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君委员:
您在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加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保护传承利用的建议》(第622号提案)收悉,经认真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健全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机构方面
多年来,吉林市文广旅局高度重视非遗保护工作,积极致力于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与传承,建立健全了非遗管理及传承保护的组织机构,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了非遗保护机制。
早在工作之初,我市就已成立由市文广旅局主导、各县(市)区文广旅局(文旅局)牵头、市非遗保护中心和市县两级文化馆具体实施的行业领导机构;同时建立吉林市非遗保护专家组。分别由北华大学、市政协文史委、市卫计委、市体育局、市博物馆、市歌舞团、市戏曲剧团、市戏剧创编室、市群众艺术馆、市朝鲜族群众艺术馆、市烹饪协会、市工艺美术协会等部门和行业协会推荐的专家组成,业务范围涵盖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医药、曲艺、传统体育、传统美术、传统技艺、民俗等非遗保护项目的全部类别,为非遗项目的挖掘、传承与保护发挥了突出作用。
目前,全市已先后设立4个省级非遗传承基地、4个省级非遗传习所、17个市级非遗传承基地、13个市级非遗传习所、1个市级非遗体验馆和1和市级非遗博物馆,建成了较为完善的社会化非遗传承保护设施网络;已建立吉林市文化志愿者协会、吉林省非遗保护协会吉林市分会2个民间社会组织,为全市非遗保护工作提供了强有力人才支撑和社会保障。先后组织开展了2次全地区非遗普查、5批市级非遗保护项目评审、2批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认定等工作。全市已有国家级保护项目3项,省级保护项目58项,市级保护项目233项,在全省位列前茅。
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和传承资金扶持方面
为落实2019年市委、市政府重点调研课题任务,积极探索促进文旅融合的切入点和新方式,2019年11月,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组成了由闫海春局长为组长、局副调研员王富友为副组长、局非遗处和市非遗保护中心工作人员为成员的吉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调研组,对全地区市县两级非遗名录建设保护、非遗展演展示活动开展、传承人及代表性传承人、非遗档案建设、非遗保护专项经费拨付使用、非遗项目宣传以及省市县三级非遗传习所、传习基地建设运营等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在对现行非遗保护机制进行了认真研究和多方论证的基础上,结合新时期非遗保护工作的客观实际和发展方向,形成了《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研究报告》,提出了“全面推进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监管机制”、“积极探索有效措施,建立基本保障机制”、“整合媒体资源优势,建立媒体传播机制”3方面建议,并报送市委、市政府有关部门,为争取市级非遗专项保护资金、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和利用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此外,市文广旅局一方面充分利用创建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的契机,把经营性非遗保护项目纳入到文化产业范畴,一方面借助文旅融合的平台,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非遗进景区活动,提振了广大非遗传承人的文化自信,推动了非遗制品的开发与利用,进一步增进了全社会对非遗保护的认知与关注,相信不久的将来必将释放出可观的经济效能。
三、完善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方面
非遗保护重在档案建设已经成为业界的广泛共识。多年来,吉林市文广旅局高度重视非遗档案的整理完善工作,分别建有省级非遗传承基地、传习所基础档案8卷,市级非遗传承基地、传习所基础档案30卷,国家级保护项目档案3卷,省级保护项目58卷,市级保护项目233卷。同时,分别建有非遗普查、非遗调研、非遗项目评审、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认定等工作档案,并分别以数字档案和纸质档案两种方式妥善保存。
2019年,市文广旅局大力实施机构改革,单独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处,专门指导全市非遗工作的有序开展与统筹推进,并于2020年,把非遗数据库建设纳入了重点工作范畴。目前,吉林市非遗数据库建设工作已经启动。
四、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
近年来,市文广旅局大力实施非遗传承保护项目,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坚持开展乌拉陈汉军旗单鼓舞、满族珍珠球、乌拉满族秧歌、乌拉满族鹰猎习俗、吉林缸窑烧造技艺、满族旗袍传统工艺、北山庙会等重点非遗项目的传承培训活动,先后出版了《满族地名传说》、《牛子厚故事》、《乌拉陈汉军坛续传说故事》、《东路二人转》、《北山庙会》、《乌拉陈汉军旗单鼓舞内涵探究及传承人访谈》、《满族民居文化与建造技艺研究》等7部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图书,在增强传承人的使命担当意识和责任感的基础上,打造了多个非遗展示活动品牌。
2016年,由吉林省文化厅和吉林市人民政府主办的“中国·吉林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在我市举行。共组织开展了大型开幕式、满族学术交流会、系列非遗项目交流展演活动、非遗旅游项目产品推介会、秧歌广场舞大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销会以及松花江文化讲坛“共同的财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讲座等9项活动,来自北京、河北、陕西、内蒙、辽宁、黑龙江全国6省市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在北山人民广场进行了互动交流,集中展示了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的独特魅力,丰富和活跃了庙会期间的精神文化生活,营造了传承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文化氛围。
2017年,在吉林市北极街玄天岭文化公园太极广场,举办了“吉林市首届‘古韵江城’古琴文化艺术节”,先后开展了“吉林市首届‘古韵江城’古琴文化艺术节开幕式暨全民艺术普及古琴大会”公益演出、古琴文化艺术节学术研讨交流会”、古琴名家大师专场音乐会、古琴名琴和书画公益展览等系列活动,充分展示了中华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文化的独特魅力。
同年举办的“健康生活、悦动吉林·罗绮霓裳、醉美江城”吉林市旗袍文化艺术展示季系列活动,以传承普及我市省级非遗项目满族旗袍为主题,组织开展了吉林市旗袍文化艺术展示季、“文化大讲堂”旗袍文化理论研讨会、吉林市旗袍文化艺术快闪秀以及旗袍文化艺术摄影作品大赛暨优秀作品展览等系列活动,提升了满族文化发祥地吉林市的影响力、感召力、辐射力。
CCTV4、CCTV9、吉林卫视、吉林综艺文化、吉林市电视台、松花江网、新浪网、吉林日报、新文化报、江城日报、江城晚报等十几家新闻媒体对我市乌拉陈汉军旗单鼓舞、北山庙会、满族秧歌、满族鹰猎、乌拉满族凤吉园贾家锅子等非遗保护传承活动进行了采访采编和专题报道。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展演方面
2020年,在市文广旅局党委的指导下,市文化志愿者协会、市非遗体验馆和省非遗保护协会吉林市分会,已把联合组建“吉林市非遗传承艺术团”纳入全年重点工作目标,组织锯琴、古琴、咔戏、京剧、吉剧、评剧、二人转、荣派单弦、东北大鼓、王氏快板、单派评书、朝鲜族长鼓舞、朝鲜族圆鼓舞、朝鲜族洞箫、满族秧歌、满族说唱、东北秧歌、双翼太极拳等代表性传承人,联合有志于非遗传承保护的青年文化志愿者,创作转化适合舞台表演的、高质量的非遗展演剧目,不断提升非遗项目展示展演水平,全力打造我市对外交流的文化使团。另外,结合吉林市非遗数据库建设,集中编录一批民间工艺类非遗制品制作小视频,依托吉林市非遗体验馆微信公众号、吉林非遗微信公众号、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等手机客户端和网络平台对外推介展示,同时力争与全国知名网络媒体和两微小程序建立链接,共同宣传吉林市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提升吉林市对外知名度。
吉林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
2020年6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