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政府信息公开专栏 >> 吉林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 政府信息公开基础平台

索  引 号: 11220200013513198J/2011-11967
分  类: 政策法规 ; 其他
发文机关: 吉林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成文日期: 2011年02月01日
标      题: 吉林市工业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
发文字号:
发布日期: 2011年02月01日
索  引 号: 11220200013513198J/2011-11967 分  类: 政策法规 ; 其他
发文机关: 吉林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成文日期: 2011年02月01日
标      题: 吉林市工业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
发文字号: 发布日期: 2011年02月01日

吉林市工业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

(吉林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112月)

 

   从2011年到2015年的“十二五”时期,是我市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推进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实现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时期。按照省、市政府关于编制“十二五”规划的要求,编制《吉林市工业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工业经济发展情况和“十二五”面临的形势

   “十一五”期间,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牢把握振兴老工业基地战略机遇,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工业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到2010年底,全市规模工业企业达到1192户,规模工业总资产1558亿元。2010年,规模工业实现利润54.7亿元;规模工业实现销售收入突破200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升5个百分点。

“十一五”期间是我市工业发展最好的时期,但是也经历了金融危机的冲击。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提出了突出工业,全面发展的战略构想,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保持经济快速稳定增长为主线,以工业提速增效、抓百户重点工业企业快速发展、培育壮大骨干企业和中小企业成长、推进重大项目建成投产和达产达效为重点,突出运行调控、项目建设、招商引资、自主创新、节能降耗等工作,工业总量进一步扩大,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经济活力显著增强,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主要特点:一是工业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总量明显扩大。2010年,全市规模工业实现产值2130亿元,比“十五”末增加1375.5亿元,五年间平均增长幅度23.1%。规模工业全部从业人员24.8万人,比“十五”末增加6.2万人。二是工业运行质量显著提高,2010年,规模工业增加值完成620亿元,比“十五”末增加405.5亿元,与2005年相比,年均增长23.6%。规模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226,与2005年相比,提高134点。三是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石化、冶金、汽车支柱产业得到加强,农副产品深加工、能源等优势产业快速发展,碳纤维、先进装备制造业等战略新兴产业开始形成。四是骨干重点企业做大做强,年产值5亿元以上企业已达25户,其中10亿元以上的15户。五是国有经济得到巩固,2010年末国有及控股企业产值为894亿,占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的42%;民营经济健康发展,2010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446.7亿元,同比增长37.3%,实现税金61.2亿元,占全市31.8%以上,全市民营规模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124亿元。六是节能降耗取得喜人成果。五年期间,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31%,全市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年度完成值均好于省下达节能计划目标,在全省节能目标考核中,连续两年列全省第一位。

 “十二五”期间我市工业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有利形势:一是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后金融危机效应,各国趋利避害,纷纷寻求新的合作,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和空间;二是国内经济发展处于由快速回升到持续稳步发展的关键时期;三是国家出台十大产业振兴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全省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经济活力明显增强;四是国家长吉图先导区开发开放战略的实施,东北亚地区的合作开发,对我市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形成具有发展活力的新的经济增长极有积极的提升作用;五是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和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发展新道路,以及突出工业、全面发展等一系列战略构想,都将成为我市工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十二五”期间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一是我市的工业经济总量不大。尽管近几年我市工业发展速度较快,但与国内同类型城市相比在经济总量上差距很大。缺乏大企业、大集团,中小企业数量较少;二是产业结构不优。产业规模偏小,产业链条短,传统产业比重偏大,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低,产品附加值低,主要产品以初加工、原料型居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附加值的终端产品较少。三是产业之间协作配套能力亟待加强。支柱企业的带动和支撑作用需进一步提高,上下游产业协作配套能力需要加强。产业间集群化、链式化、园区化发展需要加强。四是我市长期以来形成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为特征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还没有根本改变。重化工业结构调整任务重。五是民营经济发展比较缓慢。民营企业总量不足,企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融资能力弱。特别缺乏对地区经济发展有牵动力的核心企业。

二、“十二五”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吉林市实现工业化的关键时期。工业经济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紧紧抓住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长吉图先导区开发开放战略实施的历史机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自主创新、扩大开放为基本动力,突出扩大工业总量、调整优化结构和促进产业集聚。大力推进壮大培育骨干企业,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形成新的产业园区,加快老工业基地向新型产业基地的转换,促进工业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产业特色鲜明、竞争优势突出、工业布局合理、生态环境优良的国内重要的现代化工业城市

2015年,工业经济发展的目标是:

1、全口径工业总产值达到625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1810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为45%;工业实现税收占全市财政收入的比重为70%。规模工业总产值达到5000亿元以上,与2010年相比,年均增长20%;增加值达到1450亿元,与2010年相比,年均增长19.3%

210个比较优势产业比重达到90%。到2015年,10个产业规模工业总产值达到4500亿元,年均增长22%。其中,石化产业总产值达到2000亿元,年均增长28%;冶金产业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年均增长23.4%;汽车产业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年均增长48%

3、全市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比2005年下降35%,“十二五”期间下降15%

4、五年工业固定资产投资5000亿元。重点建设中油吉林石化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300万吨精品钢、百万辆汽车等20项重大产业工程。

5、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企业发展到25户以上。全市规模工业企业数量达到2000户,其中,年销售收入1000亿元以上企业1户(中油吉林石化),100亿元以上企业5户(一汽吉林汽车、中钢吉铁、化纤集团、吉林建龙钢铁、昊融有色)。

预计到2020年,通过10年的努力奋斗,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将超过1万亿元,增加值达到3000亿元。10个比较优势产业所占比重达到90%以上;规模工业企业户数发展到2400户以上;工业总资产贡献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全面完成老工业基地向新型产业基地的转换,现代工业体系基本形成。

三、主要任务

(一)全力做大经济总量,努力提高工业经济实力。

加强技术改造和项目建设,着力延伸产业链条,大力发展配套和深加工,突出具有比较优势和区域特色的重点领域,努力完成“十二五”时期工业三大任务。

一是推进建设千亿级化工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未来五年或更长时间要突出以吉林化工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建设为载体,全力推进化工产业向园区化、集群化、链式化方向发展。园区建设的基本构想:以中油吉林石化为依托,按照原料路线多元化、产业发展延伸化、产品加工精深化的发展方针,完善以石油化工、生物化工为基础,以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新能源为特色的化工产业体系,进一步推进传统化工向现代生态化工转变,把化工园区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力的综合性化工生产基地,到2015年产值突破2000亿元。园区产业重点1.发展提升石油化工,以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工程为支撑,着力延伸乙烯、丙烯、C4C5、芳烃、副产品利用5大产品链;建设全国最大的聚碳酸酯、乙丙橡胶基地,打造东北最大的苯乙烯、ABS基地;2.大力发展精细化工,积极采用高新、绿色技术,加强现有原料衍生加工,突出发展医药及中间体、涂料、水处理剂、食品添加剂等领域;3、做大做强化工新材料,在加快建设碳纤维基地的同时,以推进化工与汽车产业衔接发展为重点,着力延伸有机硅、树脂专用料、塑料合金材料等产业链;4、加快发展生物化工,在发展燃料乙醇、玉米乙烯等石油替代产品基础上,加强淀粉以外其他成分的有效利用,推进利用非粮生物质原料,重点发展乳酸及聚乳酸、长链二元酸、生物柴油等产品。

二是推进建设千万千瓦清洁能源生产基地。依托我市发展水电、风电、核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优势,加速把我市清洁能源产业建设成后续支柱产业。在现有水电装机303万千瓦的基础上,到2015年,清洁能源装机总容量达到360万千瓦,到2020年,全市清洁能源总装机达到千万千瓦以上,其中水电563万千瓦,核电400万千瓦,风电100万千瓦,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种类齐全的清洁能源示范基地。发展重点1、加强松花江水电资源梯级开发,推进桦甸红石、蛟河琵河口大型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加快实施丰满电厂水库大坝重建工程;2、积极推进吉林核电工程前期工作,力争“十二五”开工建设,2020年前4台百万千瓦机组全部建成运行;3、有序开发、合理利用风能资源,到2020年全市风电装机达到百万千瓦以上;4、积极发展太阳能和生物质能,适时启动相关项目建设。

三是推进建设百万辆整车工程。今后一个时期,要以吉林汽车产业园区为主要载体,以国际化、多元化为方向,以轻微型车、多功能车、经济型轿车为重点,逐步形成100万辆整车的生产规模,并带动发展汽车零部件,把汽车园区建成我省重要的汽车及零部件研发、制造和服务基地。发展重点1.加快一汽吉林汽车公司30万辆轻微型车项目建设,在已投产V70车型基础上,进一步开发新的系列车型;加快形成60万辆微型车及多功能车能力;2.积极引入战略投资者,加快推进成都新大地18万辆整车项目;支持新湖集团重组吉林通田公司,分步建设25万辆至40万辆轿车及跑车项目;3.依托整车制造企业,规划建设核心零部件园区,着力提升零部件规模和档次,重点发展车身内外饰、底盘、转向及传动、车轮、发动机附件、电子电气等六大系统模块;4.大力发展汽车服务业,加快建设综合性汽车物流中心和汽车信息网络平台,推进汽车销售、维修、美容等相关产业发展。

(二)精心培育优势产业,加快实现产业跃升目标。

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现代能源产业,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以国家产业政策为遵循,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促进产业链条化、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加快形成以石化、冶金、汽车、能源、农产品加工、非金属矿产等传统产业为基础,以碳纤维、装备制造、生物产业、基础电子及电力电子等高新技术产业为前沿,构建我市新型产业的结构框架。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健康发展、协调推进的基本格局,增强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企业和一批创新活力旺盛的中小企业,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到2015年,石化产业占全市规模工业的比重为36%,冶金产业占16%,汽车产业占14%

一是做大做强石化、冶金、汽车三个支柱产业。石化产业 以建设全国知名、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吉林化工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为目标,按照原料路线多元化、产业发展延伸化、产品加工精深化和资源循环利用的方针,突出基础化工、化工新材料、配套化学品、合成树脂及制品、合成橡胶及制品、生物化工六大产业领域,促进石化产业由基础原料为主向原料与深加工并重转变。支持吉林石化公司力争到“十二五”末期,初步实现以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为主体的合成材料基地,建成千吨级碳纤维生产装置,实现中国石油东北地区碳四、碳五资源集聚加工,商品总量千万吨、销售收入千亿元的规划目标。到2015年,化工产业销售收入突破2000亿元。冶金产业 立足发挥矿产资源丰富、大型企业集中的优势,突出黑色、有色、炉料三大主线,加快整合产业资源,着力延长产业链条,积极发展高附加值产品,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的冶金炉料、羰基金属研发生产基地和东北重要的精品钢基地。未来五年,重点推进300万吨精品钢、大黑山钼矿扩产、特种铁合金基地等项目建设。到2015年,冶金产业预期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汽车产业  加强与一汽集团的紧密合作,积极引入战略投资者,逐步形成以轻微型车、经济型轿车、多功能用途车为主的整车生产体系,带动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形成100万辆整车的生产规模,建设成我国重要的轻微型车生产基地。2015年整车、零部件及汽车后市场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

二是改造提升农副产品深加工、能源、非金属矿三个比较优势产业。农产品加工产业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绿色有机和专用农产品生产为基础,突出发展玉米、大豆、稻米、畜禽产品、长白山资源、食品化工六大产业链,加快推进建设吉林(新加坡)新型农业食品合作区,延伸发展粮食深加工、畜禽产品深加工、长白山特产资源加工和饮品加工,积极打造国内重要的特色安全优质农产品加工基地。未来五年,重点推进建设中新食品区生猪养殖加工、大富公司有机生态农业、长白山酒业山葡萄籽油、广泽乳业奶牛养殖及乳品加工等项目。2015年,农产品加工业及食品工业产值达到600亿元。能源产业  抓住能源产业发展战略机遇,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大优势资源开发力度,有序利用一次能源,加快发展二次能源,大力培育发展新能源,着力提升能源产业技术装备水平,推进建设千万千瓦清洁能源生产基地,构建东北重要的能源保障基地。重点建设项目:国电吉林热电厂70万千瓦机组改造、红石电厂120万千瓦抽水蓄能机组、琵河口120万千瓦抽水蓄能机组等项目。2015年实现产值120亿元。非金属矿产加工 充分发挥我市非金属矿产资源优势,以提高资源集约和节约利用水平为目标,重点发展水泥熟料及水泥制品、陶瓷及耐火材料、无机粉开发利用、石材等装饰装潢材料,培育壮大非金属矿产加工业,建设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示范基地。有序开发石灰石资源、黏土矿资源、花岗岩、大理石等资源,加强粉煤灰资源综合利用。未来五年,重点推进建设100万吨重钙超细粉、36万吨无机粉体环保纸、300万吨矿渣超细粉、冀东、亚泰水泥扩产等项目。2015年实现总产值250亿元,水泥产能达到1500万吨,各类建筑陶瓷产能达到1.8亿立方米

三是大力培育碳纤维、生物医药、电力电子、先进装备制造业四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碳纤维及制品  以打造中国“碳谷”为目标,以碳纤维原丝制备、碳纤维制造、碳纤维制品研发生产为方向,全力推进碳纤维产业高起点、跨越式发展,充分发挥现有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加快建设国内生产规模最大、品种规格最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碳纤维产业基地。引导碳纤维产业集中布局,以经开区、化工园区为依托,规划建设碳纤维产业核心区及辅助材料、专用设备、研发与商务服务配套区。未来五年,重点推进建设吉化千吨级碳纤维、中钢江城2000吨碳纤维、奇峰化纤5000吨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原丝、吉研高科500吨聚丙烯腈基碳纤维等项目。到2015年,碳纤维原丝产能达到3万吨,炭丝达到1.2万吨,碳纤维制品达到5万吨。装备制造业  立足产业基础,突出新能源装备、石化及水工专用设备、大型起重设备、模具研发制造四大领域和产品,加强专业化分工协作,加快形成以精、深、专、强为特色的产业格局,建成东北重要的特色装备制造基地。未来五年,重点推进建设明阳大通500台套风力发电设备、500套风电叶片、大族激光风电及采油设备、昊宇重工3.5万吨大口径厚壁不锈钢管、500吨核电主管道等项目。到2015年,装备制造产业预期实现销售收入400亿元。生物医药  以农业和长白山地域生物资源为基础,以重点骨干企业为依托,以化学原料药和现代中药、生物制药和长白山保健食品开发为主攻方向,积极引进、消化国内外先进技术,建立生物医药产业研发平台。积极引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蛋白质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及成果,重点发展生物制药、生物农业、生物化工等产业,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未来五年,重点推进建设中生集团诊断治疗制品产业化基地、长白山制药康艾注射液、磐石医药园、北药林蛙产业园。到2015年,生物医药产业销售收入预期达到150亿元。基础电子及电力电子  以吉林高新区为主要载体,以电子元器件、电子功能材料、工控电子、汽车电子、软件开发为重点,加强技术创新与自主研发,建设国内重要的基础电子和电力电子特色产业基地。未来五年,重点推进华微电子半导体芯片生产封装测试生产线、建设永大集团高低压开关生产线、汽车导航系统、汽车半导体器件、软件服务外包等项目。到2015年,基础电子及电力电子产业销售收入预期达到120亿元。

(三)提升自主创新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实力。

围绕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健全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重点产业领域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充分发挥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地位和作用。围绕化工、汽车、冶金、碳纤维、装备制造等支柱优势产业,组建跨行业跨企业的产业技术联盟。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点,加快打造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强化支持引导,推进“五个一批”企业技术创新工程深入实施提高技术创新在工业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和贡献率。

一是加大市场前景好、附加值高和科技含量大的新产品开发和生产的组织力度重点推动永磁真空断路器系列产品、核电用大型管件、风力发电设备等重大新产品开发进程,尽快实现规模化生产。“十二五”期间,每年开发重点新产品50项。

二是加大技术开发和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力度,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重点推动碳纤维及其制品、汽车发动机激光研磨、热轧辊高能束流表面强化、修复技术及设备研发、高压开关在线智能监控系统等产业化关键技术的开发。“十二五”期间,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攻关40项,实施重点科技成果转化30项,实施传统技术升级30项。    

三是鼓励企业加快技术研发平台建设,加大建设投入,加大企业技术中心的培育认定力度。我市现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6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8个。到“十二五”期末,全市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发展到30户。

四是加大产学研联合力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围绕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的开发应用,开展技术难题征集招标、科技成果转让、联合攻关、委托开发、共建企业及产业技术中心或研发机构、人才培养等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促进大专院校科研成果的应用和集成,促进科技与企业的融合。

(四)启动培育壮大骨干企业工程和中小企业成长工程。

一是培育发展大企业大集团,以新型工业化为方向,以主导产业为重点,通过项目建设、产业升级、开拓市场、协调服务等措施,形成一批对全市工业经济具有引领和支撑作用、在国内具有明显优势、在国际具有一定地位的骨干重点企业。到2015年,规模工业企业发展到2000户以上,年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的骨干企业由现在的25户发展到100户,实现销售收入占规模工业销售收入的70%以上。其中,年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的骨干企业由1户发展到6户;年销售收入50100亿元的骨干企业由1户发展到6户;年销售收入1050亿元的骨干企业由11户发展到29户。10亿元以上骨干企业产值占全市工业的比重由40%提高到60%,发展速度高于全市工业平均水平。

二是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做大做强中小企业。为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环境,促进我市中小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十二五”期间,我市将加快全面落实“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着力推进“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两个创新,构筑完善“融资服务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两个体系。通过项目建设、产业升级、政策服务、优化环境、延长产业链条等措施,推进中小企业快速成长,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社会贡献明显提高。 
    
通过五年的努力,民营经济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600亿元,五年平均增速为20.5%;实缴税金140亿元,五年平均增速为20.5%。每年新增规模工业企业100户以上。吸纳就业人员达到110万人,占全市50%左右。

(五)加大产业集聚,不断优化发展布局。

全力推进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科学谋划区域和产业布局,加快实施一批重大产业项目,不断增强要素聚集能力。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实现资源在不同企业和不同产业之间的最充分利用。按照长吉一体化发展和全市区域功能规划的要求,突出化工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汽车产业园区、北部工业新区和中新食品园区四大功能区建设,大力调整工业空间布局,合理引导要素流动,加快形成定位清晰、衔接有序的区域工业发展新格局。

一是全力推动化工和汽车产业配套融合。围绕吉化延伸发展化工产业、依托一汽重点发展汽车产业,努力创造条件,引导两个产业加强协作配套。积极创新体制机制,扶持现有汽车专用料和车用化学品企业发展壮大;积极谋划重大项目,推进化工、汽车产业配套融合;积极搭建化工产品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下大力气解决制约发展的技术瓶颈;积极推进招商引资,引入域外汽车专用料和车用化学品企业集聚发展。到2015年,汽车专用料和车用化学品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的工作目标。

二是努力搞好北部工业新区建设,积极开展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设,引导和鼓励到北部工业新区摆放项目,快速形成北部工业新区产业发展的集聚效应。构筑起以石化、冶金、建材、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为基础,以碳纤维、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为前沿的新型工业体系,把北部工业新区建设成为体制机制较为完善、产业结构基本合理、承载功能完备、综合发展水平较高的现代化工业新城。到2015年,北部新区产业集聚效应充分显现,实现工业产值占市区的70%以上,到2020年基本完成北部新区整体开发建设。

三是分步实施哈达湾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围绕提升城市整体功能形象,原有企业结合改造升级主要迁往北部工业新区,腾空区域纳入城市核心区重新规划。“十二五”期间完成水泥厂、造纸厂及一批中小企业搬迁,争取启动炭素厂、铁合金厂搬迁,“十三五”中期实现哈达湾区域功能整体转换升级。

四是加快推进重点开发区和特色园区的发展。高新、经开两个国家级开发区要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汽车及零部件、化工精深加工为重点,在谋划上坚持高层次,在发展上坚持高速度,在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上坚持高质量,创新举措,优化环境,努力实现工业总产值两个1000亿元的目标。化工循环经济示范区,要依托吉林石化等骨干企业,大力引进建设大唐新材料、聚丙烯酰胺等一批亿元以上大项目。推进建设中国吉林(新加坡)农业合作食品区,突出打造无规定疫病区,加快实施百万头生猪养殖加工等重点项目,着力建设国际安全健康食品生产加工示范区。在做好现有9个省级特色园区提升的基础上,“十二五”期间,重点培育碳纤维、桦甸林蛙和磐石医药园区等35个特色园区。

(六)推动工业节能降耗,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构建以工业为支撑的低碳能源消费生产体系,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申办建设“国家节能减排试点城市”。广泛推行清洁生产,促进企业内部原料、能源、资源的循环利用。一是抓责任落实。实施节能降耗联动责任机制和问责制,对域内的各县(市)区政府和50户重点企业进行节能目标考核,实行“一票否决”。二是抓耗能大户。对重点耗能企业加大监督检查力度,要在规定时限内完成能源利用状况报告的编制和上报工作。三是抓市场准入。严格执行新开工项目、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含新建、改建、扩建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制度。逐步淘汰现有共约60kW的老旧发电机组,淘汰水泥、钢铁、电解铝、铁合金等落后产能,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四是抓节能技术改造。积极开发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加快绿色产品研制开发。“十二五”期间计划实施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项目130项,预计总投资150亿元,项目建成后可增销售收入200亿元,年节能70万吨标准煤,节水3000万吨。五是搭建节能技术服务平台,大力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清洁发展和节能自愿协议等节能新机制。将在50户企业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和节能自愿协议等节能新机制。

(七)全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加快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

大力发展基于通信、广电和卫星通信等传输业务的增值服务,推进下一代互联网(NGN)、第三代移动通信网(3G)、数字集群通信网等网络建设;促进信息技术与传统工业技术的融合,推进工业设计智能化、生产过程自控化、经营管理网络化,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围绕提高执政能力,加强公共服务为目标,积极稳步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围绕社会公众关注的重点领域推进社会信息化。加快构建数字吉林、电子政务外网平台、教育科研决策平台、基于软件在线(SaaS企业服务平台,重点推进“民生卡”、“数字档案馆”、吉化数据中心二期等项目建设,顺应全球服务外包产业转移趋势,加快软件服务外包基地建设。加强立法建设,出台《吉林市信息化促进办法》。2015年,工业企业信息化率达到95%以上,信息服务业增加值达到90亿元,年均增长10%

(八)着力推进企业管理创新和产品质量水平的提高。

推进企业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的同时,推进企业管理创新,做大做强企业。落实人才支撑工程,加强对企业家和企业员工的管理知识和业务能力的培训,不断提高企业家队伍素质,增强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促进企业转变发展理念,优化企业管理结构,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引导企业加强与上下游企业的协作配套,围绕增加品种、提高质量,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对原有生产线和生产流程进行改造,提高企业生产、设计、管理过程的信息化水平。贯彻工业产品质量行业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充分运用国家和省市各项财政金融政策,促进企业质量管理水平的提升,加强自主品牌培育。加强质量宣传和先进质量管理方法的推广应用。

四、工作措施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紧紧抓住产业振兴、长吉图先行先试和老工业基地振兴等国家战略实施的机遇,推进发展方式的转变。以抓好百户重点工业企业和重大项目的建设为重点,通过主导产业、骨干企业、科技创新项目的全面建设带动全市相关产业的快速、健康、蓬勃发展。发挥我市的资源优势和良好的工业基础,大力提升产业素质,确保全市工业经济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的跨越。

(二)加快重点项目建设,积极推进招商引资。

简化项目审批手续,加快项目审批速度,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采取多种措施指导服务,极力促进项目尽早开工建设。要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及时了解项目进展情况,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促进项目早日建成投产和达产达效。用足用好国家政策,争取国家专项资金的支持。创造条件,尽快建立工业项目专项资金,支持重点项目建设。进一步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类资金投向技术改造。要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对重点项目,坚决杜绝乱检查、乱收费、吃拿卡要等现象。依法征收各项费用,研究措施执行最低收费标准。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带动性大、支撑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特别是石化与汽车融合的配套项目。

(三)建立工业企业融资服务体系。支持企业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加大金融机构对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完善各种条件,加强诚信体系建设,提高融资能力,拓宽融资渠道。协调金融部门简化办理手续,创新金融产品,加快审批速度,全面强化服务企业的功能。支持企业通过发行股票、专项债券或项目融资等方式,开辟资本的多元化、多层次投融资渠道。鼓励设立多层次、多形式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和担保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

(四)抓好服务平台建设,支持工业企业快速发展。通过转变机关职能,在服务企业上实现根本转变,要在协调生产要素的及时有效供应的基础上,积极抓好服务平台建设,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问题。一是要积极开展银企对接,积极协调金融、担保公司等部门,帮助企业贷款,解决工业企业生产中面临的资金瓶颈问题。二是积极推动产需衔接深入具体化,积极帮助企业开展上下游之间的产需衔接;围绕重点项目建设,开展供需间的产需衔接,努力帮助企业开拓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