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1122020001351318XJ/2018-06010 |
分 类: | 发展规划与计划 ; 其他 |
发文机关: | 吉林市发改委 |
成文日期: | 2018年01月17日 |
标 题: | 关于吉林市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计划执行情况与2018年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摘要) |
发文字号: | 无 |
发布日期: | 2018年01月17日 |
索 引 号: | 1122020001351318XJ/2018-06010 | 分 类: | 发展规划与计划 ; 其他 |
发文机关: | 吉林市发改委 | 成文日期: | 2018年01月17日 |
标 题: | 关于吉林市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计划执行情况与2018年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摘要) | ||
发文字号: | 无 | 发布日期: | 2018年01月17日 |
关于吉林市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摘要)
受市政府委托,市发改委1月17日提请市第十六届人大第三次会议审查《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摘要如下:
一、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7年,我市牢固树立和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积极抢抓振兴发展机遇,围绕加快构建“6411”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力推进“双十”项目工程建设,大力实施定向精准调控,全市经济保持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640亿元,预计增长5%;地方级财政收入完成105亿元;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分别增长6.5%和5.5%。由于抓落实力度大,我市被国务院评为全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城市,校城融合“双创”基地工作被国务院作为全省唯一典型通报表扬,并成功入选全国首批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以及首批通航产业综合示范区。
(一)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1、产业结构更趋合理。三次产业比重预计调整到9.1:42.2:48.7。“6411”现代产业体系加速成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新兴产业对经济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
2、服务业领先发展。服务业增速位居三次产业之首。物流、信息、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速,全市成立首期规模30亿元的产业投资引导基金,新增上市和挂牌公司10户,大仝软件服务外包基地投入运营。旅游、健康、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逐步升级,冰雪经济、温泉经济、“互联网+养老”、医养结合等新兴业态迅速成长。
3、工业稳中提质。石化、冶金、汽车及配件制造业等产业产值保持较快增长态势,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8%。全市百户增量企业新增产值180亿元,20户重点企业减亏增盈23亿元,规模工业利润实现155亿元,增长31%。强化“上争”和银企保对接,净增工业贷款20亿元。
4、农业稳步增长。粮食产量稳定在110亿斤阶段水平。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增长12%,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300户。全市建成可视化农业基地30家,休闲农业星级企业数量居全省首位。
(二)投资消费双轮驱动,内外需求持续改善
1、重点项目快速推进。大力实施“双十”项目工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2018亿元,全年开工5000万元以上项目482项,新开工招商引资重点项目202项。
2、消费市场平稳增长。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增长8%。雾凇冰雪节等消费载体功能持续增强,旅游总收入增长15%。实体商贸业繁荣发展,新增限额以上商贸企业110户,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50%。
3、进出口保持快速增长。保税物流中心口岸平台功能凸显,带动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21%,增速位列全省第一。
(三)深化改革推动创新,发展活力明显增强
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吉林铁合金、吉林炭素正式签订搬迁协议。规模工业每百元营业收入成本低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康乃尔化工60万吨甲醇制烯烃一期、博大生化30万吨乙醇扩能等化工“补链”项目竣工。
2、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深化。在全省率先探索建立投资项目并联容缺承诺审批新机制,投资项目大数据服务平台上线试运行。“多证合一”登记制度全面推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工作完成市县两级成果验收。
3、创新创业全面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园、科技创新城等六大创新创业基地启动建设。浙江大学吉林技术转移中心和百度(吉林)创新中心成功落地。新增“四上”企业299户。
4、对外开放步伐加快。中新食品区获批成为国家首批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我市与温州市签订《吉林省吉林市、浙江省温州市建立对口合作关系框架协议》,松花湖与千岛湖缔结为“姊妹湖”。
(四)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人民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1、脱贫攻坚成效显著。全年实现46个省级贫困村出列、1.11万名贫困人口脱贫。以光伏发电为重点的产业扶贫实现贫困村全覆盖。超额完成贫困户危房改造任务,183个安全饮水工程完工。
2、年度灾后重建任务全面完成。成功抗击“7?13”“7?19”特大洪涝灾害。灾后重建任务强力落实,第一时间出台灾后重建政策措施20个,争取到国家和省灾后应急项目及生活救助等各类资金近8亿元,全市2242户重建房屋及10132户修缮房屋全部完工并入住,900项年度重建任务保质保量如期完成。
3、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加强。全力配合中央环保督察,深入实施蓝天、碧水等工程,秸秆禁烧等大气污染防治措施持续强化,“九河一湖”黑臭水体等专项整治集中开展。农村“六清”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显著。
4、社会事业全面进步。7个方面46件民生实事全部完成。城市、农村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516元和每人每年3685元。义务教育大学区制全面推行,国家扩大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工作全面启动,公立医疗机构综合改革和分级诊疗制度全面推开。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
二、2018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及重点工作任务
2018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1)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
(2)地方级财政收入可比增长5%;
(3)城镇新增就业人数7万人;
(4)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5)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
(6)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2%以上。
围绕实现上述预期发展目标,全市要统筹推进以下重点工作任务:
(一)着力扩大有效需求,促进经济平稳运行
1、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全年实施5000万元以上项目500项,滚动实施“双十”项目工程,计划开工子项目135项。开展“招商季”行动,集中组织开展系列攻坚活动。
2、充分挖掘消费潜力。促进旅游消费,力争全年接待游客同比增长15%,旅游收入突破千亿元。推动传统商贸业与电子商务融合发展,推动传统商贸业向“线上线下”“体验销售”结合转变。繁荣消费品市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期增长8%。
3、推动外贸较快增长。推进跨境电商发展,加快优势产品出口海外。主动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支持化工、纺织、食品加工等行业进一步拓展和延伸我市加工贸易链条,扩大进出口总量和规模。
4、全力争取政策资金支持。争创国家新型智慧城市试点、省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城市和省首批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城市,做好千亿级特色小镇基金、省秸秆综合利用基金等产业基金争取工作。
(二)着力构建“6411”产业体系,推动经济转型发展
1、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支持一汽吉林汽车、龙山汽车持续释放产能,加快吉铁、吉炭搬迁改造和新厂建设步伐。大力发展新材料和先进装备制造业,建设汉能移动能源产业园区等重点项目。实施企业梯次培育计划,新增“四上”企业190户,“专精特新”企业100户,规模工业增加值预期增长4%左右。
2、推动服务业扩量提质。坚持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创建松花湖国家5A级景区,推出一批独具文化特色的精品旅游产品。积极发展航空、健康和信息服务业,规划建设通航产业综合示范区、生物制药产业园等重点园区。集聚发展现代物流业,大力发展现代金融业。
3、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粮食产业经济提质工程,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在110亿斤水平。新增林下中草药、经济林等林业产业基地12万亩,新建棚室1300公顷。加快构建“一带、一圈、两县”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总体格局。
(三)着力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1、扎实推进“去降补”重点任务。扎实推进煤炭去产能计划。培育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加大债转股、股权融资等力度,全面落实惠企政策,努力降低企业杠杆率和生产成本。推进实施西部快速路等100项城建重点工程。
2、全面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快剥离42户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做到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巩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成果,推动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
3、持续加强区域开放合作。推进中德工业园等新兴开放载体建设,加快与长春互联互通和产业融合发展步伐,加强与浙江省温州市等相关地市对口合作。
(四)着力实施创新驱动,聚集发展新动能
1、壮大创新创业主体。实施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推动以企业为主体建设校企合作的专业化技术开发平台。加大各层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实施企业素质提升、人才招引、大学生本地就业、“江城工匠”培树工程。
2、加强创新载体建设。加快建设东北电力大学科技产业园等六大创新创业基地,布局打造吉林浙达能源清洁化等一批“双创”大数据云平台。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建设行业性、专业化创客空间及企业孵化器。
3、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加快推动市科创中心投入运营。争创全省科技金融示范基地。建立高校毕业生创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延伸开展创业就业服务微乡镇、微社区等线上服务,打造创业一站式服务平台。
(五)着力加强民生保障,增进人民群众福祉
1、精准推进脱贫攻坚。实施“产业提升”、“扶贫+扶志+扶智”、“改造升级”和“规范管理”工程,同步开展“健康扶贫年”“教育扶贫年”系列专项行动,确保省级贫困村出列42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1万人。
2、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开展清洁空气行动、清洁水体行动和清洁土壤行动,继续巩固提升农村“六清”人居环境整治成果。
3、积极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完成灾后重建任务。继续安排实施各项民生实事,着力扩大就业,城镇新增就业7万人,完成棚户区改造5702户,对48个老旧小区进行宜居综合改造。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快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优质均衡发展,加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落实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推进“平安吉林”建设。