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十七届人大四次会议第62号代表建议的答复
吉市工信议字[2024]1号
一、关于“发挥政府引导作用,进一步增加政府扶持举措与中小企业自身发展的融合度”的建议
一是强化政策引导,助企稳步前行。相继制定出台了《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吉林市科技型企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吉林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等引导支持中小企业转型升级、优化发展。积极落实“小升规”、“个转企”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达标上限,形成新的增长点。制定《2024年全市工业企业入规升级攻坚行动实施方案》,不断完善充实“小升规”重点企业培育库,加强入库企业的培育指导,实行动态调整和跟踪服务,2023年全市43户中小企业实现升规入统。二是完善企业中心,推动服务集约。引导第三方公证机构、评估公司、电商平台、律师及会计师事务所等34家服务机构入驻吉林市企业发展服务中心,为企业发展成长提供多元素、全周期、一站式服务,带动100余项服务资源为企业提供政策法规、知识产权、电商直播等培训服务,全力打造东北领先、全国知名的企业发展综合服务平台。利用产融合作平台网站(微信公众号)、吉林市企业发展服务中心抖音号等发布惠企政策和解读视频260余条,累计观看(阅读)量超过20万次。三是推动企业管理建设,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组织管理咨询机构和专家为中小企业提供发展战略、精益生产、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品牌塑造等管理咨询服务,不断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增强中小企业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实现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二、关于“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健全细致的服务”的建议
(一)强化金融服务。深化产融合作,充分发挥产融平台作用。用好全省唯一产融合作试点城市招牌,加大产融合作服务平台推广应用力度,完善政策计算器功能,让优惠政策一键直达企业,为更多中小企业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截至目前,产融平台共注册企业15235户,进驻金融机构37家,撮合贷款10716笔,贷款金额528亿元。同时,开展银企对接。组织“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民营中小微企业专场对接会,精准高效地畅通了银行与企业之间的“血脉流通”。2023年协调市区内20余家金融机构,帮助30余户重点企业解决融资问题,达成合作意向近10亿元。
(二)强化科技服务。着力培育扶持科技型企业,增强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的内生动力。一是通过组织实施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破茧成蝶”、企业研发投入补助、高企认定奖补等各类省、市科技创新专项,加大对企业开展科技创新的资金扶持力度,不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提高重点产业核心竞争力。2023年,全市累计有108户企业获得研发投入补助、高新技术企业奖补等省、市补助资金921.7万元。特别是碳纤维产业自2022年以来共获得省级以上科技扶持资金1855万元,重点实施了“T800级碳纤维制备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等8项科研攻关和成果转化项目。二是举办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政策培训班、高企申报材料辅导工作会、科技政策培训会等宣讲解读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相关政策,全市280户企业,400余人参加培训。三是深入宏远铁路运输科技等90余户科技型企业调研,推介省市科技创新政策,了解企业技术需求,精准对接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推动校地企协同创新。2023年,我市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09户,评价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224户。四是通过引导骨干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等联合建立科技创新联合体,促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加快重点产业创新步伐。重点是组织吉林化纤联合山东大学等35家单位建立了“吉林碳纤维及复合材料创新联合体”,推动吉林化纤改造升级多条碳纤维原丝、碳丝及拉挤板生产线,优化原丝、碳化工艺,申请专利5项,共同加快突破高性能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下游制品生产技术,吉林化纤获批创建世界一流专精特新示范企业,是全省唯一入选的地方企业。
(三)强化人才服务。一是构建“1+8+N”人才政策体系,举办分类分领域招聘活动,解决“人才劳动力”不足难题,发布5150户企业用工信息4.3万余条、对接成功9700人,引进87名硕士以上人才驻企服务。二是实施企业家能力素质提升工程,积极探索有效的人才培训方式,以多元化和多层次的途径提升企业家素质。通过安排企业管理者参加清华(远程教育)总裁培训班、营销模式创新总裁班、品牌及战略经营高级研修班和高级职业经理人等培训班,培养提高企业家战略思维、管理理念、创新意识。三是定期开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用工需求调查,建立用工台账,2023年度针对江机民科等66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用工需求,通过网络专场招聘、社区招聘的方式,帮助解决200人。2024年4月联合市就业服务局、市科技局举办“服务工业和科技企业”专场招聘会,保障工业和科技企业用工需求。据统计,321人与企业达成就业意向。
(四)强化政商服务。一是持续开展市县领导包联企业活动,强化上下配合,定人定责定时限开展精准服务,分级分类化解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二是常态化组织“服务企业月”“吉林市企业家日”活动,定期开展优秀企业家评选表彰活动,营造尊重、支持、关爱企业家健康成长、干事创业的社会氛围。三是全面开展“九解一协调”服务企业工作。全市选派2661名干部担任“企业知心人”,通过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能,创新服务手段,聚焦助力企业发展,合力攻坚为企业解市场难题、解融资难题、解人才劳动力难题、解投资难题、解采购难题、解清欠难题、解技术创新难题、解审批难题、解司法援助难题、加强协调服务,推动企业增强发展信心,提升核心竞争力。
三、关于“具体方案”的建议
1.建立完善服务平台,“内外循环”双管齐下。市工商联成立供应链专门委员会,加大工商联供应链供需对接工作力度,广泛收集民营企业在产品销售、技术研发、人才合作、设备共享等方面的具体供需信息,推动工业品、农产品供应链的形成,加快推进综合服务平台供需信息发布及现有企业产品宣传销售平台共用共享。同时,落实政府采购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政策,为中小企业提供政府采购信息和咨询服务,努力扩大中小企业参与政府采购机会。
2.支持行业商会发展,增强中小企业整体竞争力。一是发挥异地吉林商会作用。组织企业“走出去”参加经贸合作及产品宣传推介活动,宣传推介吉林市优势产业项目和民营企业发展成果。充实完善吉林市籍企业家信息库,加快收集各地代表性吉商、商会信息,扩大对外联络覆盖面。在吉林市企业数量较多地区谋划推动吉林市商会建设工作,提供业务指导及工作支持。二是积极培育特色新兴商会。积极培育和发展中国特色商会组织,逐步扩大商会覆盖面,年内推动成立2家新行业商会并探索在经济开发区、特色产业园区等区域成立商会组织。三是积极发挥行业自律作用。鼓励行业商会发挥自律作用,推动行业商会健康发展,维护行业公平竞争,营造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环境。
3.强化产需衔接,激励龙头企业引领中小企业共同成长。龙头企业具有强大的市场影响力、技术创新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通过发挥龙头企业对上下游企业的带动作用,开展大中小企业供需对接,畅通产业链供应链流通渠道,促进中小企业迅速成长,推进产业链协同发展。2023年先后在化工、碳纤维、汽车等领域组织开展产需对接会12场次,帮助150余户中小企业搭建产需对接交流平台,实现我市域内销售金额超13亿元。
4.加强市场服务,助力中小企业多元渠道拓展市场与贸易合作。财政设立专项资金,组织中小企业参加各类展销会,帮助企业拓宽视野,促进中小企业交流和商贸合作。2023年以来,组织我市百余户中小微企业参加上海、广州、深圳等域内外中小企业经贸交流会,为中小微企业发展创造更多机会,促进企业在竞争中快速成长。
5.强化梯次培育,推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加大专精特新培育力度。按照“储备一批、培育一批、成长一批、壮大一批”的原则,建立了优质“种子企业”库、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库、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库、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库四个培育库,申报认定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重点从种子企业库中择优推选,以此类推,层层递进,动态管理,形成梯度培育格局。截至目前,全市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6户,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到161户,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到192户。全市各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户数达到207户,优质种子企业户数达到262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