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731号委员提案的答复
委员您好:
您在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普及急救知识建立“社区第一响应人”应急机制的建议》(第731号提案)收悉,经认真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建立“社区第一响应人”机制,以社区网格、学校、单位、厂区、办公楼等人员集中地为社区单位的建议
开展应急救护培训是保护群众生命和健康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可以有效提高群众的防灾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为切实提高群众应急救护水平,我委按照工作安排和部署,每年定期举办“救护员(初级)培训班”,要求各县(市)区红十字会至少选派3人参加培训,由资深应急救护师详细地向学员讲授心肺复苏、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创伤救护、搬运、常见急症和意外伤害等救护技能,重点强化现场处置急重症遇险人员的能力和紧急自救能力,并进行现场实操指导,让每一位学员都能详细掌握自救互救常识。
理论学习后,通过考核的人员为其发放救护员证,通过专业的“急救员”培训与资质考试,让每个社区单位分布一定人数的“第一响应人”,能够在突发灾害事件后的第一时间指挥现场人员徒手或利用简单工具开展抢险救灾的人员。在专业救援救护人员到场之前,组织开展自救行为。
二、关于针对街道社区、学校、单位、厂区等定期举办普及应急急救知识和实操演练的培训活动的建议
市卫生健康委每年根据当年实际情况,广泛开展应急救护培训“五进”(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活动,内容包括运动创伤、心肺复苏、常见意外伤害处理等应急救护技能培训。吉林市红十字会走进吉林市森林消防支队,由市蓝天救援队中的红十字救护师资为消防队员们讲解在救援一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突发事故及伤害处理方法;船营区红十字会走进船营区政府机关,开展救护员(初级)培训,通过对各机关、事业单位的优秀业务骨干培训,有效地将应急救护知识传递回各相关单位;丰满区红十字会走进建华街道,为街道7个社区40名社区干部开展了救护培训;2023年5月,丰满区红十字会走进丰满区公安分局,并为机关干警开展了8学时的救护员(初级)培训课程;龙潭区红十字会联合龙潭区教育局组织开展11次应急救护培训班,为教师讲授应急救护知识。5月12日全国防灾减灾日龙潭区红十字会为江北百货大楼、江北公园和龙潭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投放三台自动体外除颤仪,在江北公园面向群众开展心肺复苏急救技能和自动体外除颤仪的使用培训。近日开展应急救护进校园活动,进幼儿园为幼儿园教师讲授应急救护知识,同时开展“2023年红十字生命教育应急救护知识竞赛答题活动”。
通过开展应急救护培训,使我市群众以及公安、消防、交通、教育、社区工作人员等重点行业人群掌握应急救护的基本知识,提高大家面对意外事件、突发事件时的自救互救能力,营造“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关于以社区网格、学校、单位、厂区、办公楼等人员集中地为社区单位的物理空间,增加配备AED的建议
按照2021年市政府民生实事工作安排,为加快我市全民健康事业的发展,深入推进全民急救技能的普及培训工作,提升全民健康理念和健康水平,2021年2月,我委制定了《关于在全市公共场所投放50台AED实施方案》,在全市公共场所投放50台AED(自动体外除颤仪),截至2021年11月底,50台AED全部投放到位,位于市政务大厅、大润发超市(4台)、火车站(3台)、客运站、欧亚商都、欧亚综合体(2台)、财富广场、北山公园(2台)等45处公共场所,并对相关AED使用人员进行操作及技能培训;下一步,我委将根据人口密度及分布的需求,为学校、单位、厂区、办公楼等人员集中地为社区单位的物理空间,增加配备AED数量以满足应急救护工作的需求。
四、关于加大应急急救的宣传力度的建议
根据省卫生健康委、市减灾委文件精神,市卫生健康委在防灾减灾月以“防范灾害风险,护航高质量发展”在全市开展防灾减灾、卫生急救应急知识宣传活动,全市各级医疗卫生单位充分利用“江城应急管理”公众号、医疗机构LED显示屏、网络媒体等开展水旱灾害、地震灾害、台风等各类自然灾害的卫生急救知识和防范应对措施宣传,进一步提升群众的卫生急救知识,对防灾减灾和紧急避险意识,提高广大群众科学防御各种灾害事件的能力。
下一步,我委将加强急救知识技能的推广普及,进一步提升公众急救意识和能力的建设,加强与社区网格、学校、单位、厂区、办公楼等人员集中地社区单位的联系,以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为目标,完善相关工作制度,配合其他相关部门,做好急救知识技能的宣传推广。
感谢您对我市提升急救能力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继续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吉林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3年6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