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政府信息公开专栏 >> 吉林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 政府信息公开基础平台

索  引 号: 11220200013513198J/2023-12328
分  类: 人大代表建议 ; 其他
发文机关: 吉林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成文日期: 2023年11月17日
标      题: 对市十七届人大三次会议第48号代表口头建议的答复
发文字号:
发布日期: 2023年11月20日
索  引 号: 11220200013513198J/2023-12328 分  类: 人大代表建议 ; 其他
发文机关: 吉林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成文日期: 2023年11月17日
标      题: 对市十七届人大三次会议第48号代表口头建议的答复
发文字号: 发布日期: 2023年11月20日
  对市十七届人大三次会议第48号代表口头建议的答复
 
  一、加强政策扶持,为民营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一是制定相关政策。近年来,我市先后出台了《吉林市促进民营经济人才发展18条政策》《吉林市促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吉林市关于支持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为企业的实施方案》《吉林市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等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不断强化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发展的力度。
  二是搭建平台加大政策宣传。通过线上产融平台发布惠企政策793条,政策解读视频80条,新媒体平台发布惠企政策视频200条,微信公众号政策推广发布信息150条。同时建立“政策直通车”模式,及时梳理盘点惠企政策、项目支持、金融服务举措等内容,制作惠企电子书,方便企业按需查询,让更多的企业了解政策享受政策的红利,提振民营企业发展信心。
  三是深入落实关于惠企税费优惠政策。延续实施物流企业大宗商品仓储用地减半征收城镇土地使用税政策;实施小规模纳税人减征增值税政策、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减征所得税政策,支持小微经营主体纾困发展;将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由75%统一提高到100%,持续优化税费优惠政策落实机制,确保税费政策红利直达企业。
  二、加强服务力度,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加大“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力度。出台《关于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建立四级梯度培育库,按照“储备一批、培育一批、成长一批、壮大一批”的原则,建立了优质“种子企业”库、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库、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库、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库四个培育库,申报认定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重点从种子企业库中择优推选,以此类推,层层递进,动态管理,形成梯度培育格局。截至目前,全市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7户,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到162户(2023年新增54户),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到122户。全市各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户数达到184户,优质种子企业户数达到302户。
  二是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在《吉林市科技创新发展计划指南》中设立“新科技、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创新平台专项”,重点支持利用互联网、物联网、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建立的行业性大数据云平台项目;设立人工智能专项,重点支持智慧冰雪(大数据平台、检验检测中心)、智慧健康管理、智慧养老、智慧医疗、智慧农业、智慧能源、智慧物流等方向研究;设立“重点产业科技创新支撑平台专项”,重点支持北华大学冰雪产业、东北电力大学智慧能源(中丹智慧微电网)产业、5G 与泛在电力物联网产业、吉林化工学院碳纤维产业、吉林医药学院临床检验检测产业、吉林农业科技学院酿造产业、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安全产业等平台建设。
  三是深化产融合作,提供高质量融资服务。充分发挥我市产融合作服务平台功能,实现银企对接网络化。同时积极开展线下银企对接活动,为“专精特新”企业、民营企业组织专场对接会,精准高效地畅通了银行与企业之间的“血脉流通”。积极发挥应急周转金作用,帮助企业降低融资成本,解决过桥倒贷、票据贴现等应急资金短缺问题。截至目前,产融平台已注册企业12810户,撮合融资6442笔,金额436.8亿元,发放过桥168笔,金额31.2亿元。
  四是推动降本减负。全面落实国家、省市降费减负、稳岗返还政策。自2019年5月1日起,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包括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由20%降至16%;自2015年起失业保险费率由3%降低至1%;工伤保险2021年7月实施基金统收统支省级统筹制度后,开始执行基准费率降低50%的政策;自2015年起我市开始实施稳岗返还政策,2022年我们采用“免申即享”方式向4959户参保单位发放稳岗资金0.66亿元,惠及14.4万人。
  三、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一是全力推进“放管服”改革工作。出台深化“放管服”改革任务分工台账,细化具体措施,明确完成时限,统筹推进改革工作落细落实。推进20项市级行政权力下放至各县(市)区,进一步压减审批层级、优化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限,切实提高行政服务效能。全面推行行政检查执法备案智能管理改革,全市 241个执法部门、4349 项行政检查事项、6185名执法人员纳入改革范畴,切实提升行政检查执法质量。
  二是全面开展“九解一协调”服务企业工作。全市选派2661名干部担任“企业知心人”,通过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能,创新服务手段,聚焦助力企业发展,合力攻坚为企业解市场难题、解融资难题、解人才劳动力难题、解投资难题、解采购难题、解清欠难题、解技术创新难题、解审批难题、解司法援助难题、加强协调服务,推动企业增强发展信心,提升核心竞争力。
  三是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出台了《关于弘扬企业家精神 支持企业家干事创业的若干措施》,制定六个方面25条具体支持措施,设立“企业家节”,评选优秀企业、优秀企业家,对优秀企业在专项申报、项目建设等方面给予倾斜;对优秀企业家表彰奖励,落实奖补政策,营造激励企业家干事创业浓厚氛围。2021-2022年我们已成功开展了两届吉林市优秀民营企业家评选,对我市60名优秀民营企业家进行了表彰奖励。
  四是深入实施“五个环境”优化提质行动。对标国际国内先进一流,努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结合全市实际情况,制定高效便利政务环境、公平公正法治环境、利企惠企市场环境、保障有力要素环境、诚实守信信用环境5个优化提质实施方案,实施政务、法治、市场、要素和信用“五个环境”优化提质行动,进一步强化营商环境优化力度,落实牵头部门主体责任,围绕省评指标考评结果,进行强优势、提质量、补短板工作,努力推动全市营商环境综合评价全省站排头、全国争一流,市场主体满意度大幅提升、为全市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