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157号委员提案的答复
吉市发改提字[2024]1号
冯立波委员:
您在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建议》(第157号提案)收悉,经认真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市发改委会同市委政研室等部门深入谋划我市打造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思路想法、目标任务、实现路径、政策措施,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准确把握省委、省政府支持吉林市高质量振兴突破发展9方面29条政策举措,紧紧抓住“突出新、辨识度高、强化支撑”重要部署,对方案多轮完善提升,现已完成打造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总体方案和7个专项方案,目前正在履行向市委、市政府汇报程序。
一、关于“加快推进新兴产业发展,展现副中心城市的创新发展活动”的建议
(一)关于打造高质量发展产业链和产业集群。聚焦产业发展,我市提出打造“四基地”。一是建设全国一流化工产业基地。创新央地合作模式,协调配合省相关部门对中油吉化进行管理体制改革,推动由中国石油分公司变更为子公司。积极与中石油、中石化沟通衔接,吸引化工类央企到我市设立区域研发中心、区域市场总部。加快化工产业新旧动能转换,推动数字化、智能化改造进程,重点实施120万吨乙烯、60万吨ABS等重大项目,补齐化肥、农药生产短板,建设东北化肥农药产业基地。到2027年,化工产业产值达到1500亿元,化工园区产值跃升至千亿级。二是建设世界级碳纤维产业基地。实施碳纤维产业倍增计划,推动吉林化纤创建世界一流专精特新企业。做优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化纤集团全产业链优势,通过增资扩股壮大子公司,加速技术迭代,推动建立行业和产品标准体系。做大重点产品,源头推进吉化高性能PAN基碳纤维等原材料提高产能,加快丙烯腈基碳纤维原丝、丙烯腈储罐等配套项目布局。做广应用市场,拓展碳纤维在汽车及轨道客车、航空航天、压力容器、油田设备等领域应用,实现原丝产能全球第一,碳丝产能争创全球第一。到2027年,碳纤维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以上,向着千亿级迈进。三是建设世界级冰雪产业基地。构建“冰雪旅游、冰雪体育、冰雪文化、冰雪装备制造和冰雪人才培养”为核心的“5+X”冰雪全产业链条。实施北大湖滑雪度假区整体开发、松花湖度假区扩建,推动一批标志性滑雪示范区项目落地,建设“北大湖-松花湖”高端滑雪场群。到2027年,冰雪旅游人数突破5000万人次,冰雪产业规模达到千亿级。四是建设国家级能源基地。加快发展风电、光电、氢能、抽水蓄能等清洁能源,统筹风光火氢储一体化布局,推动实施“绿电+消纳”四种试点模式,积极建设增量配电园区、氢基产业园区,打造新的电力增长点和产业集聚地,助力清洁能源产业跨越发展。到2027年,建成在建及纳规抽蓄装机达到570万千瓦,在建及获批自带负荷配套新能源装机达到220万千瓦以上。
(二)关于人才引进。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抓人才就是抓发展理念,统筹协调全市人才工作。围绕化工、碳纤维、冰雪等优势产业打造人才集聚平台,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交流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加快实施高端人才引进、高校毕业生留用、技能实用人才培育等引培计划。
(三)关于校企合作。我市加快建设区域创新创业高地,用好全市9所高校科教资源,推动域内企业与中科院、吉林大学、浙江大学等精准对接,共建碳纤维、新能源、智慧冰雪、生物检验检测等研究院,联合开展技术攻关、产品研发,打造科技成果转化聚集地。鼓励企业承担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倍增式发展。做实强链补链工作,聚焦新材料上延下拓、化工扩量增品、冶金技术出新,实现量质同升。到2027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500户,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达到20家。
二、关于“加快推进城市文化建设,形成副中心城市的巨大辐射能力”的建议
我市加快建设区域文化旅游核心,统筹保护和利用,充分挖掘历史遗迹文化内涵,优化整合历史遗产、生态资源、红色旅游、民俗文化,实施文脉复兴、山水寄情、尚食美味、工业追忆、红色吉林、乡村文化等攻坚行动,加快打造博物馆之城、世界徒步旅行之都等精品项目。
(一)文脉复兴。明晰2200年建城文脉,统筹运作明清船厂遗迹、机器局旧址、吉林陨石、满族文化、工业遗址等博物馆,按照“一轴八翼五组团”空间布局建设博物馆之城。推动“明清时期东北亚商贸中心”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对阿什哈达摩崖至东团山段开展考古发掘。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设立京剧保护传承发展中心,生动再现乌拉古镇、白山望祭及北山、龙潭山古韵遗风,形成黄旗屯火车站、石头楼、张作相官邸、吉林文庙等古迹串联文物主题游径。
(二)山水寄情。深挖“森林氧吧”独特魅力,激活110座海拔1000米以上山峰自然资源,通过系统化“微”连接,营造沉浸式徒步网络,带动山体周边乡村住宿、餐饮、娱乐等消费需求,打造世界徒步旅行之都。以“一江三湖”为主轴研谋松花江旅游经济带,推进松花江生态旅游航道、最美环湖公路、松花湖5A级景区建设,保护开发龙潭山、朱雀山、玄天岭、拉法山、莲花山等文化名山,打造“一江三湖”国内顶级湖泊型生态旅游度假区。
(三)尚食美味。强化餐饮与多元文化深度融合,打造吉菜、朝族菜、满族菜等多种选择的“北方美食之都”。强化餐饮与品牌创建深度融合,挖掘厦门街、河南街、乌拉街等特色饮食街区发展潜能,打造具有影响力的“特色美食街区”。强化餐饮与时代发展深度融合,赋予福源馆、新兴园等百年老字号新的时代内涵,推动特色食品、时尚快餐产业化发展,形成一批“吉林模式”伴手礼。
(四)工业追忆。挖掘“东北老工业基地”内涵,加快推动吉林炭素厂搬迁,重点推进哈达湾区域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利用铁合金厂、炭素厂、水泥厂等工业旧址,在废弃厂房仓库、废旧机器等遗存上注入文化创意、时尚店铺新元素,打造吉林版“798”。原汁原味保留铁合金厂、炭素厂、水泥厂部分历史建筑和居民生活区,构建“吉林记忆·156工业旅游示范基地”。
(五)红色吉林。加大以蒿子湖东北抗联营地、蛟河新站谈判旧址等为代表的纪念地、标志物的开发利用,打造磐石市高品质红色旅游示范基地和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加快舒兰烈士陵园、磐石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等项目建设,打造舒兰市开原镇、磐石市朝阳山镇等红色旅游小镇,传承红色血脉,开展红色教育,发展红色旅游,打造市域、县域红色旅游示范基地。
(六)乡村文化。立足“一乡一品”“一村一韵”抓好乌拉古镇、韩屯村、南沟村旅游生态综合体等一批旅游村镇建设,开发休闲度假、康体养生、乡村美食、深度体验、主题研学、房车营地等新兴旅游产品,打造精品线路、精品村镇、精品民宿,争创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三、关于“加快推进城市建设管理,发挥副中心城市的示范带动作用”的建议
(一)实施“交通畅行工程”。实施城市道路交通畅通工程,加快推进西部快速路秀水街(光北路—伟光路),南部快速路新城大路、红旗大桥等重要交通节点道路建设,构建城市快速交通体系。加快秀水街和迎宾大路连接线建设,加强城市快速路与既有道路联系,完善城市路网结构。着力打通永庆街等城市断头路,畅通群众出行堵点。围绕120万吨乙烯和碳纤维全产业链项目,推进实施松江北路贯通、顺山街拓宽等化工园区配套道路,构建工业品运输大通道。加快杏林路、深圳东路等服务型配套道路建设,促进我市多边融合发展。实现城市快速路、主次干路、支路结构合理、循环畅通,形成城区30分钟通勤圈。增加七中、儿童医院等人行过街天桥建设,优化慢行系统,畅通微循环。统筹城市公交线网布局,加快建设BRT快速公交体系,更新新能源公交车辆,推进公交场站综合开发,完善无障碍交通设施,提升百姓出行便捷度。规范静态交通管理,大力拓展停车空间,打造规范高效、顺畅有序的静态交通环境。
(二)实施“城市更新工程”。实施主城区“一江两岸”景观提升工程,推进沿江两岸生态休闲绿廊建设,打造悦江滩、悦靓湾等松花江沿江景观带,彰显天然山水格局、独特人文气质、特色城市风貌。实施城市出入口环境提升工程,对市主城区及各县级城区出入口服务设施逐步改造升级,配套增设亮化景观,打造绿美窗口。实施市容市貌提升工程,常态化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推进“景观道路”“城市绿道”“转角公园”“口袋公园”建设,提升绿化美化水平。实施小街小巷整治提升工程,坚持因地制宜、系统整治,开展“城市疮疤修复”“城市清洁”等行动,打造一批精品示范街区。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和物业规范提升工程,突出重点、一区一策,补短板、强弱项,完善小区配套和市政基础设施,改善居民居住条件。探索推广住宅小区业主自治新模式,修订完善《吉林市物业管理条例》,对符合条件的住宅小区,联合街道、社区积极引导业主落实社区代管向专业化管理和业主自治模式过渡。实施“无废城市”建设工程,建立完善生活垃圾、建筑垃圾、餐厨垃圾等收集处置利用体系,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实施“海绵城市”建设工程,加强地下管网建设,既解决排水问题,又让雨水雪水自然存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提升城市韧性。到2027年,城市绿地率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到39.0%和14.2平方米,吉林市2000年以前建成且需要改造的老旧小区全部改造完成。
(三)实施“四大数字工程”。实施数字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完善千兆全光网络、5G、IPv6、移动物联网等通信基础设施,超前部署6G网络和智能算力基础设施,争取中央垂管部门超算数据中心落地。实施数据资源体系构建工程,建设全市公共数据开放和运营平台,搭建全市基础地理信息大数据云平台,提升“天空地”时空大数据的获取和处理能力。实施数字政务服务普惠工程,对各部门内部流程和需要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协同办理事项进行革命性流程优化重构,实现“一件事一次办”,打造“一网通办”的智慧政务服务品牌。实施数字治理模式创建工程,推进城乡基层治理数字化平台和态势感知系统建设,打造“一网通管”社会治理新品牌,将吉林市建设成为东北地区重要信息港和长吉图大数据产业发展高地。到2027年,完成吉林省高等级大数据灾备中心764工程(一期)建设,高频政务服务事项网办发生率95%以上,“跨省通办”政务服务事项达200项以上。
吉林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4年5月15日
联系人姓名:王东辉 电话:18643222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