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政府信息公开专栏 >> 吉林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 政府信息公开基础平台

索  引 号: 11220200013513198J/2020-11185
分  类: 政协提案 ; 其他
发文机关: 吉林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成文日期: 2020年07月29日
标      题: 对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第569号委员提案的答复
发文字号:
发布日期: 2020年07月29日
索  引 号: 11220200013513198J/2020-11185 分  类: 政协提案 ; 其他
发文机关: 吉林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成文日期: 2020年07月29日
标      题: 对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第569号委员提案的答复
发文字号: 发布日期: 2020年07月29日
  对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
  第569号委员提案的答复
 
  **委员:
  您在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借鉴“温州模式”大力发展我市民营经济的建议》(第569号提案)收悉,经认真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 对“合理调整提升产业布局”建议的答复。
  自2015—2019五年间,我市民营经济加快了产业转型步伐,整体素质得到较大提高。四大支柱产业优势明显,通过推进化工“补链”、汽车“上量”、冶金“转型”、农产品加工“提质”,使我市传统支柱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加快;六大新兴产业拉动作用进一步显现,通过不断完善四季精品旅游线路及快速发展医药健康、信息、新材料、通用航空等产业,使我市新兴产业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全市结构调整效果初步显现,到2018年底,我市三次产业比重由2010年的10.8:49.8:39.4优化到9.5:44.9:45.6,是全省唯一产业结构实现“三、二、一”的城市。
  二、对“打造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建议的答复。
  一是优化政务环境。统筹推进“证照分离”和“多证合一”改革,全面降低民营企业的制度性成本。继续实行市县两级领导联系重点民营企业制度,强化跟踪服务,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落实国家、省改革举措的基础上,鼓励采取创新性措施,进一步大幅度压缩精简,做到一口受理,网上审批、跟踪服务、串并结合、时间对等。二是优化市场环境。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降低社会资本市场准入门槛。健全市场综合监管体系,全面建立“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执法体制,实现“阳光监管”,做到无事不扰。开展清理政府部门和市属国有企业拖欠民营企业资金专项行动,营造践诺守信的市场环境。三是优化法治环境。搭建法律服务民营企业平台,组建法律服务团20个,开展“律师走访民营企业”活动和“一对一”法律服务。严厉打击侵害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扰乱企业正常经营的违法行为,让企业家安心谋发展。四是优化创新环境。着力加强交流合作,努力提高科技成果持续供给能力和供给质量。与中科院探索建立了中科院长春技术转移中心吉林中心和苏州医工所吉林市工程技术研究院;与吉林大学建立了吉林大学吉林市研究院,为吉林市细分行业提供创新支撑。同时,启动建设了吉林市科创云平台和吉林科创中心,努力建设线上线下联动一站式科技管理服务体系,增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功能。五是优化服务环境。着力推进冰雪旅游项目建设,进一步推动我市冰雪旅游产业发展。2020年我市计划建设的冰雪旅游项目有7个,总投资142.2亿元,计划当年投资10.5亿元,重点建设项目包括北大壶度假小镇项目、吉林北大壶冬奥村项目、北大湖地中海度假村二期项目、万科松花湖度假区项目、龙潭区韩屯雾凇岛旅游景区建设项目、吉林俄式冰韵小镇·舒兰南阳和磐石莲花山滑雪场项目。明年,吉林联创北大湖四季度假小镇项目也将在吉林北大湖体育旅游经济开发区开工建设,项目总投资500亿元,计划建设集滑雪、度假、文化艺术、旅游、会议于一体的“国际一流、亚太第一”的滑雪旅游休闲度假区。
  三、对“大力发展乡村民营经济”建议的答复。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中共吉林省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促进全省农村一二三产业整合发展的若干政策》精神,通过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一是发展优质稻米产业。2019年,全市水稻种植面积14万公顷,产量120万吨。发挥万昌、孤店子两个先导区万公顷优质水稻生产基地示范带动效应,全市今年新增绿色有机水稻种植面积2300公顷,累计发展到5.63万公顷,占水稻种植面积的37.1%。引导农民种植市场销售好、价格高的优良品种,逐步实行统一品种、统一耕种、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销售和全产业链监管的经营模式,提升稻米品质。通过东福米业、宇丰米业、九月丰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水稻物联网建设、网上产品销售,助推了互联网+优质水稻产业发展,我市优质大米已销售到国内11个省份及韩国、俄罗斯、新加坡等国家,“中国粳稻贡米之乡•吉林市”品牌影响力显著增强。二是发展特色产业。2019年全市园艺特产业总产值实现245亿元,同比增长8%。其中:果蔬、苗木花卉、芦笋十大特色产业总产值实现196亿元,占园艺特产业总产值80%。设施农业面积达到10万亩。启动棚膜蔬菜、食用菌、中药材、果品、苗木花卉5大类50个标准园区建设,经过三年的扶持和发展,50个标准园区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知名度进一步提升,示范引领作用充分发挥。现已形成永吉万昌全国最大的设施芦笋生产基地、全省最大非转基因设施木瓜生产基地、丰满金丰北方最大“冷资源”开发利用高效节能新技术日光温室生产基地等十大典型基地。三是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333户;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90户(包括国家级龙头企业5户)。龙头企业共领办创办合作社66个,流转土地28万亩,带动联结合作社和家庭农场1116个,带动种植基地315万亩,建设优质稻米基地64万亩、甜粘玉米基地17万亩,带动农户38万户,带动户均增收3660元。企业用工总数3.7万人,其中农民工2.7万人。四是休闲农业保持快速发展。全市休闲农业呈现“发展加快、布局优化、质量提升、领域拓展”的良好态势,已经成为农业旅游文化“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农村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年内,接待游客500万人次,同比增长12%,营业收入16亿元,增长15%,保持快速发展态势。从业人员17162人,带动13673户农民受益。五是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近年来,市政府先后投入近300多万元扶持鼓励农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有力促进吉林市电商平台的发展和农产品的影响力。组建了汇集农业生产主体300家的吉林市可视农业联盟,扶持建设36家可视农业示范基地,做到苗棚内环境监测,苗期生长可视全覆盖,场区加工和销售过程全部接入可视农业服务平台,通过扫描二维码,实现质量追溯,构建了“家庭农场+可视农业+生产监控+原产地追溯”的互联网经营新模式,通过构建可视基地,打造消费者看得见的可视化农产品追溯标准。
  四、对“建立经济发展高中级人才智库”建议的答复。
  一是每年为吉林市高层次人才申请省创新创业人才资金支持。至今我们已为吉林市重点项目和高层次人才申请此项省政策资金超过一千万元,并继续每年开展此项工作,努力打造吉林市重视人才的良好人才环境。2020年此项工作已经完成了吉林市申报步骤,下一步等待省考核组考核。二是按照省人社厅要求,阶段性开展创新创业人才评选表彰工作。2017--2020年全省创新创业人才表彰工作已经如火如荼开展。此项工作是对高层次人才的综合认定,获得荣誉称号的人才可以得到奖励资金20万元。三是根据中共吉林省委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激发人才活力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的若干意见》(简称吉林省人才政策十八条)内容,逐步落实吉林市符合条件的人才认定工作。
 
 
吉林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0年6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