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11220200013513198J/2016-12393 |
分 类: | 政协提案 ; 其他 |
发文机关: | 吉林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
成文日期: | 2016年04月27日 |
标 题: | 对市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第546号委员提案的答复 |
发文字号: | 吉市工信文〔2016〕5号 |
发布日期: | 2016年04月27日 |
索 引 号: | 11220200013513198J/2016-12393 | 分 类: | 政协提案 ; 其他 |
发文机关: | 吉林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 成文日期: | 2016年04月27日 |
标 题: | 对市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第546号委员提案的答复 | ||
发文字号: | 吉市工信文〔2016〕5号 | 发布日期: | 2016年04月27日 |
A
对市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
第546号委员提案的答复
吉市工信文〔2016〕5号
姜晓晨委员:
您在市政协第十二届四次会议期间提出的《关于加快我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建议》(第546号提案)已收悉,经认真研究办理,现就提案中涉及我局的工业转型升级方面情况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市工业发展面临异常复杂的严峻形势。市场需求疲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国际原油价格较高位大幅下跌,国内成品油价格大幅下滑,用工成本不断上涨,企业融资难度加大,传统产业发展陷入瓶颈期。面对这种形势,我市积极贯彻落实省政府在吉林市开展产业创新示范区试点的政策,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创新技术体系,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经济增长质量,推动吉林市工业发展进入转型升级的新常态。
一、全市工业产业转型升级取得一定进展。
截止到2015年末,全市规模工业产值3085.8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完成813亿元,同比增长6.2%,实现利润总额51.3亿元。战略新兴产业完成产值1094亿元,同比增长7.2%,新增规上民营工业企业66户,民营企业成为支撑全市经济的“半壁江山”。2015年全市工业产业转型升级取得了六方面进展。
(一)推进主导产业转型,在结构升级上实现新进展。
积极加大投资力度,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延伸产业链条,实现产业链由低端向高端转变,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壮大化工、农产品加工、冶金及汽车四个支柱产业,培养碳纤维、医药产业等新的支柱产业,推动主导产业集聚发展,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1.做强支柱产业。
化工产业。充分发挥吉林化工产业优势,推进吉林石化和地方企业深度对接配套,做大做强石化支柱产业。先后组织我市五十余户地方企业参加吉林石化合作配套对接会,吉林石化公司推介发布了5个精准配套示范项目,发布了配套需求目录和化工产品目录,6家地方企业和吉化就物资采购和产品销售签订了合作意向。依托省工信厅组建的吉林省汽车与石化产业(协作配套)发展战略联盟作为平台,吉林石化和一汽集团在多种牌号专用料的共同研发上实现了深度合作,汽车零配件企业也有意愿积极利用联盟平台,寻求和上游实现进一步的配套合作。大力推进产品终端转化和结构转型升级,产业链延伸取得重大进展,整体产业精细化程度进一步提升。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切实推进化工中间体向下游精细化工产品转变。全市全年累计完成投资3000万元以上重大资本性支出建设项目26项,累计完成投资47.2亿元。众鑫化工12万吨/年生物环氧乙烷项目、博海生化6万吨/年环氧乙烷项目、大地化工含硫废液综合利用项目、吉化北方坤瑞30万吨/年轻汽油醚化项目等一批重大项目实现竣工投产。截至2015年末,石化产业累计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62亿元,实现了产业间配套协作和重点产业链终端延伸的新格局。积极开展化工补链,为加快石化产业发展,破解原料成本和来源等制约发展的瓶颈。我局专门委托国内权威的行业研究机构——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编制《吉林市化工产业“十三五”发展路径专项规划》,研究以低成本烯烃项目为突破口,实现化工原料多元化,打造我市石化产业丙烯及聚氨酯、基础化工结构升级、资源综合利用、生物质化工四大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产业竞争力。
农产品加工产业。延伸产业链条不断向精深方向发展,实现产品精细化、多样化。我市农产品加工产业,通过不断的创新变革,改变了传统的粮食粗加工模式,出现了东福米业、德亚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金星米业、平安米业等精制大米及杂粮产品,满足不同层次的市场需求。德亚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形成了集水稻种植、稻米加工、米粉、稻壳燃料棒产业链体系。酒类制造品呈现多样化趋势,长白山酒业可生产山葡萄酒系列、五味子酒系列、洋姑娘酒系列、冰酒系列、矿泉水系列、白酒系列等100多个品种,面向不同消费群体。华润雪花啤酒生产了干啤、鲜啤、纯生3大类10多个高端品种。产品种类不断丰富,特色产品增多。我市食品产业种类繁多,涵盖了粮食加工、酒类制造、乳制品、烘焙食品、冷冻食品、饮料、调味品等类别,“十二五”期间,发展壮大了海王生物、永德兴、东升伟业等保健食品、德利斯等畜禽食品、出彩农业油脂加工、米老头等休闲食品等特色食品。中新食品区初具规模,农产品加工产业集聚发展初见成效。吉林德亚农业发展集团稻谷综合利用项目等3户企业落户中新食品区,目前项目已建成投产。深圳海王集团健康产业生产制造基地项目、上海光明集团工厂化食用2016年新投产企业5户。正大集团生猪屠宰深加工项目等一批企业和项目也正在积极推进。截至2015年末,吉林市农产品加工产业现产值656.6亿元,同比增长9.1%,进一步提升了产品加工深度,提高了产品加工水平。
冶金产业。稳步推进铁水连铸模式特色工艺。重点实施了吉林奥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0万吨奥贝球铁重型车后桥驱动齿轮以及其它汽车奥贝球铁生产加工项目,吉林恒联铸造技术改造投资15000万元新建直缝焊管和C型钢机组项目建设完成。钼、镍等有色金属发展势态良好。昊融集团将通过与中科院沈阳金属研究所等科研院校共同建立的高品质动力电池研发平台、以及与代表性客户建立的对接实验应用平台为支撑,加速推进电池材料及动力电池研发生产基地建设项目。截至2015年末,冶金产业全年实现产值317亿元,初步形成了冶金产业特色化发展的势头。
汽车产业。推动新车型项目及整车配套实现创新,重点以吉林汽车产业园区为主要载体,积极提高整车质量、开发推广新车型,佳宝新V75、V77、一汽森雅S80等相继新装上市,新款SUV和电动汽车等新车正在抓紧试制中。大众DY项目已确定落户吉林,整车项目有望实现新突破。汽车零部件新材料、新领域等配套产业方面实现创新。吉林万丰奥威汽轮有限公司年产300万件汽车铝合金车轮项目一期工程竣工投产,生产运行平稳。吉星轮胎有限公司年产1500条轮胎项目工一期年产600万条轮胎工程竣工,“高性能轿车子午线轮胎”首批产品成功下线。吉林恒辉新材料有限公司高性能汽车用改性塑料复合材料产业化项目经营平稳。截至2015年末,汽车产业全年共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170亿元,同比增长14.7%,占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的5.5%,产值增速仅低于医药健康产业,居十大行业增速第二位。
2.做大新兴产业。
新材料产业。以碳纤维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发展呈现出规模化、集群化发展态势。我市碳纤维原丝产能达到了8000吨、碳纤维产能达到818吨,产品规格涵盖1K、3K、6K、12K、24K等。拥有了“丙烯—丙烯腈—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原丝—碳纤维—碳纤维下游制品”国内最完整的产业链。吉林碳谷碳纤维有限公司5000吨/年原丝技改项目、200吨/年碳化生产线项目,吉林方大江城碳纤维有限公司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品生产项目逐步推进。碳纤维制品开发取得重要进展。碳纤维摄像机摇臂、碳纤维钢轨枕、碳纤维汽车刹车片、碳纤维加固布、碳纤维智能化供暖系统等已投放市场。
医药健康产业。现代中药及生物制药发展迅速,黄金单品不断涌现,支撑作用明显。2015年末,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品种可达7个,实现销售收入58.5亿元,长白山制药康艾注射液单品销售收入达21亿元。康乃尔药业、吉尔吉药业等骨干企业效益稳步增长,步入新一轮增长期。北沙制药、英联生物、西点药业等一批新建企业蓬勃发展,成为支撑医药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新生力量。普瑞特生物科技、巨康药业、益格生物等重点在建项目陆续建成投产。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聚集发展特征显现,园区和聚集地建设初见成效。全市医药产业共有省级技术中心6个,市级技术中心8个,高新技术企业5户,技术创新型企业4户,省级中试平台1个。2015年末,规划的六个园区两个聚集地格局基本形成。高新北区医药园首个入区项目吉尔吉药业现代中药产业园一期已完成主体厂房建设。磐石医药园区投产企业达10户。经开区化学原料药及医药中间体7户企业投产。中新食品区医药园区海王生物项目年内试生产。舒兰医药园区5户企业已投产,另有2户企业正在建设。蛟河医药园区以长白山制药为引领,现有3户企业投产,5户企业正在建设。高新南区鹿王制药整体搬迁正在建设,新科奇保健食品、东升伟业保健食品都获得直销牌照,规模正在扩大。截至2015年末,医药健康产业实现产值144.2亿元,同比增长19.0%,居工业十大行业首位。
(二)推进工业节能创新,在增长方式转变上实现新进展。
通过技术创新、工业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加强环境保护,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工业经济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绿色发展。
1.推进循环发展模式。
2015年以低碳工业园区为载体,以科技改造、资源循环为手段不断摸索低碳循环经济发展的新模式,降低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碳排放,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和附加值,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稳步推进。目前,我市“化学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已经通过国家工信部批复列为“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园区内落实低碳项目70项目,总投资达到219亿元。其中产业低碳化重点工程49项,总投资约129亿元;能源低碳化重点工程10项,总投资约69亿元;低碳管理重点工程2项,总投资约0.6亿元;基础设施低碳化重点工程9项,总投资约1.3亿元。项目建成投入运行后,预计可实现年节约61.8万吨标准煤,减排CO2166.8万吨,可实现产值300亿元。2015年在建企业已经形成生产能力,其中大地化工硫酸铵项目已经初步形成30万吨生产能力,康乃尔化工等传统化工企业深挖循环经济潜力,20万立粉煤灰烧结陶粒项目正在筹建当中。
2.推进低碳发展模式。
作为国家第一批“节能减排低碳示范城市”,通过调整结构,创新体制做好低碳发展模式,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到2015年底我市共淘汰落后炼铁产能35万吨、铁合金产能4.2万吨、水泥产能90万吨、造纸产能28万吨、化纤产能1.5万吨,全市取缔了水泥熟料机立窑和3米以下水泥磨机,钢铁企业取缔了400立方米以下高炉,同时冀东吉林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在松原扶余市投产水泥磨生产线,化解我市过剩水泥产能60万吨。同时依靠政策引导企业采用低碳新技术,建龙钢铁有限公司完成65WM干熄焦发电、余热发电项目并申报国家《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重点项目》,得到国开银行的低息贷款支持。
3.推进绿色发展模式。
通过挖掘企业潜力,加大企业改造力度,积极引进环保技术和设备实现企业清洁生产和绿色发展。2015年通过政策引导和技术推进,我市加大对老企业清洁生产改造力度,吉林市源源热电有限责任公司投资近亿元进行脱硫、脱硝及除尘设备改造;吉林市亿斯特能源有限公司投入2138.5万元采用电、袋混合技术进行设备除尘改造,计划可实现年减排粉尘126.1吨;国电吉林热电厂投资3.6亿元实施的8-11号机组脱硝项目改造,实现年减排氮氧化物6188吨,排放浓度全部符合环保标准。同时大力引进新技术,推进绿色发展模式。装备制造行业吉林市金赛科技有限公司高性能纳膜项目已实现百万平方米的生产能力,吉林市展成电机服务公司稀土永磁电机实现年产50万千瓦生产能力,绿色发展制造行业初具规模。
(三)推进技术改进创新,在创新体系建设上实现新进展。
通过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1.加强技术创新主体建设。
支持产学研协同创新。积极引导和组织行业骨干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加强协同创新。通过构建行业技术创新联合体,建立联合开发、优势互补、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用合作机制,推动产学研联合工作进一步深化。全年成立了精细化工、电力电子、医药健康、高性能纤维、食品(农产品)等五个行业技术创新联合体。这些联合体由北华大学、东北电力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天津大学、东北大学等15所高校的40多个科研创新平台,以及我市康乃尔化工、吉林化纤、长白山药业等100多户企业组成。技术创新联合体围绕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和共性问题,开展协同创新,专长互补,促进了成果转化和产品创新,取得良好效果。
2015年组织实施了年产40万吨聚醚产业化项目等136个市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推进了年产1200套汽车焊接成套设备产业化等41个市级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现实生产力项目。修订出台了《吉林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和《吉林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实施细则》。组织申报了长白山制药等4个创新主导型医药健康企业;吉林省添正医药年产2000吨明胶项目等7个省重点推进的医药健康重大产业化项目。
全年共开展8次校企对接活动,推介成果280多项,与中科院长春分院共同签署了《联合实施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协议书》。2015年在市本级科技计划中设立了中科院、吉林大学科技合作项目,共支持15个项目,资金440万元;组织专家服务企业活动,邀请50多位大学老师走访了我市30多户企业,为行业发展献计献策;签订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开发合同11项,合同资金1500万元,已付资金300多万元。这项工作得到了省工信厅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并于今年10月份在我市召开现场会,向全省各地市州推广吉林市的经验和做法。
发挥科技大市场功能性作用,举办科技成果推介会、交易会、对接会等4场,发布项目377项,东北电力大学、吉林大仝数码科技、东杰公司等3家单位9项成果现场出售,签约金额1418万元。
2.推进“三类中心建设”。
推动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为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有效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在我市支柱产业、优势产业的规模以上企业中,开展企业技术中心培育和认证工作,促进企业技术中心的能力提升和逐步晋级。一是扩大市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数量。2015年我市有江机民科、西点药业、飞跃磨具等8户企业通过了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有奥克新材料、高琦聚酰亚胺、瀚丰电气等15户企业通过了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目前我市通过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达到81户,其中:国家级5户,省级49户,市级27户;技术中心科技活动人员达11000余人,累计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97项,新申请发明专利40项。已初步实现了国家、省级和市级企业技术中心梯队建设。二是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建设。强化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加大创新投入,支持和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开展联合技术攻关。2015年企业技术中心,实施科技项目400多项。吉林省公路机械有限公司LBYZ2000型移动式再生沥青混合料搅拌设备研发项目、吉林市盟友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水质只能检测设备与仪表检测平台、吉林市江机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航空零部件轻量化研发平台建设、吉林英联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物类似药物研究开发中心、吉林市东北电院开元科技有限公司发电企业监控类产品综合研发平台等重点项目的研发和实施,提高了我市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3.组建吉林市工业研究院。
与吉林大学就共建吉林大学工业技术研究总院吉林市分院达成共识,目前相关实验楼及服务设施已经建成。组织成立吉林市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会新能源产业分会,首批会员单位16个,分会组织相关活动3次。
(四)推进管理方式升级,在企业创新管理上实现新进展。
1.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加大培训力度,为企业家提高素质奠定基础。组织了企业管理创新大讲堂(3期)、“大数据时代企业运营模式创新”公开巡讲、职业经理人培训、省工信厅百名优秀民营企业家培训、法人治理结构升级试点企业培训(3期)等9期次的企业家培训工作,超过500名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参加了培训,对我市企业家开拓视野、创新思维,强化素质修养,提升战略思维能力、市场决策能力、资本运营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现代企业管理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引领企业快速发展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2.规范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工作。组织制定了《关于2015年规范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试点的实施方案》,按照“确定一批、储备一批、培育一批”的原则,2015年在全市选择26户企业开展规范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工作,以点带面,逐步推开。企业按试点方案组织实施,有超过半数以上企业基本完善了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为推进企业实施科学管理奠定了基础。今年我们还与省工信厅、华融证券共同对我市部分试点企业进行了调研和指导等方面工作。
(五)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在多种维度应用上实现新进展。
1.深入开展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试点。围绕四大支持产业及新兴产业,全面推进“两化”融合试点。积极推进石化行业中康乃尔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ERP智能管理系统、吉林众鑫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信息化系统集成项目;在汽车行业中,重点支持一汽吉林汽车有限公司涂装喷涂机器人系统集成改造、吉林小糸东光车灯有限公司信息化平台建设项目、吉林航盛电子有限公司基于ERP平台的PLM与制造信息系统等项目;冶金行业中,促进吉林吉恩镍业股份有限公司建立整体管控信息集成平台;食品行业中,重点推进蛟河黑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食用菌生产控制信息应用系统、吉林中新食品区开发建设投资有限公司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建设;在医药行业中,推进吉林康乃尔药业有限公司建立医药企业运营信息管理系统;在化纤纺织行业中,推进吉林化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建立腈纶纤维电子商务交易系统。
2.加快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项目建设。主要推进吉林建龙钢铁有限责任公司吉林建龙钢铁整体信息化平台项目、吉林昊宇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过程管理及模拟制造项目等5个重点项目。
3.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建设试点。组织企业进行“两化”融合绩效评估,2015年共组织180户企业参加网上化融合评估诊断和对标引导,审核通过155户。其中,处于创新突破阶段的有1户,处于集成提升阶段的3户,处于单项应用阶段的86户,起步建设阶段的65户。推动企业建立“两化”管理体系,2015年国家两化融合贯标试点企业4户企业,分别是吉林化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吉林吉恩镍业股份有限公司、一汽吉林汽车有限公司、中钢集团吉林机电设备有限公司。2015年省级两化融合贯标试点企业6户企业,分别是吉林小糸东光车灯有限公司、史丹利化肥吉林有限公司、康乃尔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长白山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冀东水泥磐石有限责任公司、吉林圆方机械集团有限公司。配合第三方认定管理机构,对我市“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建设进行认定。吉林昊宇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于2015年4月9日与吉林省电子信息产品监督检验研究院签订两化融合贯标服务协议,2015年5月11日正式启动贯标试点工作,目前已进入到管理体系文件编写阶段。吉林华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于2015年3月9日与金蝶软件(中国)有限公司签订了《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项目合同》,2015年4月11日正式启动贯标试点工作,目前已完成管理体系文件编写,进入体系试运行阶段,预计年底能通过达标认证;吉林建龙钢铁有限责任公司于2015年11月28日于北京世纪拓扑管理顾问有限公司签订两化融合贯标服务协议,正式启动贯标试点工作,目前已完成管理体系文件编写阶段。
(六)推进政府服务创新,在企业融资服务上实现新进展。
加快融资服务平台建设的创新。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完善融资服务功能,大胆进行融资创新。一是市政府与中信银行合作开展种子基金贷款业务。针对抵押物不足或没有抵押物的中小微企业,政府投入6000万元风险补偿铺底资金作为准备金,使弱小和初创期的中小企业能够顺利得到贷款,2015年为50余户小微企业解决2.7亿元的融资需求。二是利用省工信厅支持的2000万元产业创新专项基金,与建设银行合作开展助保金池贷款业务。通过放大抵押额度、降低贷款利率、扩大单笔贷款规模等措施,为20多户中小企业解决2.3亿元的融资需求。三是鼓励各金融机构开发创新金融产品,如循环贷、连连贷、订单和信用证质押、应收账款质押等方式开展融资服务。四是支持发行企业债券、私募债券,开展股权质押等融资方式。
二、全市工业产业转型升级下步工作安排
按照我市“十三五”规划建设新型产业基地的总体要求,结合提案所提四方面建议,我局紧紧抓住东北老工业基地新一轮振兴机遇,从四个方向着手,以转型升级为主线,安排下一阶段工作,全力打好传统支柱产业改造提升、战略新兴产业培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驱动活力激发“四大攻坚战”。力争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和支撑力的现代工业产业发展新格局。
(一)打好调整存量,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攻坚战。
化工产业。围绕“补链”,构建丙烯及聚氨酯产业链,启动康乃尔60万吨甲醇制烯烃项目,弥补乙烯、丙烯等基础化工原料缺口,带动下游吉神30万吨环氧丙烷、聚源40万吨聚醚、众鑫化工和博海生化18万吨环氧乙烷项目产能释放;完善基础化工产业链,开展中油吉化汽油国V升级改造,实施乙二醇改产环氧乙烷项目,推进原料药、阿巴卡韦中间体等产品提能扩产;拓展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启动大地化工硫磷钛循环利用项目,推进瀚禹化工二萘酚等综合利用项目,促进资源可循环、再利用;发展生物质化工产业链,深化与中粮、绿能等公司合作,加快建设生物质颗粒燃料、秸杆制沼气等生态环保示范项目,下力气在秸杆转化上取得实质性突破。
汽车产业。围绕“上量”,提高整车产能,全力推进一汽大众DY整车项目上半年开工,龙山公司与一汽吉林汽车微卡合作项目达到2万辆生产能力;带动汽车配套产业发展,着力引进大众系列核心配套企业,加快万丰奥威50万套铝镁合金汽车结构件、奥贝球铁二期等项目建设,吉星1500万条半钢子午线轮胎、龙山车桥主减速器等产品实现批量生产。
冶金产业。围绕“转型”,启动吉林铁合金、吉林炭素异地搬迁,推进80万吨铁合金冶炼、12万吨碳素及制品等技改升级项目合作;巩固建龙300万吨钢铁生产能力,支持钰玲珑等管件企业、北工等钢构企业扩大产能,加强与杭箫钢构等国内知名企业合作,提高钢材就地转化率。
农产品加工产业。突出“提质”,在全面调研我市食品行业现状的基础上,推进企业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推动新加坡实诚婴幼奶粉生产、德生牧业肉鸡屠宰加工等重点项目尽快落地,扶持东福、宇丰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
(二)打好做优增量,大力培育战略新兴产业攻坚战。
重点发展以医药医疗、养生养老为重点的健康产业,以二台子机场复航、航空产业园建设为载体的航空产业,以电子信息制造、电子商务、云计算、软件服务外包为支撑的信息产业,以特种纤维及复合材料、新型有机化工材料、新型金属材料和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为核心的新材料产业,以交通运输设备、智能装备、节能环保装备、化工机械为代表的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努力打造辐射东北、面向全国的新兴特色产业集聚区。一是大力发展医药健康产业。促进海王药业等3户医药企业、长白山蒺藜脑通胶囊等6个重点医药项目达产达效,快速形成医药保健产业集群。二是大力发展航空产业。启动二台子机场改扩建工程,推进飞行区、航站区等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吉航民机维修、福航航空学院等重点项目。三是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加快通信基础设施建设,4G基站比例提升到40%以上;推进省、市联通数据中心项目,拓展江南数据中心商业化运营领域,大仝软件外包基地建成使用,国家“两化”融合试点企业发展到10户。四是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集中开发高性能聚乳酸纳米复合材料等新产品,加快生物基降解复合材料、车用耐高低温塑料光纤等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丁苯橡胶、乙丙橡胶、1.3万吨生物长丝等一批项目年内形成有效产能。五是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抓好华微新型电力电子器件基地,鼓励永大、龙鼎等企业开发高端产品,支持昊宇石化、东杰科技等企业扩大产能,推进旭峰科技3D打印、赛金得冲压焊接线、吉煤煤机精密制造等一批重点项目成规模、增效益。
(三)打好产业转变,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攻坚战。
以发展第三产业为契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局面。依托巨邦软件园、电商产业园、科技大市场等载体,大力发展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众创空间”,建设10个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带动城镇新增就业9万人。深入实施“万名创业者、万名小老板”工程,全面开展“互联网+小微企业”行动,保证民营经济主营业务收入增长8%。实施江城英才创新创业扶持计划,培育、引进一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双创”团队;完成职教产业园区主体工程建设,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积极探索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着力培养一大批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四)打好创新驱动,培育企业发展新动力攻坚战。
结合长吉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区建设,抓好科技创新,构建和完善技术创新联合体,促成科技成果转化。实施100项科技攻关及产业化项目,在新材料、通用航空、信息技术等重点领域实现新突破;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与中科院、吉林大学等域外高校院所合作筹建产业技术研究院,推动驻吉高校与本地市场深度融合,培育科技“小巨人”企业200户;高起点规划科技创新城,启动高新北区核心区一期项目建设。抓好企业技术中心梯队建设,全年培育和认定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0户以上,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户,推荐2-3户企业参加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提升企业的技术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全年培育100种重点新产品,3-5种新产品通过省级新产品鉴定,确保10种重大新产品投产。
2016年4月27日
联系人姓名及电话: 李冠霖 13904417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