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11220200MBOR886172/2021-10191 |
分 类: | 委员提案 ; 其他 |
发文机关: | 市文广旅局 |
成文日期: | 2021年07月29日 |
标 题: | 对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第704号委员提案的答复 |
发文字号: | 无 |
发布日期: | 2021年12月29日 |
索 引 号: | 11220200MBOR886172/2021-10191 | 分 类: | 委员提案 ; 其他 |
发文机关: | 市文广旅局 | 成文日期: | 2021年07月29日 |
标 题: | 对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第704号委员提案的答复 | ||
发文字号: | 无 | 发布日期: | 2021年12月29日 |
杨铭委员:
您在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振兴我市乡村旅游发展的建议》(第704号提案)收悉,经认真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乡村旅游发展基本情况
1.乡村旅游规模在全省名列前茅。截至目前,全市共有乡村旅游经营单位206家,在全省占比几近50%,其中5A级7家、4A级17家,高等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在全省占比为30%。丰满区被农业部和原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区;龙潭区乌拉街满族镇韩屯村等5个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蛟河市庆岭镇庆岭村等10个村被评为全省乡村旅游重点村。2020年,全市乡村旅游行业全年接待游客509.13万人次,旅游收入88.11亿元。
2.强化指导服务,大力扶持企业发展。近年来,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休闲旅游农业的实施意见》,省文旅厅制定了《吉林省乡村旅游经营单位服务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标准》,进一步深化和规范了乡村旅游工作。我们与市农业农村局积极加强合作,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形成工作机制,成立了吉林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工作指导委员会,定期研究解决发展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围绕信息服务、创业辅导、市场推介、教育培训、管理咨询等为企业提供有效服务,鼓励企业进档升级,强化行业管理。每年组织乡村旅游带头人专项培训,赴国内乡村旅游发达省份学习观摩,开阔视野,借鉴经验。同时发挥我市农业专家、农村致富带头人的引领作用,采取线上、线下结合方式,开展多种类型培训,全市80%以上乡村旅游经营户和从业人员接受过相关培训。我们积极为乡村旅游企业争取国家和省里的项目补助和奖励资金,用于乡村旅游经营单位的厕所建设和项目补助。2019年和2020年新晋5A和4A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获得了省里的奖励补助。
二、我市乡村旅游发展的举措
(一)我市编制了旅游规划。加快旅游发展,必须规划先行。市委、市政府对全市旅游规划工作高度重视,聘请了国内著名的旅游规划设计院对我市旅游资源进行了详细的、系统的分析,编制了指导性、操作性较强的《吉林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为构建我市大旅游经济发展新蓝图奠定了基础。各县(市)区按照统一要求,分别制定了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并将乡村旅游发展作为其中重要一项。近年来,我市依托丰富的山、水、湖策划制定“一江三湖”发展规划,进一步做足山、水这篇文章,做大乡村旅游。依托乌拉街镇满族历史文化,筹划制定乌拉街、雾凇岛整体发展规划,打造具有民族特色、村镇特点以及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同步发展的地方特色浓郁的旅游景区,丰富旅游产品内容,符合旅游者需求,形成多元化发展趋势,促进旅游经济快速增长。
二是政府增强了政策扶持力度。近年来,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制定了较为完善的扶持政策和工作措施,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向乡村旅游项目投资,培育和发展了乡村旅游新业态。以圣鑫葡萄酒庄园、神农庄园、圣德泉为代表的一大批乡村旅游示范点逐渐做大做强,到目前,已发展省级乡村旅游A级以上经营单位131家。丰满区孟佳村集自然生态、民俗风情、田园休闲、山乡美食为一体,成为绝佳的农家乐、乡村旅游目的地,被誉为吉林乡村旅游第一村,影响日益扩大,每年吸引省内外大批游客。
三是组织重点企业培训。按照《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举办乡村旅游人才暨森林康养旅游项目操盘手培训班的通知》(吉文旅发〔2020〕221号)《关于举办旅游民宿标准解读及现场评定业务培训班通知》《关于举办A级景区评审检查员培训班的通知》《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关于组织举办2020年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培训班的通知》(资源函〔2020〕71号)等文件要求,组织乡村旅游重点村负责人、乡村旅游企业负责人等文旅行业从业者参加相关培训班,积极提升行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四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注重特色、差异发展。启动《吉林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确保乡村旅游开发建设科学有序进行,不断完善乡村基础设施、文化设施及公共服务配套,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整体布局,推进乡村旅游向乡村度假、乡村休闲转型发展。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出台扶持乡村旅游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本投向乡村旅游,奖励大学生返乡创业,激励城市富余人口在乡村旅游经营单位就业,不断增强企业的实力和竞争力。推广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农户承包地流转、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等试点成功经验,积极探索点状供地、林间经济的发展新模式,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和发展空间。
五是面向市场,以产业融合、产品服务升级求得更快发展。面向市场需求,转变发展方式。我市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重视对国内休闲旅游市场需求的挖掘,调整目标市场结构,提升服务质量。要根据自己的优势,走差异化发展道路,由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主动与旅行社、旅游景区(点)合作,整合资源,抱团发展。既要吸引旅游团队,又要做大做强散客市场,开拓不同群体的客源,做好老年养生游、家庭游、学生假期游市场,开发多元业务,不断向智慧化、品牌化迈进。面向消费升级,创新营销方式。近年来,我们充分重视、深刻认识大众旅游休闲消费需求的增长,积极把握散客时代需求的特点,注意到自驾游呈现的爆发式增长态式,做到有效应对。加强与携程网、同程网、淘宝网、乐途网、驴妈妈等旅游专业网站的合作,利用网络渠道传播方便快捷等优势,策划特点鲜明、乡村主题浓厚和聚人气,增效益的活动。我们加大推进旅游休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增加旅游休闲公共产品供给,着力打造一批省内一流、国内外知名的精品旅游项目,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以此来吸引眼球,真正将旅游过境地变为旅游目的地。
六是聚焦乡村振兴,强化产业带动作用。今年7月我市召开全市乡村旅游发展推进大会,市委书记贺志亮做出重要讲话。我市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将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作为推动乡村振兴重要引擎。我市坚持文化为魂、农民为本、企业为领、机制为基、创新为要、宣传为先,突出文旅融合,推动物质产品向精神产品扩展、有形产品向无形产品延伸。牢牢守住生态保护和基本农田红线,严把环保准入关,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突出项目支撑,有针对性开展招商引资,解决好土地、用电、污水处理等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瓶颈问题。坚持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路子,打造特色鲜明、乡村主题浓郁的乡村旅游精品。加强公共服务和交通设施建设,高质量建设乡村民宿,着力提升旅游承载能力。要通过文创设计大赛等方式,抓好旅游商品开发,推动农业产品向旅游商品转化,带动乡村加工企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加强品牌宣传推广,打响“雾凇之都·滑雪天堂”旅游品牌。强化乡村旅游管理,健全旅游安全体系,加快完善行业标准,确保诚信经营和公平竞争。
七是突出地域优势,推动乡村旅游重点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一是打造二合雪乡品牌。2016—2017年,我们紧紧抓住全省发展冰雪产业的机遇,突出东部山区冰雪资源优势,开发地域冰雪旅游产品。结合舒兰上营镇二合屯雪质好、积雪厚,能够吸引摄影爱好者的实际,提出了打造“吉林二合雪乡”品牌,带动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为高效推动项目实施,成立了“二合雪乡”项目建设指挥部,驻村协调雪乡建设与管理。组建国有独资企业——舒兰市旅游文化产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作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主体,保证项目设计、组织实施、上下协调等各个环节都由舒兰市政府牵头负责,确保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提升”。同时,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引导全体村民参与建设管理,并注册舒兰市二合雪乡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由114户村民入股组成,实现农户参与管理,提高自治程度。为进一步提升景区承载能力,完善景区功能,积极探索投融资和运营新模式,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有效撬动民间资本参与旅游开发,景区基础设施和游乐项目快速推进。强化政府支持。2016年以来,政府整合资金1500余万元,进行村屯改造。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完成屯内道路桥涵拓宽和沥青路铺设;室内厕所实现全覆盖,微动力生物污水处理厂投入使用,实现了雨污分流;36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初步实现了 “地下现代化、地上生新建生态停车场2处,配备标准化垃圾箱50个;宽带、监控等各类线路全部实现地埋。在雪乡景观打造方面,完成了景区大门、便民服务中心、公共卫生间、雪松栈道、冰川绿篱建设,观景台、文化广场投入使用,安装路灯80盏,栽种树木450株,景区绿化、亮化、美化水平全面提升。在接待能力提升方面,安装景区警示标识、导览图、指引图,实施暖房子改造和36户民宿标准化改造与建设。目前,日就餐接待能力4000人以上,住宿接待能力800人以上。引入社会资本。在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引入社会资本500余万元,实施了野生动物观赏园、冰雪娱乐中心等具有广泛参与性的娱乐项目建设。其中,野生动物观赏园占地5万平方米,园内投放狍子、野猪、野鸡、大雁、灰鼠、火鸡等十几种东北野生动物,同时增设森林狩猎、互动合影等体验项目,日可接待游客2000人;冰雪娱乐中心项目占地16万平方米,由滑雪板区、滑雪圈区、戏雪区三大功能区构成,配有魔毯、拖索等配套设施,可同时接待游客约1500人以上,每日可接待游客5000人以上。
八是依托资源优势,打造多元产品。一是温泉产业迅速兴起。我市神农温泉、圣德泉等一批温泉项目建设完成,我市“温泉+”发展模式逐步形成,并发展出现代农业观光、大棚果蔬采摘、养生养老、水上乐园、温泉小镇等衍生产品,已发展形成以神农温泉、圣德泉、紫御温泉为代表的9大温泉体验目的地。二是酒庄花卉增加亮点。依托地域和生态优势,圣鑫庄园、华兰德冰酒小镇、七星堡酒庄等酒庄类乡村旅游项目已投入使用,不同企业各具特色,建筑造型精美,民族地域风情浓郁,依托葡萄种植、红酒文化,配套发展观光、住宿、餐饮、休闲娱乐等乡村旅游项目,已成为我市乡村旅游行业的又一亮点。圣鑫庄园已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金珠花海已被评定为国家AAA级景区,花卉景观特色突出,不断更新景区娱乐项目,客流量逐年提升。三是果蔬采摘深受欢迎。以棋盘生态集团、金丰现代农业园等为代表的农业观光体验基地发展迅猛,重点发展棚膜经济,种植各类瓜果蔬菜等经济作物,满足游客追求绿色健康生态的购物需求,分别获评为省级4A、3A级乡村旅经营单位。四是野外拓展异军突起。超大绿色生态园、鸣山绿洲、五家山公园等A级乡村旅游企业以健身娱乐为主题的休闲康乐、户外训练探险型乡村旅游异军突起,提供丛林探险、野外CS、森林穿越、滑草、露营、烧烤等旅游体验产品,满足游客新型消费需求。五是冰雪旅游产业不断壮大。我市以滑雪、嬉雪、滑冰为代表的冬季旅游产品已形成显著的品牌效应。除万科松花湖、北大湖两大专业雪场外,五家山、鸣山绿洲、吉雪滑雪场等乡村旅游型的滑雪企业已成为我市冬季吸引游客的重要支撑。2020-2021年雪季,全市接待旅游人数18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10亿元,其中北大湖、万科松花湖累计接待游客108.3万人次,同比增长35%,实现旅游收入3.18亿元,同比增长16%。六是雾凇观赏成为热点。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着力打造百里雾凇观赏带,我市雾凇观赏产品持续火爆,近两年雾凇岛旅游人数均接近百万人次,同步推动了周边乡村旅游业接待服务的发展。截至目前,雾凇岛上的曾通、韩屯村已发展农家乐140余家,床位超万张。七是民族民俗特色突出。吉林市少数民族众多,其中,以满、蒙、朝、回等少数民族为代表,其特色的民族服饰、歌舞、民俗文化、特色餐饮等已成为我市历史文化的精华积淀。具有代表性的是:突出满族风情的亚东王府以及阿拉底、兴光朝鲜族民俗村等。八是养生养老逐步完善。以颐和苑、恒阳生态园为代表的养生养老型乡村旅游企业,依托优美的乡村景观,利用现代的养生、养老理念和完善的硬件设施,提供集观光、休闲、养老、养生为一体的综合旅游产品。九是地方美食星罗棋布。松花湖鱼餐资源、地方民族特色美食资源丰富,大批乡村旅游餐饮点应运而生。仅丰满区孟家村就有以“松花湖三花一岛”为代表菜的鱼餐店百余家。十是水上漂流不断升温。水上漂流型乡村旅游企业主要分布在舒兰、桦甸、蛟河、磐石等地,每逢夏季暑假期间,漂流业迎来高峰期,以神草山庄、龙凤山庄为例,每天接待游客超过1000人次,成为夏日避暑旅游的新焦点。
吉林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
2021年7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