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景瑜、郭佰平委员:
您在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陶瓷非遗文化保护、传承与特色产品开发的建议》(第633号提案)收悉,经认真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申请专项资金,助力陶瓷产业发展”的建议
吉林缸窑烧造技艺是我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也是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多年来,该遗产项目得到了省市两级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2016年,省文化厅投入30万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补助资金,用于吉林缸窑烧造技艺展示馆建设。制作了沙盘,购置了缸产品实物、制缸传统器具设备工具、轮盘滑轮、电脑、投影仪等展示设备,开展了老工匠活态展示活动,全面完善了吉林缸窑烧造技艺展示馆活态传承展示功能。
在积极争取省级保护资金的基础上,市县两级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先后组织项目传承人多次参加吉林市陶瓷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吉林市博物馆“五一好春光、畅游吉林市”融媒体直播活动、吉林市第25届国际雾凇冰雪节开幕式展销活动、吉林市第26届国际雾凇冰雪节开幕式展销活动、吉林长春文化和旅游投融资项目对接会、吉林陶瓷产业发展和高端人才论坛暨龙潭区文创陶瓷大赛、吉林市松花江避暑休闲季开幕式展销活动、缸窑镇政府陶瓷招商展示活动,通过以奖代补、以展带销等方式,推动了该遗产项目向市场化、产业化转型发展。
下一步工作中,市文广旅局将深入开展传统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传承情况评估以及传统工艺代表性传承人评估工作,全面加强项目保护单位动态管理,督促制定针对性项目保护传承规划,夯实保护责任,提升传承水平。对于传承情况好、市场空间大的项目,建立传统工艺优秀实践项目名单,全力支持开展宣传展示、品牌推广和技术提升;对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技艺的传承保护和创新性发展、各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中作出重大贡献的代表性传承人,在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乡村工匠等评选中予以优先推荐。同时,积极推荐表现突出的传统工艺相关单位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实践基地。
二、关于“积极稳定与培育陶瓷产业人才队伍”的建议
近年来,吉林缸窑烧造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刘秀利,认真履行非遗传承人义务和责任,通过了省市两级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的历年考核。据传承人群体建设数据显示,经过多年传承,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刘秀利累计正式收徒慈伟、朱正军、杨泽国、刘艳芹、杨桂荣、王龙双、刘维特、朱翠丽、于海洋共计9人,在进一步扩大传承人队伍的基础上,使吉林缸窑烧造技艺得以有效传承,切实推动了该遗产项目的传承发展。项目传承人坚持在缸窑烧造技艺展示馆讲授缸窑文化,定期开展培训展示活动,不断扩大该遗产项目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同时,代表性传承人积极配合省市两级文化行政部门开展的调研普查工作,进一步完善了该遗产项目的历史渊源、传承谱系、传统技艺、釉料和坯体材料传统配方等记录工作,搜集整理了老工匠老艺人口传心授的影像资料和大量珍贵照片,并通过发表学术论文、出版书籍的方式,推动了该遗产项目的社会传播和广泛传承,为后续培育壮大传承群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多年跟踪调研结果显示,吉林缸窑烧造技艺项目已经形成了以缸窑镇为中心、连接大口钦镇的文化带。从未来发展前景上分析,该遗产项目辐射范围涉及船营区市级非遗项目陶瓷拉皮技艺和昌邑区市级非遗项目吉林西山捏雕的材料运用、题材融合和技法补充。龙潭区市级非遗项目“乌拉御酒”酿造技艺、市朝鲜族群众艺术馆保护的市级非遗项目朝鲜族辣白菜制作技艺、市非遗保护中心保护的市级非遗项目吉林酸菜腌制技艺的产品包装以及众多民间美术类非遗项目都与吉林缸窑烧造技艺项目有着不同程度的合作发展空间。
近年来,市文广旅局创新提出了“非非融合”的非遗事业发展思路,旨在通过提升非遗产品文化内涵和产品附加值,促进非遗项目联动发展,增加旅游衍生品市场份额,最终推动非遗产业化发展进程。此举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认同和肯定,也得到了广大非遗传承人的积极响应。相信在各级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的大力倡导下,在各非遗项目保护单位和传承人的共同努力下,与吉林缸窑烧造技艺相关的非遗项目传承群体必将成为发展陶瓷产业的新生力量,也必将为稳定与培育陶瓷产业的后续人才发挥突出作用。
三、关于“加强陶瓷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打造的‘北国陶都’名片”的建议
缸窑镇曾是中国东北地区最大的陶业制造基地。自清代起,缸窑镇陶制品便在产量、品类、质量等方面享誉全国,业界也流传着“南景德,北缸窑”的说法。
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性整体保护,将非遗保护传承与美丽乡村建设、农耕文化保护、城市建设相结合,充分发挥非遗保护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作用,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及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建设非遗特色村镇”的有关要求,2022年,市文广旅局优先推荐龙潭区缸窑镇申报了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村镇建设项目。下一步,市文广旅局将以此为契机,指派市非遗保护中心进一步加强指导,把“古窑遗址”保护与打造陶瓷实践教育基地相结合,科学制定建设规划,进一步打造“北国陶都”这一历史文化名片。
四、关于“加强与相关科研院所合作,深度开发陶瓷产品”的建议
自2015年以来,龙潭区政府创新提出了建设“北国陶都”的文化产业发展目标,并多次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联手,用科技手段探索推动非金属新材料发展。
据龙潭区最新数据显示,当地探明粘土储量达4.2亿吨以上、玄武岩储量5亿吨以上、页岩储量10亿吨以上。今年,由项目所在地近年发起的“配方革命”项目取得了重大进展。经过资源整合的部分配方已在相关企业、工匠手中使用。生活陶瓷、建筑陶瓷、工业陶瓷、耐火材料和艺术陶瓷等新产品将迎来新一轮发展,进一步拓宽了陶瓷产业发展路径。目前,缸窑镇结合传统工艺生产的各类艺术陶制品已远销到欧洲、北美洲、东南亚等地区,出口总量近百万件。
2022年,市文广旅局依托吉林市博物馆的旅游平台,创新举办了“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代创新展销会”。为吉林缸窑烧造技艺等27个传统手工艺类非遗项目提供了为期一年的展销专柜,采取线上线下联动的展销模式,努力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创产业、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方式、新方法,全力扶持非遗产业进驻更多领域、不断壮大发展。
五、关于“培育陶瓷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议
自2020年以来,吉林缸窑烧造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刘秀利,整合个人资产着手筹划“溪浪陶社”陶瓷工作室和“溪浪人家”特色餐厅项目建设,至2021年已初具规模。期间,省文旅厅和省非遗保护中心的领导和专家曾实地考察过该项目,听取了项目传承人的建设初衷、基本思路和未来构想的汇报,并给予高度赞誉和热情鼓励。受疫情影响,陶瓷文化产业园区项目建设规划的修订以及实地论证工作处于停滞状态。今年,市文广旅局将以“非非融合”的发展理念为指导,组织民间美术、民间音乐、传统手工艺、曲艺、民俗类非遗项目传承人、相关非遗企业和吉林市非遗保护专家组相关专家,汇同北华大学等高校学者,深入探讨陶瓷文化产业园区共建共享机制和具体操作方式,在全面完善产业园区项目建设规划的基础上,把该建设项目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村镇建设项目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政策优势和省级项目建设资金,全力培育陶瓷文化产业园区项目,为推动陶瓷文化的拓展与传播做出应有的努力。
吉林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
2022年7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