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政府信息公开专栏 >> 吉林市交通运输局 >> 政府信息公开基础平台

索  引 号: 1122020001351342XD/2010-07105
分  类: 规划计划 ; 其它
发文机关: 吉林市交通运输局
成文日期: 2010年05月12日
标      题: 吉林市十一五交通发展规划
发文字号:
发布日期: 2010年05月12日
索  引 号: 1122020001351342XD/2010-07105 分  类: 规划计划 ; 其它
发文机关: 吉林市交通运输局 成文日期: 2010年05月12日
标      题: 吉林市十一五交通发展规划
发文字号: 发布日期: 2010年05月12日
  第一篇   概述
  一、规划编制的背景及依据
  (一)、规划编制的背景
  宏观政治经济背景:党的“十六大”制定了“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改造”的发展战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又提出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发展理念和目标,确定了六个必须坚持的原则:“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与此相适应,我市未来五年确定了“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步伐,基本完成振兴老工业基地的任务;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努力实现全面、和谐、快速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工业城市和生态旅游城市”的发展目标。
  产业发展背景:“十五”期间,在国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以拉动内需的战略思想指导下,我市的交通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不断扩大,高等级公路和高等级路面建设在总量和总体水平上实现了重大突破,公路密度和通达深度全面提高,客货场站布局趋于合理,运力结构明显优化,现代物流业初步形成,交通运输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得到有效缓解。进一步优化交通运输网络,全面提升技术等级,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建设“和谐交通”成为“十一五”规划发展的主要任务。
  (二)、规划编制的依据
  国家发改委《关于做好2004年“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省交通厅《关于编报公路、水路、地方铁路交通“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市发改委《关于下发〈吉林市“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
  《吉林省“十一五”交通发展规划》
  《吉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吉林市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总体布局规划(2001—2020年)》
  《吉林市农村公路发展规划(2001―2030年)》。
  二、规划的范围和期限
  本规划为吉林市行政区域内公路、水路交通发展总体规划,期限为2006—2010年(即“十一五”规划)。
  三、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
  吉林市“十一五”及今后一段时期,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发展要服从、服务并适度超前于经济与社会发展,围绕党中央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发展战略和我市“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步伐,建设现代工业城市和生态旅游城市”的总体目标,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加快发展、建设“和谐交通”为理念,以发展交通先进生产力为中心任务,以建设综合交通、公共交通、智能交通为发展方向,以体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满足人民日益提高的交通需求为根本目的,立足现实,着眼未来,逐步实现交通运输现代化。
  四、规划编制的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原则。构筑现代化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创建快捷文明、安全舒适的交通运输环境,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出行条件,促进社会进步。
  (二)、坚持结构调整、优化交通网络布局,全面提升服务水平的原则。
  (三)、坚持建设与经营管理并重的原则,有效延长交通基础设施的使用周期,提高使用效率。
  (四)、坚持体制创新和科技进步相结合的原则。体制创新和科技进步是实现交通运输现代化的动力源泉。
  (五)、坚持城乡协调发展的原则。以吉林市为中心,带动中小城镇,以中小城镇带动广大农村,全面协调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六)、坚持因地制宜、远近结合、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
  (七)、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规划的制定要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出发,兼顾环境保护、节省能源和土地资源有效利用等要求,整合交通资源,促进交通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八)、坚持交通事业的发展服从、服务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并适度超前的原则。
  五、规划的主要内容
  (一)、“十五”规划执行情况及评价;
  (二)、“十一五”交通运输发展面临的形势;
  (三)、“十一五”交通运输发展思路与目标;
  (四)、“十一五”交通运输发展重点与计划安排;
  (五)、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的措施和对策;
  (六)、2020年规划设想。
  六、规划总目标
  按照“总量充分、功能完善、结构合理、运营灵便”的原则,紧紧围绕我市经济发展的总体部署,建立以吉林市区为中心,以国省干线和二松航道为骨架,以农村公路为依托的干支相交、环路相连、城乡相接、村村相通的交通格局。创建快捷文明、安全舒适的交通运输环境,推动我市交通运输一体化进程,逐步实现交通运输现代化。
  第二篇 “十五”规划执行情况回顾及评价
  “十五”是我市交通发展史上不平凡的五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交通厅的具体指导下,在各有关部门的全力配合下,经过交通系统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我市的交通工作紧紧抓住历史机遇,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公路管理和养护、公路和内河运输、交通行政执法和行业管理等各项工作实现了跨跃式发展,圆满地完成了规划任务。
  一、“十五”规划执行情况回顾
  (一)“十五”计划投资完成情况
  “十五”期间,全市交通建设计划投资608224万元,到2005年累计完成投资909640万元,完成计划投资的149%,比计划超额完成301416万元,其中:公路建设计划投资542121万元,实际完成809238万元,完成计划的149%;场站建设计划投资13281万元,实际完成14045万元,完成计划的106%;内河航运计划投资2822万元,实际完成2030万元,完成计划的72%;公路养护计划投资50000万元,实际完成84327万元,完成计划的169%(2001—2005年总投资完成情况见表1)。
  (二)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1、公路网建设情况
  “141”路网布局规划(1998—2002)和“3211”路网布局
  规划(2003—2007)实施后,我市公路建设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公路密度进一步提高,通达能力进一步增强。到2005年末,全市公路总里程8692.8公里,其中一级公路197.5公里;二级公路1276.2公里;三级公路1565.5公里;四级公路5512.9公里;等外公路140.7公里。公路网的通达密度为32.1公里/百平方公里,比“九五”末提高8.7公里,二级以上公路比率达到17%,比“九五”末提高了11个百分点。78个乡镇全部通达高等级路面,占乡镇总数的100%;1409个
  行政村中有1300个通达高等级路面,通达率为92.3%。吉林至永吉、舒兰实现一级公路连接,吉林至桦甸、磐石实现了二级以上公路连接,密切了中心城市与外县(市)的政治经济联系,加快了各经济区、产业区间的交流,有力地拉动和促进了全市社会经济的发展( 2001—2005年公路建设情况见表2)。
  2005年末,公路通车总里程按技术、行政等级及路面结构划分情况见图1、2、3(含长吉高速公路59公里)。
  2、内河航运建设情况
  2001年至2005年,根据吉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
  内河航运的需要,我市内河航运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丰满港码头已初步建设完成并投入运营。吉林(临江门)至陶赖昭航道疏浚工程即将开工建设,重开松花江水上航运业,将不再是我市的一个梦想。到2005年末,我市内河航运累计完成投资2030万元,航道总里程为407公里,维护性疏浚航
  道35公里,其通航保证率可达90%。
  3、场站建设情况
  “十五”期间,场站建设(改造)累计完成投资14045万元,建成6个货运站、4个县级客运站和6个乡镇客运站。货运基础设施基本形成了网状结点结构,为现代物流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客运站的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进一步改善了人民群众的出行条件。
  (三)、“十五”交通运输发展情况
  通过几年来的努力发展,吉林市已经初步形成了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五种运输方式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2005年公路运输完成客运量3560万人、客运周转量137290万人公里,同比分别增长2%;完成货运量3593万吨、货运周转量83026万吨公里,分别增长2%和3%。公路运输在五种运输方式中所占的市场份额不断提高,标志着公路运输市场竞争力日益增强。
  “十五”期间,我市的汽车保有辆不断上升,到2005年末,全市汽车保有量已达133898辆,比2000年末增加58998辆,其中载客汽车79424辆,高中档营运客车的比例达到98%,比2000年末提高61.2个百分点;客运线路1011条、64300公里,比2000年末增加400条、5800公里。营运线路和客货运输车辆增加的同时,运输企业由2000年末的461户减少至326户。公路运输组织化、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运力结构明显优化。
  (四)、“十五”规划养护生产完成情况
  “十五”期间我市的公路养护管理及养护生产以改革统领全局,实现了公路路况和公路管理体制改革的双丰收。2005年末,我市公路养护完成投资84327万元,完成公路改善大中修241.4公里;完成危桥加固维修改建74座。新增公路绿化里程679.3公里、公路绿化总里程达到6973.1公里。建成文明样板路634.5公里。全市专养路线好路率达到87.4%,干线公路好路率达到91.2%。
  按照国路民养的原则,我市在全省率先完成了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实现了公路养护的管养分离。全市6家公路管理段与所属养护道班分离,成立了6家专业公路养护公司,按照市场机制,实行养护生产招标投标制度。这一举措,全面提高了我市养护生产质量和生产效率,推进了养护生产市场化进程,为逐步实现养护生产的专业化、机械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十五”规划交通支持系统发展情况
  1、行业管理
  2001—2005年,通过出售、资产重组等方式完成了市客运公司等13户企业(其中:国有企业8户,集体企业5户)的改制工作,并完善了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工作
  2、交通科技、教育
  在交通科技方面,大力推广了SMA、粉煤灰、常低温混合料、新型除雪机等一批先进项目和设备,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提高了我市交通生产的科技含量。
  在教育培训方面,围绕几年来交通建设出现的新政策、新要求、新标准、新形式,积极打造学习型机关、营造学习氛围,共举办了各类培训班20期,培训干部职工3000人次。通过鼓励干部职工进修深造,交通专业人才比例不断上升,市局直属部门中具有高、中级职称人数分别达到49人和121人。
  3、安全生产
  本着“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管理理念,我市交通行业先后建立和完善了“安全生产工作制度”、“安全生产委员会(组)工作规则”、“消防安全管理办法”、“公路、水路、运输场站等行业消防突发事件处置预案”、“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及安全生产管理基础工作中的职工安全教育、培训、安全会议、安全生产检查等项工作制度和管理办法,实行了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和“责任追究制”。由于管理制度健全、安全措施落实到位,全行业安全生产形势稳定。消防安全、水上运输安全、公路施工安全等安全生产工作未发生死亡和重伤事故,旅客运输安全事故指标远远低于国家规定标准(交通部规定指标:百万公里肇事率7次,死亡4人;实际指标为:百万公里肇事率为2.5次,死亡0.6人)。
  二、“十五”时期交通运输业发展的总体评价
  “十五”期间,我市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交通工作,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抓住有利时机,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实现了交通建设跨越式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投资总规模实现了突破。“十五”期间,全市交通建设计划投资608224万元,累计完成投资909640万元,完成计划投资的149%,比计划超额完成301396万元。比“九五”期间增加投资62.8亿元。
  (二)、公路网通车总里程实现了突破。“十五”初期,全市公路总里程为6349.5公里,到2005年末达到8692.8公里,增加2343.3公里,增幅达36.9%。全市公路路网总框架初步形成,通行能力普遍提高。
  (三)、公路为社会运输的服务质量实现了突破。2000年底,全市二级以上公路378.6公里,仅占公路总里程的6.8%,到“十五”末,全市二级以上公路达1473.7公里,占公路总里程的17%,增加了1095.1公里,为社会提供了更加快捷、安全、舒适的交通运输环境。
  (四)、农村公路网的通达深度和通达水平实现了突破。2000年,全市乡镇油(水泥)路通达率为63%,行政村油(水泥)路通达率为23%,“十五”期间特别是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解决“三农”问题以后,我市充分利用了国家和省对农村公路建设的资金扶持政策,适时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步伐,五年累计新(改)建农村公路8000余公里,到2005年末,全市78个乡镇全部通达油(水泥)路,1409个行政村有1300个通达油(水泥)路,通达率分别达100%和92.3%,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使农民从泥泞中走了出来,极大的改变了农村的交通状况,活跃了农村经济。
  (五)、公路通达密度实现了突破,2000年末全市公路网密度为23.6 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到2005年末达到32.1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增加了8.5公里。
  (六)、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实现了突破,在全省率先完成了公路养护体制改革,为全省探索出了一条市场经济条件下“国路民养”的改革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