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政府信息公开专栏 >> 吉林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 政府信息公开基础平台

索  引 号: 11220200013513198J/2023-12322
分  类: 政协提案 ; 其他
发文机关: 吉林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成文日期: 2023年11月17日
标      题: 对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653号委员提案的答复
发文字号:
发布日期: 2023年11月20日
索  引 号: 11220200013513198J/2023-12322 分  类: 政协提案 ; 其他
发文机关: 吉林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成文日期: 2023年11月17日
标      题: 对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653号委员提案的答复
发文字号: 发布日期: 2023年11月20日
  对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653号委员提案的答复
 
  一、对“坚持创新引领,提高专精特新企业核心竞争力”建议的答复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为企业高质量发展安上新引擎,是提高专精特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助力器。近年来我市围绕服务和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积极探索,推出不少举措。
  (一)出台《关于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明确了“十四五”期间“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作目标,提出了强化梯度培育、实施分级奖补、激发创新活力、解决融资难题、提升服务质量等五方面17项具体举措,助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
  (二)构筑“三位一体”服务体系。市委常委领导按县区包面,市政府领导按分管领域包线,同时组织属地工信部门为每户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配备一名服务专员,形成了点线面三位一体服务体系。通过市级领导包保、“遍访”企业服务,累计帮助“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解决运输、融资、用工等各类问题200余项,有力支持了企业发展。
  (三)加强校企融合。深挖校城融合“智库”潜力,扩大“智库”范围。加强“智库”专业化建设,在原有五个“智库”的基础上,扩大“智库”范围,结合各高校专业团队优势,纳入能源化工、生物医药等领域的专家人才,为政府精准决策,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四)加强财政支持力度。2022年我市在财力极为紧张、民生防疫支出压力巨大的情况下,市级财政安排科技创新发展专项资金1199万元,重点用于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培育、强化科技条件与平台建设、重点行业与科技创新、社会发展及科技合作创新、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等补助。同时结合实际做好项目申报工作,全年共争取中央和省级科技创新发展资金2594万元,其中科技企业研发补贴702万元。
  (五)激励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落实延续惠企税费优惠政策,将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由75%统一提高到100%,并且作为制度性安排长期实施,营造激励企业创新投入的良好税制环境。
  二、对“完善引人育人机制,夯实高质量发展人才基础”建议的答复
  (一)设立专项,激励人才培育引进。在《2023年吉林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指南》中,设立了“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培育计划”项目。对企业人才培育、引进项目给予经费扶持。引进行业科技领军专家创业专项,重点支持引进的国家“两院院士”、国家重点联系专家、“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长白山人才工程”特聘杰出领军人才、国家和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以及我市产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人才。经过吉林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评审认定或颁发聘书,并在我市投资成立公司所开展的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给予不超过500万元/项经费支持,随时申报,一事一议;柔性引进科技领军专家创新研究专项。围绕我市重点产业,与吉林市域内高校、科研单位和企业合作开展的创新项目。经项目验收合格后,一次性拨付项目扶持资金,不超过50万元/项;杰出青年人才培养专项。围绕吉林市重点产业方向开展的科技创新项目。2023年重点支持在国家科技发展前沿、突破产业关键技术项目;重点支持冰雪、智慧能源、5G与泛在电力物联网、碳达峰碳中和、碳纤维、临床检验检测、酿造、中医药材、化工安全等领域和农业农村项目。不超过10万元/项;院士工作站科技创新专项。支持经省科技厅首次认定的院士工作站,给予与院士合作的科技创新项目以定向资金支持。研发项目不超过20万元/项,产业化项目或中试项目不超过50万元/项。
  (二)加强职业人才培育,不断夯实高质量人才基础。高校和职业院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部门,我市非常重视发挥教育育才的重要作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通过组织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建立校企合作的学徒制培养机制,从技能人才角度不断助力人才培养工作。2022年在全省首届职业技能竞赛上,我市获得6金、4银、4铜的好成绩。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为主、院校参与的原则,采取“企校双制、工学一体”的模式,由企业与技工院校、职业院校、职业培训机构、企业培训中心等教育培训机构采取企校双师带徒、工学交替培养等模式共同培养学徒,有目的性促进人才职业技能培养。
  (三)深化落实政策,完善人才子女入学机制。根据《中共吉林省委 吉林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激发人才活力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的若干政策措施(3.0版)〉的通知》(吉发〔2022〕18号)精神,依据人社部门职能,为经省人社厅认定的专精特新企业高层次人才落实子女入学的人才待遇。市人社局会同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印发了《吉林市高层次人才子女就学安置工作实施办法(试行)》(吉市人社发〔2023〕13号),为经省人社厅认定的高层次人才落实子女入学安置政策。其中,A、B类人才子女及直系第三代子女可根据人才本人意愿,在基础教育阶段学校起始年级就读;C、D类人才子女,按就近从优原则,参考人才本人意愿,在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起始年级就读。省域外转入经认定为高层次人才的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非毕业年级或在符合高考政策前提下的普通高中在读学生,转入省域内学校就读时,可不受入学年级限制。
  三、对“加大财政与金融支持力度,破解企业资金短缺难题”建议的答复
  (一)不断提升融资服务质效,着力破解融资难题。一是积极开展银企对接。充分发挥我市产融合作服务平台功能,实现银企对接网络化。同时积极开展线下银企对接活动,为“专精特新”企业、民营企业组织专场对接会,精准高效地畅通了银行与企业之间的“血脉流通”。积极发挥应急周转金作用,帮助企业降低融资成本,解决过桥倒贷、票据贴现等应急资金短缺问题。截至目前,产融平台已注册企业12810户,撮合融资6442笔,金额436.8亿元,发放过桥168笔,金额31.2亿元。二是大力开展包保帮扶。按照“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重点培养的高水平人才”等方面条件,从各金融机构主要业务部门,选拔64位具有部门副总经理或支行副行长以上级别和工作经历的金融人才,组建第三届金融青年专家组,开展中小微企业融资包保帮扶工作,为破解企业融资难题提供融资融智支持。三是完善金融产品。积极推广菁英贷、成长通、惠如贷、善新贷、科创贷等适合“专精特新”企业的金融产品,提升“专精特新”企业金融服务专业化、精准化水平。四是优化金融服务。深入飞特环保、凌远科技、莱德化学等企业走访调研,根据企业融资诉求,“一企一策”为企业提供增加授信额度、完善上市材料、开展项目前瞻性调研等定制化金融服务。
  (二)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一是积极上争资金。截止目前,市财政局为全市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创业孵化基地奖补资金已全部下达,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奖补资金正在拨付。2022年争取中央和省级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专项资金3123万元,主要用于扶持智能制造标准化和新模式应用、重点工业企业连续生产、企业增量奖补、专精特新企业奖励等项目建设。二是加强专项支持。目前,市级财政设有市民营经济发展、服务业发展、科技创新等专项资金,支持范围已包括企业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器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方向。三是鼓励融资担保机构降低担保费率。2022年市级财政争取融资担保机构降费奖补资金2883万元,有力地支持了融资担保机构开展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业务,做到了应担尽担,小微企业平均担保费率降至1.5%以下,最低降至0.7%,大大降低了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四是设立应急周转金。2022年全年受理完成49家企业91笔应急周转资金申请,新增客户30家,较上年增长60%;累计完成放款额度9.69亿元,较上年增长81%;所服务企业全年累计使用应急周转金762天,较上年增长66%;全年帮助企业解决资金周转14.98亿元,提前完成年初制定的13亿计划,应急周转资金池放大了44倍。
  四、对“加快企业数字赋能,推动制造业提质升级”建议的答复
  (一)加强政策支持,推进企业数字化水平提升。为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及全省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吉林省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2023—2025)》的战略部署,进一步推动全市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我市对标国内先进城市和地区的经验作法,结合我市实际,起草了《吉林市重点企业扩产扩能及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落实方案(2023-2025年)》。将“智改数转”工作与扩产扩能工作相结合,提出了7项具体落实任务,制定了3项支持政策,进一步促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目前已报“数字吉林市”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进行进一步论证审核。
  (二)加强平台建设,推动工业互联网跃升发展。我市在全省范围内率先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围绕提升工业互联网平台基础设施支撑服务能力,拓展融合创新应用等方面,出台了《吉林市深化工业互联网发展实施方案》。培育完成了独立经营的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建龙钢铁“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智能设备管理生态平台”)和垂直细分的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东电开元“基于AI技术的发电设备智能运行与故障诊断远程运维平台”)等项目。建龙钢铁被国家工信部评为工业互联网分类分级试点企业。
  (三)加强智能制造项目建设,推进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发展。我市积极落实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研发和市场推广扶持政策,提升智能制造供给支撑能力。围绕装备制造产业,推动工业自动化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变,培育智能制造优秀场景和智能工厂建设。围绕传统设备技术升级,加快智能农机等重点领域数字化改造。凌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作业环境的产线柔性配置场景入选国家2022年智能制造优秀场景,项目总投资2000万,建设时间2022年10月-2024年10月,采用“以重载工业六轴机器人为(设备群)核心”的工作站模式,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扩展适应性,能够满足未来试点脉动式高效率生产和组装产品的快节奏需求。
  五、对“注重培育工匠精神,加快专精特新品牌建设”建议的答复
  (一)加强“专精特新”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服务。积极推荐我市“专精特新”企业申报省级奖补、吉林省专利奖及高价值专利奖;不断培育现有科技企业知识产权团队及管理不断壮大成为国家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示范企业。
  (二)搭建平台,激活“沉睡专利”促进转化。搭建专利开放许可试点平台,促进“专精特新”企业高价值专利科技成果转化。搭建东电云平台,开展专利开放许可试点,积极协调北华大学等高校院所提供专利免费开放许可,实现供需双向精准对接。
  (三)加强市场服务,提升品牌效应。近年来,我市通过推进“品质吉货、行销天下”活动,组织民营企业参加国内外各类中小企业博览会,对我市名优特地产品的域内外推广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产生了良好的品牌效应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