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1122020001351318XJ/2022-02946 |
分 类: | 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总体办理情况 ; 其他 |
发文机关: | 吉林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成文日期: | 2022年07月15日 |
标 题: | 对市人大十七届一次会议第21号代表建议的答复 |
发文字号: | 吉市发改议字[2022]12号 |
发布日期: | 2022年07月19日 |
索 引 号: | 1122020001351318XJ/2022-02946 | 分 类: | 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总体办理情况 ; 其他 |
发文机关: | 吉林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成文日期: | 2022年07月15日 |
标 题: | 对市人大十七届一次会议第21号代表建议的答复 | ||
发文字号: | 吉市发改议字[2022]12号 | 发布日期: | 2022年07月19日 |
对市人大十七届一次会议
第21号代表建议的答复
吉市发改议字[2022]12号
朱晓锋代表:
您在市人大十七届一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加快制定吉林市“十四五”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实施方案的建议》(第21号建议)收悉,经认真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相关工作开展情况
新型电力系统是以新能源为供给主体,以确保能源电力使用安全为基本前提,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电力需求为首要目标,以坚强智能电网为枢纽平台,以源网荷储互动与多能互补为支撑,具有清洁低碳、安全可控、灵活高效、智能友好、开放互动基本特征的电力系统。为加快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十四五”以来,我委积极探索新型电力系统的实施路径,开展了基础研究工作,通过谋划绿电产业体系和风光水等新能源项目,基本构建了新型电力系统的雏形。
我市水能资源具有较为丰富的储量,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均具备开发建设条件,但是化石能源储量不足,所以急需通过发展新能源及绿电产业来实现对传统化石能源的有效替代。按照市政府安排,我委立足于本地电力负荷和新能源资源优势,规划提出吉林市绿电产业体系,制定了《吉林市绿电产业体系建设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明确绿电产业体系建设以打造电力负荷消纳基地、低成本用电基地、绿色产业转型基地和低碳产业发展基地为战略定位,主要规划布局用能负荷部分、配套新能源电源部分、储能调峰保障部分和智能运营部分,其中:重点围绕化工、新材料、冶金、建材等产业集群用能需求,扩大绿色用能领域,打造“绿色、智慧、低电价”示范产业,形成绿色能源消纳集中区域;充分发挥风能、太阳能优势,谋划实施风力发电项目、光伏电站项目,配套打造新能源电源部分;充分利用松花江地理位置便利、水系资源丰富的优势,有序发展抽水蓄能项目;响应全省清洁能源协同供给要求,大力发展燃气调峰电源,打造储能调峰保障部分;依托城市能源互联网平台和大数据机柜处理能力,打造智能运营部分,通过大数据算法实现对用能负荷部分、新能源电源部分、储能调峰保障部分的智能化管理及控制。
重点工作任务:一是有序开发新能源资源,大力发展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有序推进风电项目建设,积极挖掘太阳能开发潜力,着力提升水电调峰能力及增加燃气机组调峰能力,打造“风光水”协同发展的新能源产业格局;二是打造智能坚强电网,改造升级输配电网,增强系统智能调节能力,加强智能化网络结构,提高供电质量与源、网、荷、储各环节有机衔接,实现“源网荷储一体化”模式联合运营,构建安全高效的电力电网体系;三是加强电力智能化管理,建设城市能源互联网平台。通过物联网和云平台实现“源网荷储”的统筹协调,利用现代信息通讯、大数据、人工智能、储能等新技术,调动负荷侧调节响应能力,借助大数据算法实现各用能单位能源综合利用,实现不同类型新能源最合理消纳、最优化用能、智能化管理。绿电产业体系的推动,为我市开展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打下良好的工作基础。
二、新型电力系统的实施路径
在推进绿电产业体系和风光水等新能源项目的基础上,结合新型电力负荷管理、创新电网运行模式、新型储能技术应用、提升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等领域,我委对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进行归纳整合,充分考虑在高比例新能源和高比例电力电子设备并网的“双高”发展趋势下,电力系统转动惯性持续下降,电网整体调频调压能力不足等问题,探索研究适应吉林地区新能源及电力负荷发展的新型电力系统实施路径,形成了基本思路和工作方向。
(一)基本思路
遵循电力系统发展客观规律,将新型电力系统试点建设作为推动“十四五”吉林市电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积极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多能互补、虚拟电厂、智慧电厂、智能电网、负荷中心等关键示范项目,充分挖掘系统灵活性调节能力和需求侧资源,强化源网荷储各环节间协调互动,提升新能源消纳水平,保障电力电子设备良好运行,促进能源行业转型升级,为实现吉林地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清洁高效的电力支撑。
(二)主要任务
1.开展源网荷储一体化试点。一是创建一批市(县)级源网荷储一体化试点。融合电源侧、电网侧、负荷侧、储能侧等多种资源,在重点城市建设坚强局部电网,保障地区清洁可靠用能,支撑高质量建设经济示范区。二是创建一批园区级源网荷储一体化试点。在工业负荷大、新能源条件好的开发区、工业园区,支持分布式电源开发建设,就近接入消纳,调动负荷侧调节响应能力,开展绿色电力园区建设。
2.开展多能互补试点。一是谋划一批风光储一体化试点。对于存量新能源项目,结合新能源特性、系统消纳空间,研究增加储能设施。对于增量风光储一体化,优化配套储能规模,充分发挥储能调峰、调频作用,降低风光储综合发电成本。二是谋划一批抽水蓄能项目。针对存量水电和抽蓄项目,结合出力特性、新能源特性、系统消纳空间,实施利用抽蓄调节性能消纳风光电力,因地制宜配建储能设施。
3.开展虚拟电厂试点。通过云计划、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5G通讯等技术应用,规模化聚合分布式电源、分散用户负荷、充电设施及小型储能等资源,开展优化调配运行,实施虚拟电厂试点项目。
4.开展智慧电厂试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火电机组节能提效,开展超低排放升级改造,实现发电全过程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迭代升级。
5.创新电网结构形态和运行模式。加快配电网改造升级,推动智能配电网、主干配电网建设,提高配电网接纳新能源和多元化负荷的承载力和灵活性,促进新能源优先就近开发利用。积极发展以消纳新能源为主的智能微电网,实现与大电网兼容互补。
6.加快新型储能技术规模化应用。大力推动电源侧储能发展,合理配置储能规模,改善新能源场站出力特征,支持分布式新能源配置储能系统。优化布局电网侧储能,发挥消纳新能源、削峰填谷、增强电网稳定性和应急性供电多重作用。积极支持用户侧储能发展,提高用户供电可靠性,鼓励电动汽车、不间断电源用户侧储能参与系统调峰调频。
7.提升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全面深入拓展电能替代,扩大工业生产领域、农林水利、商业服务、居民生活、城市充换电基础设施等领域终端电气化水平,开展光、储、充、换相结合的新型终端用能试点示范。
8.建立市场机制。统筹推进电力中长期、现货和辅助等市场化机制建设,引导支持电源、电力用户、储能、虚拟电厂等通过参与电力市场交易,实现新型电力系统项目全周期可持续运营。
(三)工作计划
1.对吉林市的用电负荷、电网系统、新能源开发项目开展一轮详细普查,掌握最新的动态信息及开发建设能力,形成新型电力系统总体思路。
2.赴有特色的新型电力系统示点地区进行实地调研学习。
3.聘请专业机构和专家团队对新型电力系统总体思路进行前期论证,确定可行性。
4.论证通过后,形成编制建设实施方案的工作计划。
5.聘请专业设计团队编制建设实施方案。
6.对建设实施方案进行评审,通过后进入实施阶段。
衷心感谢您对吉林市电力发展的关心和支持,欢迎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共同促进我市新型电力系统的健康发展。
联系人姓名及电话:韩延新 62048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