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乘客反映64线乘车难的情况说明
近日,有乘客反映64线高峰期间满载率高,乘车存在一定的困难,平峰时段发车间隔大,候车时间长。针对此问题,公交集团经深入研究,现作如下答复:
一、64线目前承担的功能已远远超出了最初的设计目的
64线于2010年2月开通,最初是作为客运站搬迁工程的一项配套公交运营方案,起到衔接岔路乡客运站与雾凇路客运站的目的,满足市民前往雾凇路客运站的出行需求,推动西山片区的发展。开线之初,64线仅配置了6台车辆,发车间隔为15-20分,在当时出行量较低的背景下,线路的单车次客流仅15人次,运营组织完全满足乘客的出行需求,为雾凇路客运站的启用起到了推进和保障的作用。然而随着西山片区的逐年发展,雾凇大路沿线桃源山庄、卢瓦尔小镇等十余处小区陆续建成,64线的客运量大幅增加,目前已达到日均近10000人次,是线路开通时的16倍,线路功能逐渐变为将乘客输送至吉林大街或吉林站西广场换乘枢纽。对此,我们不断地提升线路承载能力,将配车由6台增加至14台,发车间隔由15-20分缩短至5-10分,首末班发车时间由6:00至18:00延长至5:30至19:00,日均车次由40个增加至95个。但我们也意识到单一的增加线路运载能力并不能根本性解决问题,于是我们在去年10月份将58线调整为途经雾凇大路,使其与64线一同承载桃源山庄、卢瓦尔小镇等出行最为集中、问题最为突出区域的客运任务,有效解决了该区域乘客的乘车难题,近一年来几乎没有收到过乘客对增加车次、缩短发车间隔的建议,通过跟踪的客流调研情况来看,目前已经完全能够满足沿线居民的出行需求。
二、对于雾凇大路沿线的线网优化我们已有规划
虽然通过优化64线运营组织、调整58线线路走向已经解决了百姓出行的问题,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这只是暂时性的解决方案,面对西山片区日益增加的出行需求,这种调整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在雾凇大路沿途平峰客流量低、线路配车已经严重饱和的情况下,64线已经不具备继续增加运力的基本条件。而周边也没有符合条件的线路可以通过调整来辅助64线发挥客运功能。因此,必须结构性地全面优化该区域的线网,通过主干线与次干线、支线之间的搭配,来满足不断增长的出行需求。所以,我们整合西山片区已有的公交线网资源,根据西山居民主要围绕雾凇大路、吉林大街、解放大路、越山路进行出行的特点,规划了77环线,结合目前已有的130线、46线和31环线,形成“一横一纵,双环交融”的城市骨架线网格局,通过与其他线路紧密配合,形成动脉血管与毛细血管的衔接作用,利用对换乘功能的高效发挥,让居民高效前往各个区域。而网民提到的由中东开往东山的公交线路是一条指向性极强的公交线路,其功能相对单一,就目前而言,乘客通过乘坐57线、58线、61线等线路换乘31环线便可达到往来西山片区和东山片区的目的,该线路存在线路功能与线网功能重复的问题,根本上无法解决雾凇大路沿途乘车难的问题,存在一定的公交资源浪费的情况。所以,此方案将增加公交重复系数,对公交线网的总体运营造成负担。
三、公交场站资源无法满足支撑出行需求
目前,西山片区和东山片区尚未设置公交场站,64线等9条线路百余台车辆仅能借用雾凇路客运站旁边的空地停放,31环线等5条线路50台车辆只能在江南乡政府门前沿街停放。目前,雾凇路客运站停车场已经完全处于饱和状态,无法为新的公交线路提供运力支撑。而东山片区由于泽信吉府既将开盘入住,江南乡政府门前街路的车辆通行量和停放量将大幅增加,该区域将不具备公交线路始发站的设置条件,现有的线路也面临着即将迁移该区域的问题。所以,乘客提出的新线路从根本上就没有始发站作为依托,没有开通的基本条件。由此可以看出西山片区和东山片区没有公交场站的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公交线网的优化发展,已经难以满足乘客日益增长的出行需求。因此,建议相关部门大力推动公交场站的建设,一方面对能够辐射西山片区的珲春北街综合停车场加紧建设,使其尽早投入使用,为公交线网的优化、线路体量的增加奠定坚实基础,有效迎合西山片区不断增加的公交出行量;另一方面,虽然我们积极推动已规划的位于人民大剧院东侧的公交首末站尽快落地,使其成为东山片区公交线网的基本要素,但仍需要相关部门协助我们共同努力,使该场区早日建成,避免因没有停车条件造成公交线网整体迁移出东山片区,对东山片区的居民造成出行不便。
吉林市交通运输局
2019年1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