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明军委员:
您在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 关于谋划整合我市旅游资源的建议 》(第650号提案),经认真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基于吉林市市域空间结构、生态管控、交通格局,衔接城乡建设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对接长吉一体化,另外结合各县市区旅游资源分布特点,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整合我市旅游资源:
一、整合“一带贯穿,两区驱动,两圈联动,双翼齐飞”
其中,“一带”指松花江生态文化旅游带,“两区”指主城都市旅游核心区、泛北大湖冰雪旅游核心区,“两圈”指环城生态游憩圈、市域旅游拓展圈,“双翼”指松花江左翼-自然冰雪翼、松花江右翼-农林康养翼。
松花江生态文化旅游带:以松花江干流为轴线,坚持生态环保发展理念,深挖吉林市江城生态文化内涵,构建“一江三湖水陆空立体化慢游体系”,整合沿线文化旅游吸引物,完善基础配套设施,推进松花江流域治理,整治水岸环境,构筑集生态保护、休闲观光、文化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东北生态文化廊道,支撑长通白延吉长避暑冰雪生态旅游大环线建设。
主城都市旅游核心区:对标国际旅游城市,提升吉林市区城市功能,重点发展都市文化旅游,开展会商旅文体联动、城江景一体化建设等专项行动,打造歌舞江城、运动江城、满韵江城、国际江城四大都市文化旅游品牌,将中心城区建设为吉林市文化旅游国际化的服务门户、消费中心和集散枢纽。
泛北大湖冰雪旅游核心区:争取国家政策试点,引入国内外知名冰雪企业和品牌雪场,围绕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建设标准。区域内开发国际级冰雪旅游度假产品矩阵,配套冰雪装备制造、金融、教育、培训、会展、交通等产业链,将其打造为国际冰雪度假胜地。
环城生态游憩圈:依托吉林市绕城高速及周边的省、县道,建设环城生态游憩圈,对接“长春经济圈”城区人口周末休闲、城郊游憩文化旅游市场,加强景村联动,丰富休闲旅游体验,开发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户外运动等产品。
市域旅游拓展圈:以陆路自驾为基础,以铁路游线、空中游线和水上游线为补充,构建国际化自驾网络体系,贯通四区五县,对接长春市城区、景区等重要节点,打通市域游程空间,逐步形成“快速通达、慢行体验、无缝接驳”的综合交通系统,共建区域性文化旅游中心城市。
松花江左翼-自然冰雪翼:松花江以西区域,依托肇大鸡山、北大湖、莲花山森林公园、官马溶洞等优质资源基底,以冰雪运动、自然生态为主题,突出北大湖滑雪场品牌优势,将其作为左翼旅游发展核心,联合周边项目,与长春共建区域旅游品牌,实现左翼片区统筹发展。
松花江右翼-农林康养翼:松花江以东区域,基于拉法山国家森林公园、富江民俗文化村、凤凰山景区等生态、人文资源,以拉法山国家森林公园为核心,整合森林、乡村、文化等旅游资源,开发主题化、特色化、差异化的文化旅游产品。
二、以点带面实施局部整合,达成全面融合
丰满区:依托山水生态和中草药资源,以松花湖风景区为发展核心,整合周边生态资源,凸显避暑、冰雪、中草药、运动主题,有序开发养生度假旅游产品和冰雪旅游产品,创新存量旅游产品业态,重点推进松花湖-朱雀山-万科松花湖度假区5A景区联合创建工作,带动周边生态休闲、康养产业发展,打造集生态观光、康体养生、休闲度假、体育运动等功能于一体的康养度假旅游产业集聚区。
昌邑区:基于温泉资源基底和多元文化底蕴,坚持文化创新驱动,促进温泉、文化、康养等产业的融合,着力推进区域内温泉旅游资源收储,整合周边小型温泉企业,建立温泉产业规范标准,重点打造昌邑区国家级温泉旅游度假区,联动雾凇岛-乌拉街景区,形成冬季冰火两重天的度假体验,带动周边温泉产业协同发展,将昌邑区打造为集温泉疗养、文化体验、商务会展等功能于一体的温泉度假旅游产业集聚区。
船营区:基于历史人物资源基底,对接教育研学、文化休闲、运动旅游市场需求,聚焦宗教文化、会展产业和体育训练三大方面,加强对区域内历史街区、遗迹的保护力度,丰富节庆会展活动,加强文化、体育研学旅游产品开发,将船营区打造为集文化休闲、研学教育、运动养生、商务会展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研学旅游产业集聚区。
龙潭区:围绕优化旅游结构、丰富产品类型、加强文化深度三大方面,重点解决片区内空间分离、机制落后、文化挖掘不足等问题,以整合雾凇岛景区、乌拉街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民族文化、乡土田园资源,以创新性建设乌拉街国家农业公园平台为核心,带动片区内其他旅游节点发展,将龙潭区打造为集雾凇观光、商务度假、文化体验、乡村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体验旅游产业集聚区。
永吉县:依托境内“一冷一热”等资源优势,按照“一脊两翼”的发展布局,加快与吉林市同城化发展,全力推动冰雪、温泉和乡村旅游发展。一是以永吉经济开发区、口前镇、北大湖镇为重点,加快与万科松花湖度假区、北大湖滑雪度假区等周边优质景区的配套融合,对接运动旅游市场需求,丰富冰雪度假旅游产品体系,强化文化、会展赛事、装备、科技、人才培训等冰雪产业矩阵,加强区域内部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以国际滑雪运动度假区建设为标准,提升旅游要素配套水平。以北大湖-联创景区核心,带动周边山地、乡村资源协同发展,将永吉县打造为集冰雪运动、休闲度假、人才培训、商务会展、文创体验、冰雪装备制造等功能于一体的冰雪度假旅游产业集聚区。二是以万昌镇、岔路河镇、一拉溪镇为重点,利用区域内丰富的地势资源和农业资源,加快万昌田园综合体、卓远温泉等项目建设,促进温泉旅游与农业观光、休闲采摘、健康养老有机结合,打造温泉旅游综合性景区。
桦甸市:依托区域内山水生态资源,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坚守生态底色,以生态康养、湖泊度假、森林物产为方向,丰富区域内多元产品体系,开发生态康养、科考研学、休闲度假、文化体验等旅游产品。核心打造一江三湖国家公园引擎产品,形成绿色旅游发展示范,将桦甸市打造为集休闲度假、生态康养、森林运动体验、特色购物等功能于一体的山水林田、生态湖泊度假旅游产业集聚区。
舒兰市:依托舒兰市乡村产业资源,整合周边关东文化、金源文化、乡村民俗等文化,加大乡村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体制机制的完善,优化村庄休闲生活、文化输出环境。重点挖掘二合村民俗文化、凤凰山宗教文化和桦林湾生态文化,将舒兰市打造为集文化体验、乡村休闲、农业研学等功能于一体的休闲农业旅游产业集聚区。
蛟河市:以拉法山国家森林公园为基础,以红叶谷风景区为引领,挖掘森林文化底蕴,充分利用区域森林生态优势和高山避暑资源优势,丰富森林体验、康养度假等产品,大力发展森林休闲、峡谷运动、高山避暑、民俗文化体验等旅游项目,将其打造为集红叶观光、森林康养、山地运动等功能于一体的森林康养旅游产业集聚区。
磐石市:基于红色文化历史遗迹、自然生态资源基底,以红色文化旅游为核心,以场景再现为手段,加强红色历史遗迹保护力度,提升磐石市红色文化旅游价值。促进磐石市红色文化与生态旅游、冰雪旅游的深度融合,凸显旅游产品体验差异化,将其打造为集休闲观光、冰雪运动、文化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研学教育旅游产业集聚区。
三、整合开发文化和旅游特色产品
面对新格局、新机遇和新要求,应不断适应市场环境,打造文化和旅游资源新卖点,重塑文化和旅游核心吸引物,打造具有鲜明特色、功能齐全、形式多样、层级分明的“2+3”文旅产品体系,即以雾凇冰雪、避暑康养为代表的2大精品文化旅游产品和以历史文化、乡村旅游、研学教育为代表的3大特色文化旅游产品。
1.雾凇冰雪旅游产品
依托“温度、纬度、高度、坡度、丰度”冰雪资源天然优势和优良的雾凇资源基底,以北大湖滑雪度假区、万科松花湖度假区等为支撑,通过冰雪IP产品打造、冰雪IP节庆举办、冰雪旅游实施保障等多方发力,驱动吉林市冰雪产业取得新突破,塑造吉林特色冰雪生活方式,实现从滑雪胜地向度假圣地的跨越。
冰雪IP产品方面,重点开发雾凇冰雪类文创、冰雪度假、体育赛事、会议会展、体育运动、节庆等活动产品。冰雪IP节庆方面,重点举办国际雪联会议、亲子冰雪温泉季、冰雪乡野民俗节、冰雪奇缘大型户外实景演艺秀、全国跨年新年祭等活动。冰雪旅游保障方面,重点开展冰雪人才计划、冰雪招投运计划、全民冰雪计划等保障。
重点推进乌拉街满族特色小镇、小白山满族文化旅游综合体、满族过大年、满韵清风大型歌舞演艺、水韵江城水上实景演艺、文庙历史核心区、北山·宗教养生度假综合体、凤凰山禅修度假社区、红叶谷渔猎文化体验园、黄金特色小镇等特色冰雪文旅项目。
2.避暑康养旅游产品
依托本底中医药产业、森林环境、山水生态等资源基础,挖掘吉林市高纬低温养生优势,对接夏季避暑研学、避暑疗养两大刚需市场,开发生态休闲、消夏避暑旅游产品,打造避暑康养、避暑研学、避暑旅居三大避暑休闲新业态和滨水避暑、森林避暑两大避暑休闲经典业态,实现由避暑观光向消夏旅居的跨越。
重点推进松花湖中医药养生谷、松花湖国家全地形户外运动公园、吉林省自然博物园、星际小镇、清境湖居▪松花湖畔旅居综合体、一江三湖国家公园、枫之物语小镇等康养文旅项目。
3.历史文化旅游产品
深入挖掘特色文化,如满族文化、宗教文化、戏剧文化、渔猎文化、高句丽文化、书法文化、吉林歌舞团文化等,以文创IP化、文化符号化、文化场景化、体验多元化为驱动,确立一批文化旅游项目载体,推出一批国省级重大项目,打造一批吉林市代表性文化名片,实现文化、泛旅产业与城市建设的互相融合,塑造“松花江文化”品牌。
重点打造乌拉街满族特色小镇、小白山满族文化旅游综合体、满族过大年、满韵清风大型歌舞演艺、水韵江城水上实景演艺、文庙历史核心区、北山·宗教养生度假综合体、凤凰山禅修度假社区、红叶谷渔猎文化体验园、黄金特色小镇等一批具有带动效应的历史文化旅游项目。
4.乡村休闲旅游产品
依托吉林市农业基础雄厚、乡村环境美丽宜居、乡村旅游产品多元等优势,开展“五带十品百村千宿”工程,将吉林市打造为东北乡村振兴主战场。其中,五带为五条乡村振兴示范带,即长吉一体化乡村振兴示范带、吉舒乡村振兴示范带、吉蛟乡村振兴示范带、吉桦乡村振兴示范带、吉磐乡村振兴示范带。十品为十大“吉乡有礼”文化旅游商品,即鹿大仙、参夫人、蛙先生、鸡大婶、小菇娘、米小糊、灵姨、鱼小姐、木耳叔叔、小豆官。百村为百个景区村庄,利用3年左右时间,全市域共建成100个左右A级景区村庄,其中3A级20个,形成一批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区。千宿为千家文化旅游民宿,至2021年培育1000家左右文化旅游民宿,其中争创200个精品民宿,平均每个景区村庄配套10家左右民宿,让吉林市乡村旅游率先在东北地区实现提质升级、品质发展。
5.研学教育旅游产品
依托丰富的自然山水、深厚的文化底蕴,以文化塑心、科技赋能、生态互融为开发思路,以景区完善、科技重温、丰富体验三大措施,将吉林市研学教育旅游产品实现由“书本中的知识”向“体验中的技能”跨越。
重点发展唐房松花江浪木文化小镇、“幸福里”革命小镇、“最忆吉林红”实景演艺、杨靖宇密营红色文化体验园、长白山▪红酒文化园、哈达湾1934工业遗产公园、金珠花海、代王砬子抗日义勇军密营红色教育基地、大口钦/缸窑陶瓷文化产业园等具有示范效应的研学教育项目。
四、整合全域旅游产业集群资源
突出“旅游+”、“+旅游”良性互动功能,依托相关产业发展基础,紧紧围绕推动文旅业与现代农业、体育、健康、文化、农业、工业、教育等深度融合发展,形成“1+7”的全域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格局。
1.“冰雪+旅游”产业集群
围绕“国家冰雪经济特区”建设,发挥冰雪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构建“6+X”冰雪旅游产业体系,以冰雪科技、冰雪体育、冰雪旅游、冰雪文化、冰雪人才和冰雪装备制造为核心,开发“冰雪+”衍生产品,打造国际级的冰雪运动旅游胜地。
积极应用冰雪科技,建立冰雪科技大数据云平台,重点强化一键线上预览、票务预定、天气预警等系统服务,成立产业应用技术研究院,丰富冰雪科技体验,提供无人机追踪跟拍等服务,提升冰雪装备的人性化设计。
深挖冰雪文化产品,以“冰贝勒、雪格格”为IP形象,开发冰雪满清文化主题乐园、吉林雾凇气象公园、文创商品等系列化主题体验产品,举办国际冰雪文化节,打造冰雪文化名城。
丰富冰雪旅游产品,以创意景观、优质配套优化冰雪观光产品,重点开发亲子戏雪、冰雪度假、冰雪研学等产品。
推进国家级冰雪经济特区建设,加强扶持一批有条件的冰雪景区创建国家5A级冰雪景区,包括雾凇岛-乌拉街景区、北大湖-联创景区。推进冰雪体育运动项目建设,包括北山四季越野滑雪场、吉雪(大绥河)滑雪场、鸣山绿洲滑雪场、东山冰上运动核心圈和永吉冰雪运动暨四季旅游集散服务核心区。
2.“现代农业+旅游”产业集群
以文化和旅游业为切入点,带动一二三产业联动,推动吉林市农业现代化、农业景观化、农业休闲化、农业庄园化、农业体验化、农业商品化,创新体制机制以“国家农业公园”为土地、资本、科技、文化等要素整合平台,建设为提升传统农业附加值,助力农业和文化旅游深度融合。通过创建乡村旅游点状示范,开发休闲农业旅游,基于交通走廊,实现乡村旅游线上集聚,重点突破农旅产品,发展一批精品民宿,打造乡村产品品牌。着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创新农旅融合产品业态,形成五条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带,包括长吉一体化乡村振兴示范带、吉舒乡村振兴示范带、吉蛟乡村振兴示范带、吉桦乡村振兴示范带、吉磐乡村振兴示范带。
3.“体育+旅游”产业集群
依托吉林体育品牌和活动基础,培育引导大众运动,推进专项运动示范引领、品牌赛事活动引爆,延伸体育全产业链,做大做强体育活动经济,强化吉林冰雪体育旅游品牌,培育引导避暑运动产品开发,优化城市体育旅游服务配套升级,打造国际体育文化旅游示范基地。优化城市体育文化旅游服务配套升级:以赛事引流为发展思路,促进吉林市的文化旅游及体育的服务配套设施升级,强化对运动装备研发设计、专业设备制造及服饰展销租赁等体育衍生产业的管理监督。
精品化打造北大湖冰雪体育运动基地,力争创建国家级体育运动基地;高标准建设桦甸肇大鸡山国际滑翔伞基地、桦甸市国际休闲运动度假区、泛北大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跃马湖体育休闲公园、北大湖体育训练基地、船营体育健身中心,重点开展松花湖国际马拉松、环湖自行车比赛、北大湖国际登山比赛、国际类冰雪赛事等体育赛事活动。
4.“文化+旅游”产业集群
不断深化“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发展思路,以塑造“松花江文化”品牌为核心,对吉林市旅游业和文化业进行全面整合,推动文旅产业发展壮大。
营造文化休闲氛围,深挖吉林市满族、非遗、歌舞团、红色爱国等文化底蕴,培育文化旅游消费热点,创意提升文化剧场,引导文化娱乐、文化演艺、文化节庆等休闲项目发展,将文化创意引进吉林市;培育特色文旅IP,依托满族文化、吉林歌舞团、冰雪资源等,培育民俗体验、歌舞演艺、冰雪休闲等文化旅游新IP,以“创意激活+资本驱动+产业化运营”为思路,以文创创意产业园为核心,延伸带动文创产业发展;创新开发文旅产品,以文旅产业为核心,引入虚拟现实技术和创意表现方式,设计文旅地标,开发歌舞实景演艺产品,打造产品结构丰富文化活动;研发创新文创商品,联合文化创意企业,结合“冰贝勒”“雪格格”“吉林歌舞团”等IP形象,进行文创商品创意研发,开发具有创意性、实用性的文创商品。
5.“工业+旅游”产业集群
依托吉林市老工业基地发展基础,发掘吉林市化工、桦甸金矿、葡萄酒加工、老厂房等资源优势,以建设工业旅游示范点为目标,通过工业文化展示、生产线展示、生产体验与经验分享、文化创意等手段,开发观光工厂、工业博物馆、工业遗址公园、工业文化创意基地、工业旅游小镇、节庆会展、工业购物等产品,促进旅游产业与工业产业的融合,实现工业产业的振兴发展。
6.“健康+旅游”产业集群
依托吉林市中医药、温泉、森林、湖泊等康养资源基础,以建设国家级康养旅游目的地为目标,推动康养旅游多元融合,构建康养旅游产业集群,开发多元康养旅游产品,优化康养旅游服务,促进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目的地、中国冰雪温泉养生旅游目的地、森林养生旅游目的地的建设,打造东北亚高端健康医疗产业标杆。
构建康养旅游产业集群,依托吉林市中草药资源,鼓励与医疗机构、旅游服务机构和文化旅游休闲基地合作,引进尖端医疗机构,推进一批集体检、医疗、研发等功能于一体的产业集聚区;开发多元康养旅游产品,充分挖掘吉林市中医药资源和生态资源,开发具有国际医疗标准的中医康疗旅游产品、本土特色养生体验旅游产品,如药乡、药花、药膳、药茶、药浴等。
以建设国家级康养旅游目的地为目标,推进医旅融合。进一步优化养生养老产业布局,有序引入一批国内外知名的高端体检、美容、康复和中医养生健康服务机构,树立高端养生养老品牌。探索创新“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全市各大养生养老基地应积极与市内医疗机构合作,建立就医绿色通道、远程就医、医疗服务基地。
7.“教育+旅游”产业集群
推动旅游与教育产业深度融合。结合吉林长白山红酒文化、满族文化、冰雪旅游等国家级研学旅游资源,充分对接研学旅游市场需求,加强与各级教育部门的合作,开展吉林市第二课堂,加强主题研学旅游产品的策划,完善定制主题化课程体系,建设冰雪人才教育基地、红色文化教育基地、自然科普基地、农业体验拓展基地、高新科技观光研学基地。
筹建吉林市冰雪体育学院。以冰雪教育、体育培训为核心,建立“管理人才-运营人才-服务人才”三级文化旅游人才梯队培训体系,制定人才孵化计划,鼓励引进文化旅游业创新人才、研究人才;构建校企长效合作机制。推进职业教育“双元”试点,积极培养文化旅游企业技术技能人才;加强与爱林谷滑雪学校等国际知名学校合作,创建吉林市冰雪教育品牌。
吉林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
2021年6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