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11220200013513198J/2019-15998 |
分 类: | 政协提案 ; 其他 |
发文机关: | 吉林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
成文日期: | 2019年06月18日 |
标 题: | 对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 第535号委员提案的答复 |
发文字号: | 吉市工信字〔2019〕3号 |
发布日期: | 2019年06月18日 |
索 引 号: | 11220200013513198J/2019-15998 | 分 类: | 政协提案 ; 其他 |
发文机关: | 吉林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 成文日期: | 2019年06月18日 |
标 题: | 对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 第535号委员提案的答复 | ||
发文字号: | 吉市工信字〔2019〕3号 | 发布日期: | 2019年06月18日 |
B
同意公开
对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
第535号委员提案的答复
吉市工信字〔2019〕3号
XXX委员:
您在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破解我市实体经济发展难题的建议》(第535号提案)收悉,经认真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对“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营造优良营商环境”建议的答复。
(一)突出政策引领。一是抓好普惠性政策在实体经济的落实。严格执行国家、省出台的阶段性下调企业地方教育附加征收率等政策。严格落实国务院关于阶段性降低企业社保缴费比例的决定。公示涉企税收优惠政策清单,全面落实国家现有的增值税、所得税和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小微企业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确保实体经济充分享受到政策红利。二是出台“好使、管用”的政策措施。2018年1月,我们制定出台了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吉林市促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围绕激发民间投资活力、降低经营成本、加大融资支持力度、建立人才培育机制、支持企业科技创新、鼓励企业做大做强、依法保障民营企业合法权益、建立“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保障政策落地等九方面,增强企业获得感,大力促进我市实体经济快速发展。目前我们正在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从创造公平竞争环境、培育民营经济发展新动能、着力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营造民营经济发展的氛围等方面入手,着手制定《吉林市优化营商环境推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使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更加优化。
(二)突出政商服务。一是持续推进简政放权,加强政务审批服务。进一步简化审批手续,简化服务手段,完善服务流程,提升服务质量。近年共取消、调整行政审批项目431项,减少行政事业性收费8项,窗口限时办结件时间缩短50%;二是落实行政事业性收费清单制度,对国家、省级行政事业性收费按下限执行,取消地方行政事业性收费;深化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治理,进一步规范涉企经营服务性收费,依法整治红顶中介。三是严格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普遍性降费政策,实行收费目录清单刚性制度。将行政事业性收费、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经营服务性收费、实行政府定价的涉企经营服务性收费目录清单在市物价局网站和市政府网站公示,减轻企业发展运行成本。四是深入推进“放管服”、“只跑一次”改革,加大简政放权,进一步清理审批事项,大幅减少对企业发展的干预,坚决打破阻碍企业发展的各种“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为企业发展打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三)突出要素保障。一是财税政策支持。我市设立了三个专项资金,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工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4000万元,主要用于扶持民营经济发展;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资金规模3000万元,主要用于引导服务业健康发展;科技发展专项资金,规模4800万元,扶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中科研创新项目。二是创新金融产品。充分利用好助保金池和种子基金杠杆作用,继续增加“助保金池”铺底资金规模,实现吉林地区全覆盖;推动供应链核心企业加入人民银行应收账款融资平台,依托供应链核心企业开展应收账款业务;与平安租赁公司合作,对接我市医药、装备行业内的重点企业开展融资租赁业务;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设立财务公司。三是强化企业素质提升。实施企业家能力素质提升工程,积极探索有效的人才培训方式,以多元化和多层次的途径提升企业家素质。通过安排企业管理者参加清华(远程教育)总裁培训班、营销模式创新总裁班、品牌及战略经营高级研修班和高级职业经理人等培训班,培养提高企业家战略思维、管理理念、创新意识;实施企业骨干人才能力素质提升工程。围绕国家宏观经济形势、产业政策等方面组织安排企业高管培训,帮助企业骨干人才开阔视野、提升能力。
二、对“创新融资服务体系,缓解发展瓶颈”建议的答复。
(一)实施普惠金融定向降准政策。从2018年开始落实普惠金融定向降准政策,涉及的机构为吉林环城农村商业银行,2018年初和2019年初,其存款准备金率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基准档基础上下调1.5个百分点,释放可贷资金约2亿元,着力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提高金融服务覆盖率和可得性,为实体经济提供有效支持,贷款金额3.5亿元。
(二)建立各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围绕“6411”产业体系,筹资30亿元设立吉林市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已经设立规模2亿元秸秆新能源产业子基金、规模10亿元现代服务业产业子基金、规模9亿元科技创新产业子基金;逐步设立现代农业、化工、汽车等11个产业子基金,并引导其他产业基金以股权投资形式引导扶持实体经济发展。
(三)建立吉林市产融合作服务平台。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手段,搭建高质量的产融合作服务平台,实现企业与金融机构融资需求网上对接,引导金融机构开展灵活多样的政银企保对接活动。2018年组织开展13次政银企保对接活动,参会企业198户,融资项目96个,实际发放贷款79.1亿元。
三、对“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加大企业转型升级”建议的答复。
(一)加强“双创”服务。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对中小微企业开展项目开发、创业指导、跟踪扶持等“一条龙”“一帮一”服务,落实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畅通知识产权质押等融资渠道,发放创业担保贷款。发挥创业就业服务云平台功能,夯实城乡就业服务圈基础作用,推动“线上”“线下”资源互通互融。加快建设军民融合等六大创新创业基地,大力培育孵化国家高新技术和科技“小巨人”企业。目前,全市省级科技“小巨人”企业达到50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90户。大力弘扬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倡导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激发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活力。
(二)强化民营企业梯次培育。一是加大实施“5、6、40”重点企业培育计划,即培育吉林建龙等百亿级企业5户,康乃尔化工等50亿级企业6户,华微电子、英联生物制药等10亿级企业40户,在市场、资金、要素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二是加大“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力度。培育百户主营业务突出、竞争力强、成长性高、专注于细分市场的市级“专精特新”民营企业,制定了《吉林市“专精特新”民营企业认定办法》,择优筛选成长良好的民营企业建立了吉林市百户“专精特新”民营企业培育库,加强政策及专项资金支持,促进全市“专精特新”民营企业快速发展。三是通过政策支持和精准帮扶推进民营企业入规升级。建立“四上”企业培育数据库,制定2019年入规升级企业实施方案,对重点培育企业逐月调度,了解和掌握培育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在融资、市场开拓、技术改造、要素保障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四是积极推动新经济单位生成。2018年企业户数超5万户,个体工商户数量超过20万户,市场主体数量突破25万户。
(三)推动企业创新发展。一是实施新产品规模化生产推进计划,组织开展技术攻关,突破制约行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力争在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及高端产品等方面有新的突破。二是推进技术中心创新能力提升,完善国家、省、市三级企业技术中心逐级晋升机制,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基础能力建设,完善企业技术开发、试验验证和实现产业化基础条件。三是加快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支持我市重点企业发挥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产业公共技术研发中心等各类创新资源的作用,联合产业链上下游骨干企业、高等学校,培育打造制造业创新中心。
(四)建立完善产学研平台。实施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建立完善以市场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扩大与高校的合作,围绕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秸秆生物利用、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搭建高院校所与企业合作平台,破解制约企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加快推动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同时,抓好国家、省、市三级企业技术中心梯队建设,进一步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目前,我市已有国家级技术中心6个,省级57个,市级 60个,民营企业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四、对“加强组织领导,强化人才保障”建议的答复。
(一)培育企业家队伍。一是建立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至少每半年举行一次市级领导和企业家代表座谈会,对政府重大经济政策措施制定主动向企业家问计求策。二是提升企业家政治地位。支持民营企业家参政议政。我们积极将优秀的、典型的、社会贡献率大的民营企业家,推荐给市人大、市政协,大力推选优秀企业家担任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支持鼓励民营企业家参政议政。三是培养弘扬企业家精神。营造促进企业家公平竞争、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尊重和激励企业家干事创业的社会氛围,弘扬企业家遵纪守法、艰苦奋斗以及追求卓越敢于担当、服务社会的精神,为企业家提供高效、务实的服务,最大限度激发民营企业家精神,爱护民营企业家资源,重视民营企业家作用。讲好“吉商故事”、宣扬“最美创业人物”,在全社会营造亲商、重商的良好氛围。
(二)建立人才保障机制。围绕产业转型升级人才需要,积极服务企业引进的国内外高层次技术和管理人才团队,推动建立企业集聚人才的体制机制。市人才办出台《江城人才“双创”团队评审资助办法》、《吉林市人才助力民营企业发展18条》两个政策性文件,在民营企业引进人才、培育人才、人才评价、激励政策等方面细化支持政策,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引进行业领军专家、紧缺高层次人才,支持职称评定、资金奖励、人才荣誉等向民营企业倾斜,全力帮助民营企业解决人才短缺问题。
五、对“形成地方特色品牌发展力”建议的答复。
当前,我市轻重工业比例为22:78,重工业企业比例偏重,高新技术企业只占4.8%,转换动力严重不足,且产业发展多处于价值链低端。针对上述问题,我们依据国家先进地区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及我市民营企业面临的转型方向,支持企业向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绿色制造、工业互联网、5G+物联网+等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冰雪、碳纤维、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对营业收入首次突破10亿元、50亿元、100亿元的民营企业、首次纳入规模以上统计的工业企业、服务业企业、首次纳入限额以上统计的商贸企业、首次入选“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的企业予以政策支持,鼓励民企做大做强,全面壮大我市实体经济。
吉林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19年6月18日
(联系人姓名及电话:62049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