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政府信息公开专栏 >> 吉林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 政府信息公开基础平台

索  引 号: 11220200013513198J/2023-12335
分  类: 政协提案 ; 其他
发文机关: 吉林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成文日期: 2023年11月20日
标      题: 对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541号委员提案的答复
发文字号:
发布日期: 2023年11月20日
索  引 号: 11220200013513198J/2023-12335 分  类: 政协提案 ; 其他
发文机关: 吉林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成文日期: 2023年11月20日
标      题: 对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541号委员提案的答复
发文字号: 发布日期: 2023年11月20日
  对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541号委员提案的答复
 
  一、对“加大对电子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建议的答复
  我市充分发挥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等高端要素集聚平台作用,使企业获得更多的市场机会和政策支持,联合打造以产业链完善,辐射带动力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聚区,成为高质量发展载体,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引擎。
  一是我市积极贯彻执行《关于支持电子信息制造业创新发展的意见》文件精神。一是成立关于支持电子信息制造业创新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小组由吉林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刘东任组长,二级调研员王永吉任副局长,成员包括局相关处室负责人,办公室设在电子信息和无线电管理处。二是建立跨部门联合支持电子信息制造业创新发展工作机制。各县市区、经开区、市直相关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分别确定具体负责人及联络方式。强化联系机制,互通信息,积极开展对企服务,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进我市电子信息制造业创新发展。三是组织征询全市各相关部门工作要点。各县市区、经开区、市直相关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按照本《意见》要求和分工,明确具体工作内容,细化工作措施,开展组织落实工作。
  二是根据《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梯度培育工程的意见》,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出台了《吉林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吉市政发〔2022〕3号)。该措施着眼于支持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助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出了强化梯度培育、实施分级奖补、激发创新活力、解决融资难题和提升服务质量五个方面十七项具体举措。
  按照梯度培育的原则将“专精特新”企业共划分为四个梯度,分别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优质“种子企业”。2022年,我市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共有7户(当年新增2户),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共有108户(当年新增77户),首次认定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22户。2023年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企业54户,达到162户,已组织7户企业申报2023年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并将于下半年开展2023年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工作。根据《吉林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吉市政发〔2022〕3号)要求,对新晋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每户给予5万元一次性奖励。
  按照工信部统一部署,为加快培育制造业优质企业,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近年来,我们累计向省工信厅推荐了7批次单项冠军企业名单,其中吉林华微电子被国家认定为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培育型)。
  三是我市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规划为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出台了《关于加快产业振兴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试行)》《关于加快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试行)》《吉林高新区关于鼓励开展产业链补链延链强链行动 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吉林高新区产业园区管理办法》《关于开展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行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等政策,在项目建设、人才引进、成果转化、资质认定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2021年,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成功获评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建设单位。
  四是吉林市科技局2023年重点支持电力电子、汽车及零部件、现代服务业、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六大产业集群和电子信息、碳纤维、生物、医药健康、航空、旅游及配套服务、石材和矿渣循环利用、冰雪、新能源、汽车及农机、冶金、精细化工、农产品加工及食品、肉牛养殖及深加工、商贸流通、基础化工等方向。经项目验收合格后,一次性拨付项目扶持资金,总额不超过50万元/项。
  支持吉林市域内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并取得高水平成果的优秀青年科研人才,围绕吉林市重点产业方向开展的科技创新项目。2023年重点支持在国家科技发展前沿、突破产业关键技术项目;重点支持冰雪、智慧能源、5G与泛在电力物联网、碳达峰碳中和、碳纤维、临床检验检测、酿造、中医药材、化工安全等领域和农业农村项目。一次性给予无偿资金支持不超过10万元/项。
  五是搭建国家、省、市三级企业技术中心培育体系,激发企业创新动力。目前全市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70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88个。建立了完善的国家、省、市企业技术中心逐级晋升机制,完善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企业研发设计、技术转移,校地科技成果转化等提供技术支撑和创新发展平台。华微电子、龙鼎电气两家公司认证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瑞能半导体、航盛电子等三家企业认证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永大电气、光大电力等四家企业认证为市级企业技术中心。
  下一步,将密切关注国家和省政策走向,遇有新的政策出台,将立即落实国家和省的政策精神。高新区会针对重点企业开展调研工作,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政策措施,配套和引导企业创新发展。
  二、对“发挥龙头电子企业引领作用”建议的答复
  基于我市半导体龙头企业华微电子的现有产业基础,谋划了半导体产业园项目,华微电子现有厂区30万平方米和高新北区新建厂区80万平方米两部分组成。吉林市半导体产业园区以中国最大的功率半导体器件企业华微电子为核心,致力于打造功率半导体全产业链,覆盖半导体新材料研发、制造,半导体器件及功率IC设计、半导体芯片制造、半导体高端封装、测试的极具优势及特色的半导体产业园区,主要项目是以“功率半导体芯片制造”为核心,搭建外延片生产制造,智能模块封装、测试及第三代新材料及器件设计研发与制造为主体的产业集群。园区建成后,将成为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功率半导体器件研发、制造、封装、测试基地,可形成年产500万片芯片的产业规模。产品技术及应用技术的先进性将推动吉林省汽车产业、光伏产业、军工产业、智能制造及白色家电产业的发展。为进一步推进企业创新发展,集聚创新优势资源,全力推进功率半导体龙头企业华微电子与域内外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提升整体竞争力。一是推进华微电子与吉林大学合作共建宽禁带半导体联合实验室,研究开发硅基GaN增强型HEMT产品最佳的产品设计和外延、芯片生产工艺及过程控制参数,性能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该项目已获市科技计划立项支持。二是推进华微电子与东北电力大学合作建设功率半导体与电力碳中和应用研究中心平台,重点开展强电领域功率模块的研发和性能检测。三是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推动下,推进华微电子与一汽集团合作开展车用半导体器件研发,降低车用半导体“卡脖子”风险,推进车规级芯片国产化替代进程。目前,华微电子已向一汽提供肖特基二极管、IGBT功率模块、超快恢复二极管3款产品进行试验和测试。2022年,华微电子获得专利授权超30项,占公司现有专利总数的23%、占近3年公司授权总数的50%,达到历史新高。成功获评“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其中发明专利“一种IGBT器件及制造方法”获得第四届吉林省专利奖优秀奖;发明专利“提高晶圆强度和背面金属与硅粘附强度的晶圆制备方法”获得第四届吉林省专利奖。
  三、对“强化电子产业链招商引资”建议的答复
  创新招商引资模式,开展精准靶向招商,编制产业招商地图,明确重点招商企业名录。对重点企业进行调研,在详细了解企业生产经营、项目开发及未来发展计划后,有针对性地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等知名企业、科研院所以及创新型企业进行合作洽谈。2021年以来,围绕功率半导体、信息产业、数字经济、能源电力电子等积极开展以商招商和专业招商活动,对接国内电子信息行业领军企业和科技机构,促进合作。对接外埠吉林商会,引进项目。对接浙江电子信息企业,引进项目积极组织相关县(市)区、开发区参加各东北亚博览会、吉商大会等重大经贸交流活动;组织参加省市吉浙合作座谈会,洽谈推动项目。组织相关县(市)开发区编制电子信息产业招商地图,梳理产业链上下游拟对接企业,开展招商活动。根据我市实际,精准绘制电子信息产业招商地图,大力开展“走出去”“请进来”招商活动,深入对接重点目标企业,积极推进重点项目。
  在电子信息制造业方面重点采取三种路径:一是以半导体产业为龙头,依托华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在智能传感器、第三代半导体及功率半导体设计、制造、封测及汽车电子等方面谋划项目。二是以数字经济、数据产业为一翼,依托市工信局、市政数局,在数据中心、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方面谋划项目。三是以能源电力电子为另一翼,依托东北电力大学,围绕碳中和、碳达峰目标,在光伏、储能、充电桩、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新材料方面谋划项目。四是以企业招商、平台招商、商会招商为重要补充,依托人大代表企业、工商联会员企业、本地外埠商会企业等方面谋划项目。
  四、对“在电子产业深入实施人才兴业战略”建议的答复
  党中央提出人才强国战略,人才工作是新时代的重中之重。市委、市政府为了进一步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增强协同创新能力,推动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走向更加广阔舞台,为新时代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注入新动能,实现“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研究出台了《关于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助推实施“四六四五”发展战略的实施意见》及《吉林市“民营企业家培育行动”实施办法》等六个办法。根据《中共吉林市委关于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助推实施“四六四五”发展战略的实施意见》人才政策相关要求,实施“重点产业高端人才引进行动”,重点支持引进的国家“两院院士”、国家重点联系专家、“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长白山人才工程”特聘杰出领军人才、国家和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以及我市产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在我市投资成立公司所开展的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一次性给予无偿资金支持50-500万元。在人民网、新浪网、中国吉林网等国家和省市媒体发布《2022年吉林市专精特新企业引进博士硕士公告》,20家专精特新企业发布博硕人才岗位需求91个。同时,对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科技研发人才、专业技术人才进行了普查,并对企业人才需求情况进行了调查摸底。用人单位阶段性聘用的域外高层次人才及团队视同全职在吉工作。符合条件的相应层次人才在吉期间可享受“吉享卡”“吉健卡”服务项目。
  就电子信息产业高层次人才落实子女入学、安家补贴、配偶安置、就医出行等相关人才待遇,重点落实以下内容:
  (一)完善人才子女入学机制。市人社局会同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印发了《吉林市高层次人才子女就学安置工作实施办法(试行)》(吉市人社发〔2023〕13号),为经省人社厅认定的高层次人才落实子女入学安置政策。其中,A、B类人才子女及直系第三代子女可根据人才本人意愿,在基础教育阶段学校起始年级就读;C、D类人才子女,按就近从优原则,参考人才本人意愿,在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起始年级就读。省域外转入经认定为高层次人才的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非毕业年级或在符合高考政策前提下的普通高中在读学生,转入省域内学校就读时,可不受入学年级限制。
  (二)优化引进人才安家补贴机制。经省人社厅人才分类定级认定,符合我省全职引进标准条件,且与用人单位签订3年以上正式聘用合同A-E类的高精尖缺人才,省财政分别给予300万、150万、70万、35万和15万元安家补贴(分5年拨付),引进人才可同时享受地方政府和用人单位相关补贴。其中:国内外顶尖性人才(A类)安家补贴为300万元;国家级领军型人才(B类)安家补贴为150万元;省部级领军人才(C类)安家补贴为70万元;省域拔尖人才(D类)安家补贴为35万元;青年后备型人才(E类)安家补贴为15万元。
  (三)配合组织部做好安置引进人才配偶。对D类及以上符合条件的全职引进人才配偶,各地可根据其配偶意愿和原单位性质,采取特事特办、一事一议方式从优妥善安置工作。符合进入事业单位条件,但用人单位无空余编制的,可申请使用“人才编制池”编制办理入编。
  (四)提升人才就医出行旅游服务水平。拓展“吉享卡”“吉健卡”服务范围,对D类及以上人才发放“吉享卡”,E类人才发放“吉健卡”。“吉享卡”持卡人(含2名随行人员),可在龙嘉机场、长春火车站享受“绿色通道”贵宾服务。“吉享卡”“吉健卡”持卡人及其子女、配偶和双方父母可享受指定医院预约门诊和住院“绿色通道”诊疗服务,可享受省内重点旅游景区免门票服务,可同等享受省域内各地政府出台的人才服务优惠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