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政府信息公开专栏 >> 吉林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 >> 政府信息公开基础平台

索  引 号: 11220200MBOR886172/2022-13130
分  类: 联名提案 ; 其他
发文机关: 市文广旅局
成文日期: 2022年10月31日
标      题: 对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第805号联名提案的答复
发文字号: 吉市文广旅发〔2022〕137号
发布日期: 2022年12月16日
索  引 号: 11220200MBOR886172/2022-13130 分  类: 联名提案 ; 其他
发文机关: 市文广旅局 成文日期: 2022年10月31日
标      题: 对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第805号联名提案的答复
发文字号: 吉市文广旅发〔2022〕137号 发布日期: 2022年12月16日

刘景瑜、郭佰平委员

您在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视域下吉林市文化软实力建构的对策与建议》(第805号提案)收悉,经认真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尽快确立我市城市形象宣传语、城市品牌标识、城市IP等城市品牌”的建议

近年来,我市坚持“冰雪+避暑”双品牌驱动,“雾凇之都 滑雪天堂”“清爽吉林市22℃松花江之夏”两大城市核心品牌已深入人心。一是从文旅产业出发,深入挖掘我市雾凇冰雪、避暑休闲的文化内涵和特色,提炼我市文旅品牌核心内容,凝练我市四季文旅产品。二是以旅游客源地为导向,精准定向北京、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核心城市,南京、杭州、天津以及东三省等地区投放我市城市形象宣传广告。三是依托央视等权威媒体发布我市冰雪宣传广告,先后在CCTV-1/13《朝闻天下》播出时段、CCTV-1《新闻联播》黄金时段投放我市城市冰雪宣传片广告,同中国电视旅游联盟34家省级电视台合作开展“行走雾凇之都、遇见滑雪天堂”主题宣传活动。四是利用新媒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城市品牌宣传,开展抖音达人、新浪大V行走体验吉林市冰雪资源,策划网红打卡地、组织自媒体采风踏线,全方位讲好吉林市城市品牌故事。五是重点推进长春市火车站LED大屏、龙嘉机场LED大屏、长春市电视台移动新媒体等户外广告宣传,对我市一日游、周边游等文旅产品宣传推介。六是重视“吉林市行”官方微信公众号、抖音号、微博号、视频号运营和推送,组织系统内所属各单位利用LED屏、户外展板等进行广泛宣传。七是结合北大湖峰会、雾凇冰雪节、松花江广场文化周等重大节庆活动开展行之有效的城市品牌营销。八是2020年开展我市夏季文旅宣传语征集工作,通过邮件、微信公众号后台留言等渠道共征集宣传语8000余条,对得分最高的前20名予以公布并兑现奖品,进一步加强对我市夏季文旅产品的宣传力度,培树我市夏季文旅品牌。九是跟进西藏合隆县、新疆阿勒泰、浙江温州等对口合作城市宣传资源互换等工作,利用置换资源加强我市城市品牌宣传。

二、关于“将文物保护、开发与利用同文化软实力构建提升相结合”的建议

市文广旅局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开发与利用工作,率先实施文物长制保护和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不断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一是积极推进文物本体保护工程项目,实施全国和省级文保单位修缮保护工程11二是推动各级博物馆建设发展,截至目前,吉林地区现有博物馆32家,其中,国有博物馆10家,行业博物馆3家,民办博物馆2家,乡村博物馆17家。深入挖掘馆藏文物资源,推动馆藏文物活起来,市直属4家博物馆每年举办公益展览20余次,开展送展览下基层活动50余场,举办行走的博物馆、博物馆进校园等各类公益文化活动百余场,进一步提升我市文物社会影响力。三是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编制《吉林市红色旅游发展规划》,高起点规划、整合红色旅游资源革命烈士陵园、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等11处旧址入选吉林省百佳红色旧址(旅游地),积极推荐磐石市官马新村、丰满区孟家村、蛟河市拉法村、舒兰市龙王村参评省级红色旅游示范村。依托市博物馆开展了以红色文化资源为主题展览展示工作,其中《初心-吉林市革命斗争史》获得了2022年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称号。

下一步将围绕建议研究推动以下工作:一是加强吉林市历史文化研究深入开展文物资源调查和研究,摸清底数,明晰夫余文化、西团山文化、高句丽、渤海、辽金、明清历史文化发展脉络,确立吉林市历史文化在省内、全国、东北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是支持建设各类博物馆。发展具有行业特点和地域特色的博物馆,加大标准规范和支持力度。支持建设以革命旧址、革命文物和英雄人物等为题材的博物馆,支持建设农业物产、自然生态、冰雪旅游和民族民俗博物馆,支持以哈达湾工业遗产博物馆为代表的工业博物馆建设。三是发挥博物馆展示作用。推出以夫余文化、高句丽渤海文化、满族历史文化、东北民俗、工业遗产、红色印迹、特色人物等为主题的精品展览。建立博物馆与学(院)校合作机制,将博物馆纳入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开展“行走的博物馆”和“文化惠民”活动。四是大力发展文博创意产业。推进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鼓励引入社会力量,实现文创产品市场化运营,参与城市“夜经济”流通。支持博物馆以文化授权、版权授权等合作方式开发文创产品。推动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试点单位工作,支持吉林市博物馆、各县(市)区博物馆等博物馆先行先试,推出一批代表吉林文化特色的博物馆文创产品。五是推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加强吉林市革命文物的调查、发掘和保护,完善革命文物基础信息建设。组织实施磐石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蛟河新站谈判旧址、舒兰老黑沟惨案遗址、龙潭区江密峰代王砬子抗联密营遗址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革命遗址保护利用工程。推动桦甸杨靖宇密营景区、磐石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等红色景区创建全国红色经典景区。

三、关于“打造历史文化精品丛书,加强城市外宣”的建议

近几年来,市文广旅局组织编写了《经典吉林》系列丛书,包括史话卷、艺术卷、旅游卷、综合卷等篇章吉林文庙博物馆持续创办了《白山书院》等刊物2021年初,与喜马拉雅联合出品开办了“曹保明口述——故事中的北国江城吉林市”音频节目,作为一档提升地域文化地位,增强地域文化自豪感的音频节目,为吉林地域文化提供了传播阵地。下一步将依托各博物馆资源推进完成《夫余王国简史》、《满韵遗珍—吉林满族精品文物图录》、《吉林满族》等书籍的撰写、出版发行工作。同时,充分采纳打造《吉林市历史文化丛书》等一些文化载体的建议,推动历史文化研究单位与院校加强联系和合作,加强吉林市历史文化宣传,助力城市影响力提升。

在加强城市外宣方面,将继续围绕“雾凇之都 滑雪天堂”和“清爽吉林市22℃松花江之夏”两大核心品牌,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我市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一是创新开展旅游宣传营销,举办“‘吉林有个吉林市’城市品牌(美好)推荐官创享活动”,通过挖掘本土文化名人、网络红人、抖音达人以及驻吉高校大学生等宣传推介旅游资源和产品。二是大力发掘打造吉林市网红打卡地,推出《吉林“印”象》印章册文创产品,有效增加旅游的体验感和互动性。差异化整合各县(市)区旅游产品,每地推出1—2个片区化旅游产品。三是在国内主流媒体、新媒体增加吉林市旅游的曝光量,适时依托国内展会平台进行产品推广、在重点客源地市场开展精准营销。四是加强“吉林市行”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账号、微博等自有官方账号运维,增加视频、美图、美文和攻略产出,重点做好文旅网络种草工作,为冬季旅游旺季打下基础。推动与抖音、马蜂窝等平台合作,通过广告、PC专题、APP、M站等进行多城市多触点推广,以达人采风、短视频、攻略、游记、玩法输出的形式,进一步增加万科松花湖、北大湖滑雪场、雾凇岛景区的网络曝光量。

四、关于“注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健全与完善”的建议

近年来,我市已初步建成覆盖城乡、高效便捷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健全完善,点线面结合的松花江沿江文化风景线在全国独具特色松花江文化讲坛、免费公演童话剧、公益电影放映等8大类惠民工程服务效能效果显著,大大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一是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化建设全面升级。新建永吉县文图博“三馆”、舒兰市图书馆、蛟河市美术馆;昌邑区进行文化馆提档改造,由国家二级馆升级为一级馆;建成10个独立设置的标准化村级基层文化服务中心;世纪广场为2022北京冬奥会城市文化广场,市博物馆、人民大剧院为冬奥会公共文化设施。人民日报报道了吉林市冬奥城市文化广场系列活动开展情况;加快推进吉林市群众艺术馆中国民族音乐普及推广中心建设。

二是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建设加快推进。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站)等公共文化设施全部按要求免费开放,基本服务项目健全,同时注重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定向文化服务,县级以上公共文化场馆均培育和打造1-2个文化服务品牌;完成“吉林印记”乡村博物馆4家;实施“阳光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等项目,推动文化资源进一步下移;围挖掘特色文化资源,打造桦甸市公吉乡农民画、蛟河市农民摄影等一批国家级、省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品牌

三是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更加丰富多元。划开展送演出下基层、送展览下基层、儿童剧免费公演、吉剧进社区等演出活动和“三节”系列、松花江之夏(金秋)、松花江文化讲坛等群众性文化活动40余项千余场有序推进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工作,累计投入资金580余万元,建成设施完备和功能齐全的标准化图书馆、文化馆分馆200余个,实现了公共文化资源在县域内联动共享,有效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坚持“文化﹢旅游﹢互联网”的总体思路,统筹实施文艺演出进景区、文保单位、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活动,同时进行节目录制,通过吉林云直播平台、国家文化云等平台播出,线上线下社会反响热烈;深入挖掘吉林市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资源,推出民俗风情游、红色游等精品旅游线路20条,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

四是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不断深化。注重开展与高等院校的合作,初步形成在图书资源、文化志愿服务等领域的共建共享;加强民间文化队伍建设,共培育和发展行政村(社区)民间文化队伍1800余个,市、县2级文化馆培育和发展民间文化队伍300余个;持续发挥市文化志愿者协会在志愿者招募、注册、管理、活动组织等方面的作用,常态化开展文化志愿者沿江风景线和各类线上线下文化服务。全市各级各类公共文化机构共招募文化志愿者42000余人,其中注册文化志愿者3600余人;通过社会化合作的方式,建设新型文化空间59个。

五是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完善升级。推动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功能转型升级,建设智慧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具备基本数字资源提供能力和服务能力;城乡群众可通过“吉林演出网”“吉林市行”及各级公共文化场馆微信公众号、抖音号、官方网站等数字平台,享受到艺术慕课、展览展演、国图公开课、讲坛视频精选分享等数字公共文化资源服务;全市数字文化资源总量达100TB。

 

 

吉林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

                     2022年10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