针对性,指导做好结构调整。同时,搞好流通、加工、贮藏、金融、保险等服务,延长产业链条,促进农民增收益。
(三)强化组织领导。各级农业部门要站在全局高度,充分认识抓好当前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意义,主动作为,创新思路,狠抓落实。围绕农业发展新精神、新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将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乡(镇)、村,明确具体调减区域、调整作物种类和面积。加强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加大工作推进力度,形成工作合力,将结构调整工作落到实处。
吉林市农业委员会
2016年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