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悦委员:
您在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加强医联体建设推进分级诊疗的建议》(第509号提案)收悉,经认真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加强政策支持。2017年市政府下发了《吉林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吉林市推进多层次医疗联合体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吉政办发〔2017〕52号),2019年我市被列为国家城市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城市,制定《吉林市医疗联合体建设规划(2019年—2020年)》(吉市卫联发〔2019〕19号),本着分区包段、功能互补、质量安全、便捷就医的原则,建立网格化医疗联合体,将服务区域按照医疗资源分布情况分为若干个网格,每个网格由一个医联体负责,实现分区包段。建立核心医院负总责、医联体内各医疗机构分工协作、防治康协同机制,为网格内居民提供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康复、护理等一体化、连续性医疗服务。2020年底前将制定下发《吉林市城市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加强各部门统筹协调和联动互动,及时出台配套政策,进一步推进城市医联体建设。
二、开通“双向转诊”绿色通道。核心医院为下级医院开通急救绿色通道。同时,在医疗联合体内部推行化验检查、医学影像结果互认制度,其中,30家医院实现了检验结果互认、二级以上医院均实现了医学影像结果互认。
三、加强“双向”业务沟通与交流。六大医疗联合体共派出医疗团队、专家到下级医院出诊、带教、查房,诊治患者近7万人次,培训骨干医师829人次,提高了基层医务工作者对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能力及疑难病症的辨别能力。
四、实现重点专科对口扶持。根据六大医疗联合体重点学科和优势技术,分别同下级医院组建了专科扶持“对子”,如:市人民医院消化内镜科同蛟河市人民医院消化科、市中心医院神精内科同舒兰市人民医院内科等建立对口帮扶。结对后,建立对口帮扶机制,在业务上实现互补,迅速有效地提升了县级医院特色专科能力。
五、强化远程会诊平台建设。依托市远程会诊中心,加强医联体内成员单位之间的信息互联互通,实现了医疗联合体内部的远程会诊。借助远程会诊平台,针对某些疑难危重患者的影像检查结果,交流诊断、治疗意见,患者在社区医院就可以获得来自三级甲等医院医生的优质医疗服务。
2020年在新冠肺炎医疗救治工作中为发挥救治专家组的指导作用,市级专家组实行分组分片包保负责,参照医联体分工,将市级专家组成员分成4个组,按照一患一团队、一患一策的原则,分别负责县(市)区的诊治工作指导,并与包保县(市)区的专家组组成一个团队,切实做到第一时间给予会诊,病情有变化必须及时会诊,确保及时有效开展诊疗救治工作。同时依托“健康吉林——医疗影像云惠民服务平台”,搭建了新冠肺炎远程会诊平台,平台组建了我市新冠肺炎专家组,成员由吉林市中心医院、吉林市人民医院、北华大学附属医院、吉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吉林市化工医院、吉林市儿童医院的呼吸科、影像科专家团队组成,能够为相关医疗机构提供及时准确的远程会诊服务,有效降低病毒的传播风险。充分发挥了信息化在辅助疫情研判、创新诊疗模式、提升服务效率等方面的支撑作用。平台优化了传统会诊定时、定点、定人的操作模式,各级医疗机构可通过平台上传和分享患者的全序列DICOM原始影像,既能开展电脑端和手机端实时进行会诊,同时还能帮助各医疗机构有效排查疑似病例,避免患者交叉感染,有效规避疫情扩散风险。
六、加强宣传和督导评估,切实提高医疗联合体工作效果。2017年以来,市卫生计生委对各县(市)区、6个多层次医疗联合体、6个专科医院医疗联合体核心医院分级诊疗工作和医疗联合体建设开展情况进行月调度,对工作中存在问题下发通报,限期整改。
七、部门联动,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推进医疗保险付费总额控制,开展了以按病种付费为主、按单元付费、DRGs付费等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按照分级诊疗原则,对符合规定的转诊住院患者可以连续计算起付线;对上级医院向下级医院转诊开展后续治疗的患者取消当次基层住院起付线。
吉林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0年6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