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120号委员提案的答复
吉市工信提字[2024]1号
一、关于“加强政府、企业与社会各方联动性”的建议
加强政府、企业与社会各方的联动性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我市通过增强政府、企业及社会各界之间的协同作用,采取多种措施,推动我市中小微企业稳健持续发展。一是政府出台政策措施发挥引导作用。相继制定出台了《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吉林市科技型企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吉林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等政策措施引导支持中小企业转型升级、优化发展。二是建立三方共享机制,通过平台化手段,实现信息的互通有无,帮助中小企业发现商机,及时升级改进经营方向,提高生产效率。三是发挥行管部门服务职能,统筹开展综合性的助企宣传工作。市文广旅局围绕我市各大型活动,开展文旅市场宣传,充分利用央视《新闻联播》、新华社等国家主流媒体对我市重点旅游资源进行宣传报道。组织旅行社、重点景区积极开展精准营销,赴杭州、厦门、福州、成都、北京、上海等主要客源地市场推介我市精品文旅资源及产品,与当地主要文旅企业开展业务对接交流活动,为企业搭建合作交流的平台,开拓客源地市场,引客入吉。
二、关于“加强金融支持”的建议
近年来,市工信、市金融办等部门积极发挥引领推动和组织协调职能,畅通政银企沟通交流渠道,推动金融要素与经济要素紧密结合,积极引导金融资源向中小微企业配置,多措并举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一是深化产融合作。充分发挥产融平台作用。用好全省唯一产融合作试点城市招牌,加大产融合作服务平台推广应用力度,完善政策计算器功能,让优惠政策一键直达企业,为更多中小微企业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截至目前,产融平台共注册企业15235户,进驻金融机构37家,撮合贷款10716笔,贷款金额528亿元。二是积极开展银企对接。组织民营中小微企业专场对接会,精准高效地畅通了银行与企业之间的“血脉流通”。2023年协调市区内20余家金融机构,帮助30余户重点企业解决融资问题,达成合作意向近10亿元。三是强化农业企业金融支持。用足用活财税、金融、发改、工信、农业等领域的产业扶持政策,积极扶持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贮藏流通业发展,推动农产品加工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在积极争取中央、省扶持的同时,用好市、县两级的基本建设资金、财政支农资金、科技发展资金等,整合涉农资金加大投入力度,把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作为银行机构金融支持重点,根据农业投资特点制定灵活且门槛低的贷款政策,通过风险补偿、担保贷款、利息补贴等多种方式,引导金融资金、社会资本进入农产品加工业,解决农产品加工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
三、关于“加强专精特新企业孕育与申请”的建议
专精特新企业通过创新,开拓新的市场和领域,满足新的需求和问题,创造新的价值和效益,为实体经济提供新的增长点和动力源。近年来我市围绕服务和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积极探索,推出不少举措。
一是出台《关于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若干措施》明确了“十四五”期间“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作目标,提出了强化梯度培育、实施分级奖补、激发创新活力、解决融资难题、提升服务质量等五方面17项具体举措,助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二是构筑“三位一体”服务体系。市委常委领导按县区包面,市政府领导按分管领域包线,同时组织属地工信部门为每户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配备一名服务专员,形成了点线面三位一体服务体系。上半年,通过市级领导包保、“遍访”企业服务,累计帮助“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解决运输、融资、用工等各类问题200余项,有力支持了企业发展。三是建立四级梯度培育库。按照“储备一批、培育一批、成长一批、壮大一批”的原则,建立了优质“种子企业”库、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库、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库、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库四个培育库,申报认定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重点从种子企业库中择优推选,以此类推,层层递进,动态管理,形成梯度培育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