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政府信息公开专栏 >> 吉林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 >> 政府信息公开基础平台

索  引 号: 11220200MBOR886172/2021-10183
分  类: 委员提案 ; 其他
发文机关: 市文广旅局
成文日期: 2021年07月29日
标      题: 对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第690号委员提案的答复
发文字号:
发布日期: 2021年12月29日
索  引 号: 11220200MBOR886172/2021-10183 分  类: 委员提案 ; 其他
发文机关: 市文广旅局 成文日期: 2021年07月29日
标      题: 对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第690号委员提案的答复
发文字号: 发布日期: 2021年12月29日

赵辰昉委员:

您在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促进我市长吉结合片区乡村旅游发展的建议》(第690号提案)收悉,经认真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高位推进长吉结合片区乡村旅游整体发展

2020年以来,我市组织开展编制《吉林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工作,按照自然资源部对国审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进度要求正在顺利推进。规划编制完成后将成为实施吉林市四六四五发展战略的关键举措和重要抓手,是全市开展保护、开发、整治、修复等各类空间活动的总纲。在规划中,对长吉接合片区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做出了整体安排。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长吉结合片区空间布局规划研究专题中提出,要加快推动圣德泉、小绥河、一拉溪镇、孤店子镇、岔路河镇等特色节点建设,围绕温泉、冰雪、黑土地农业等特色资源,开展一批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东北特色村镇示范工程。

2025 年,长春吉林一体化协同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 区域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基础设施对接成网,创新能力大幅跃升,产业分工合作取得突破,经济融合发展程度进一步上升,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升,一体化市场体系初步形成。

1.经济实力持续增强。区域经济总量稳步增加,经济融合发展程度进一步上升。2025 年,长吉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1.5 万亿元以上,年均增长7%。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更加合理,产业层次不断提升,产业结构明显优化,科技协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率先形成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2025 年,区域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 20%以上,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 50%以上。

3.协同环境明显改善。基础设施体系不断完善,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水环境和空气污染治理成效明显,联防联治新格局基本形成,绿色优质生活圈初步建成,协同发展硬件环境明显改善。2025 年,水功能区水质全部达标。

4.公共服务全面提升。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和体育等领域资源共建共享,社会保障、就业、人才等领域服务实现一体化。区域市场共享、治安联动、食品药品安全管理、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协作等方面一体化取得实质性进展,协同发展软环境保障能力显著提升。

二、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旅游产业健康高质量发展

在旅游景区景点项目建设上,以提升吉林市旅游服务质量与水平、吸引游客为目标,积极推进景区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旅游厕所作为旅游景区基础设施中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有很多问题有待改善。按照《吉林市旅游厕所新建、改扩建任务表》,计划在全市旅游景区(点)、公园、城市绿道、交通枢纽新建旅游厕所73座,改造旅游厕所88座,总投资约6000万元。积极响应国家局倡导的厕所革命,逐步解决旅游厕所数量少、管理差、设施不配套的现象力争实现旅游厕所数量充足、干净无味、实用免费、管理有效的目标。同时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优化结构,合理布局,指导建设新型民宿,加大招商力度,努力建设一批具有特色并具文化内涵的民俗村,如青山民宿。

近年来,我市立足行业实际,以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道路运输服务水平为出发点,通过接合片区路网规划,完善长吉区域功能明确的互联互通公路网络强化交通区域基础设施支撑,完善网络化的一体化发展框架,构建长吉南北线公路通道间纵向道路改扩建,织密内外便捷畅达的区域公路交通网络,实现长吉接合片区城镇间公路网的互联互通,减轻交通的压力,加强接合片区交通承载能力,提高道路服务水平。通过采取打通关键交通节点、规划三横三纵路网等措施助力长吉接合片区乡村旅游发展,大力解决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旅游发展环境。

三、持续提高乡村旅游服务品质,提升乡村旅游产品层次,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打造多元化乡村旅游产品,形成产业集群,规模逐渐扩大,层次不断提高,初步形成了十大类型乡村旅游产品类型。一是温泉产业迅速兴起。我市神农温泉、圣德泉等一批温泉项目建设完成,我市温泉+”发展模式逐步形成,并发展出现代农业观光、大棚果蔬采摘、养生养老、水上乐园、温泉小镇等衍生产品,已发展形成以神农温泉、圣德泉、紫御温泉为代表的9大温泉体验目的地。二是酒庄花卉增加亮点。依托地域和生态优势,圣鑫庄园、华兰德冰酒小镇、七星堡酒庄等酒庄类乡村旅游项目已投入使用,不同企业各具特色,建筑造型精美,民族地域风情浓郁,依托葡萄种植、红酒文化,配套发展观光、住宿、餐饮、休闲娱乐等乡村旅游项目,已成为我市乡村旅游行业的又一亮点。圣鑫庄园已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金珠花海已被评定为国家AAA级景区,花卉景观特色突出,不断更新景区娱乐项目,客流量逐年提升。三是果蔬采摘深受欢迎。以棋盘生态集团、金丰现代农业园等为代表的农业观光体验基地发展迅猛,重点发展棚膜经济,种植各类瓜果蔬菜等经济作物,满足游客追求绿色健康生态的购物需求,分别获评为省级4A3A级乡村旅经营单位。四是野外拓展异军突起。超大绿色生态园、鸣山绿洲、五家山公园等A级乡村旅游企业以健身娱乐为主题的休闲康乐、户外训练探险型乡村旅游异军突起,提供丛林探险、野外CS、森林穿越、滑草、露营、烧烤等旅游体验产品,满足游客新型消费需求。五是冰雪旅游产业不断壮大。我市以滑雪、嬉雪、滑冰为代表的冬季旅游产品已形成显著的品牌效应。除万科松花湖、北大湖两大专业雪场外,五家山、鸣山绿洲、吉雪滑雪场等乡村旅游型的滑雪企业已成为我市冬季吸引游客的重要支撑。2020-2021年雪季,全市接待旅游人数18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10亿元,其中北大湖、万科松花湖累计接待游客108.3万人次,同比增长35%,实现旅游收入3.18亿元,同比增长16%。六是雾凇观赏成为热点。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着力打造百里雾凇观赏带,我市雾凇观赏产品持续火爆,近两年雾凇岛旅游人数均接近百万人次,同步推动了周边乡村旅游业接待服务的发展。截至目前,雾凇岛上的曾通、韩屯村已发展农家乐140余家,床位超万张。七是民族民俗特色突出。吉林市少数民族众多,其中,以满、蒙、朝、回等少数民族为代表,其特色的民族服饰、歌舞、民俗文化、特色餐饮等已成为我市历史文化的精华积淀。具有代表性的是:突出满族风情的亚东王府以及阿拉底、兴光朝鲜族民俗村等。八是养生养老逐步完善。以颐和苑、恒阳生态园为代表的养生养老型乡村旅游企业,依托优美的乡村景观,利用现代的养生、养老理念和完善的硬件设施,提供集观光、休闲、养老、养生为一体的综合旅游产品。九是地方美食星罗棋布。松花湖鱼餐资源、地方民族特色美食资源丰富,大批乡村旅游餐饮点应运而生。仅丰满区孟家村就有以松花湖三花一岛为代表菜的鱼餐店百余家。十是水上漂流不断升温。水上漂流型乡村旅游企业主要分布在舒兰、桦甸、蛟河、磐石等地,每逢夏季暑假期间,漂流业迎来高峰期,以神草山庄、龙凤山庄为例,每天接待游客超过1000人次,成为夏日避暑旅游的新焦点。

四、不断强化乡村旅游产品深层次开发,持续强化品牌带动作用

吉林市立足全面助力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充分发挥乡村旅游品牌的带动作用,强化对乡村旅游服务带动功能,提升乡村旅游发展质量和综合效益,积极开展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A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星级民宿等评定工作。本着成熟一批、推荐一批、评定一批的原则,积极打造我市乡村旅游特色品牌,已有龙潭区乌拉街镇韩屯村、舒兰市上营镇马鞍岭村等5个村被评定为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龙潭区金珠镇农林村、蛟河市庆岭镇庆岭村等10个村被评定为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市共有A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206家。重点打造了韩屯雾凇岛、二合雪乡、全珠花海、北国之春、枫雪部落、森林慢谷等乡村旅游品牌,扶持并规范乡村特色民宿发展,加大推进旅游休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增加旅游休闲公共产品供给,着力打造一批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精品乡村旅游项目,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全力打造乡村旅游目的地。我市乡村旅游品牌影响力已显现,带动了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吸引了大量客群,展现了东北民俗文化,带动了社会经济发展。

五、积极拓展企业融资渠道,着力为企业解决发展难题

2020,积极为受新冠病毒疫情影响的文旅企业搭建融资平台,定期上报企业融资需要,帮助企业对接金融机构开展融资工作,助力企业融资发展。同时积极为企业提供融资服务2020组织协助25文旅企业开展融资培训和申报工作指导我市文化产业园区(基地)、温泉旅游企业、文旅企业等应用吉林省小微企业融资申报系统,为企业提供融资平台。组织重点文旅企业参加省文旅厅文旅融合创新发展专题研讨班,会上对我市融资项目进行了推介,建设银行、光大银行发布了文旅金融产品。邀请重点企业参加文化和旅游部产业项目服务平台第二十一期精品项目交流对接会参加省文旅厅组织的吉林省金融助推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对接会,为企业项目展示和融资提供平台对我市优质文旅项目进行路演相关部门的支持下2020环城农商行为我市部分重点企业办理续贷、投放贷款6000万元。

   

 

吉林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

2021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