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527号委员提案的答复
一、对“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鼓励各类社会投资主体通过投资、联营、入股、控股、独资、收购等方式参与市场活动”建议的答复
近几年来,扩大民间资本准入、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一直是民营经济发展工作的着力点。一是坚持“非禁即入”,放开市场准入领域,鼓励民间资本采取独资、合资合作、资产收购等方式直接投资,鼓励民间资本通过参与企业改制重组、股权认购等进入投资领域。二是引导民营企业参与重点项目建设,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坚持公平竞争,积极引导企业使用投资项目网上审批平台,建立重大工程项目库,引导民营企业平等参与项目建设,鼓励民营企业参与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提升民间资本在PPP项目中的份额;将民营企业大项目通过市政府网站等媒介平台及时公布公开,积极鼓励引导民间资本投入。三是鼓励民营资本参与国企混改。制定出台《吉林市全面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实施方案》,支持并引导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出资企业和商业一类子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励国有企业和民营资本深度融合。吉林化纤先后引入多种所有制结构的战略投资者,推动下属子公司吉林精功碳纤维进行混改,由宝武集团和化纤集团联合构建了央企、地方国企三方合资的混合所有制模式。四是利用多层次资本融资。鼓励企业上市融资,建立拟上市重点培育企业数据库。对在区域股权市场挂牌实现交易的企业一次性奖励10万元。对首次“新三板”挂牌企业,给与一次性奖励20万元。对经吉林证监局辅导备案拟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上市的企业,给予上市前期奖补50万元;对成功上市的企业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50万元。对在境外资本市场上市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100万元。对重组ST类公司上市的企业参照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上市企业给予奖补。鼓励企业发行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券,支持政府融资平台发行小微企业增信集合债券,对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等主要证券市场成功发行债券融资的企业给予适当奖补。
二、对“营造全民招商良好氛围,坚持招大商、引大资、建大项目,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持续壮大支柱产业、转型升级传统产业”建议的答复
年初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稳增长,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全市民营经济呈现健康发展态势。一是抢抓机遇引项目。胡斌书记与中物联规划研究院、中泽集团等重点企业洽谈对接。王吉市长先后带队赴北京、长春、奥地利、意大利、法国等地开展招商。“吉林省—北京知名企业家座谈会”活动期间,签约项目3个;“进博会走进吉林”活动期间,对接花王集团、美利肯、阿法拉伐、贝克休斯、特拉多姆外企45户,洽谈项目54个;“跨国公司吉林行”活动期间,对接项目33个。组织接待省政府驻天津办事处、中国亚洲经济发展协会、湖北吉林商会、广州吉林商会等代表团来我市考察交流。1-4月份,相关市领导和各县(市)区、开发区累计开展招商活动406次。二是加强重点招商项目推进。强化招商项目清单化管理,提升“月调度”工作实效,对重点招商项目提级推进。着力提升从洽谈至开工全周期服务,盯住项目落位关键环节逐一加紧推动。1-4月份,全市重点推动招商项目247个,其中已签约80个,拟签约54个,正在洽谈113个。三是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围绕我市现有龙头企业,构建以化工、冶金等产业为主导的强链、补链、增链发展方式。化工产业吉化转型升级项目全面启动实施,吉化北方公司C8C9等基础化工项目顺利推进,美思德有机胺、优洁日化等一批精细化工项目工程取得阶段性进展,化工产业整体结构有效优化,发展质量不断提升。冶金产业围绕产业结构调整重点,聚焦钢铁转型,协调推进吉林建龙150万吨焦化、40万吨硅钢、中泽吉铁钼深加工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加速实现提质扩能,产业基础和技术优势持续巩固。
三、对“形成部门联动机制,从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培育壮大等角度开展一对一式包保服务”建议的答复
一是协同联动,全力推进招商引资。市主要领导亲自带领谋划招商引资工作。建立“领导带头、属地为主、部门协同、‘链主企业’带动、上下联动、统分结合”的招商体系,进一步压实行管部门协同招商、审批管理部门服务招商、招商部门统筹协调职责。制定印发《2023年全市招商引资工作实施方案》,实行招商项目清单化管理机制,丰富优质招商资源库,完善《吉林市投资指南》《吉林市产业推介宣传片》等招商资料。2023年1-4月份全市新签约41万吨高品质新能源电磁材料工程、优而康榛芯食品加工等项目80个,到位资金增速39.7%。
二是实施梯度培育,推动“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壮大。出台《关于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建立四级梯度培育库,按照“储备一批、培育一批、成长一批、壮大一批”的原则,建立了优质“种子企业”库、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库、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库、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库四个培育库,申报认定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重点从种子企业库中择优推选,以此类推,层层递进,动态管理,形成梯度培育格局。截至目前,全市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7户,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到162户(2023年新增54户),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到122户。全市各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户数达到184户,优质种子企业户数达到302户。
三是发挥项目服务秘书机制作用,全力推进项目达产达效。按照全市稳经济工作部署,充分发挥项目服务秘书机制,强化日常管理,做好精准服务,打通制约项目建设的痛点、堵点,对民营企业投资的5000万元以上项目,选派责任意识强、服务意识强、法律意识强的干部担任项目服务秘书,为项目提供全流程服务,全程“领办、代跑”项目前期手续,协调落实项目开工建设条件,每半月赴项目现场或企业实地走访服务一次,推进项目尽早达产。
四是配强服务力量,做企业知心人。牢固树立服务企业就是服务发展的理念,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印发吉林市2023年深化“服务企业年”开展“九解一协调”服务企业工作方案的通知》,全市选派2661名干部担任“企业知心人”,对企业开展一对一包保服务,通过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能,创新服务手段,聚焦助力企业发展,合力攻坚为企业解市场难题、解融资难题、解人才劳动力难题、解投资难题、解采购难题、解清欠难题、解技术创新难题、解审批难题、解司法援助难题、加强协调服务,推动企业增强发展信心,提升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